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写歌与编曲,哪个更牛?

( 17 )
12
 
[收藏]
-  第 1 页  -

4481
#1 07-12-19 11:10

写歌与编曲,哪个更牛?

说实话,写这个标题纯属为了抓眼球,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实在是那啥...那啥...那啥嘛!!!

凡职业编曲,都受到过一种伤害:旋律作者狗屁不懂,拿个烂旋律硬要做成“经典”。而编曲者不得不为了“妈妮”而委曲求全。
由于这种“伤害”经常发生,所以,编曲的同行很容易达成这样的共识:写歌的没啥技术含量,全靠我们编曲去拯救。

这样一来,难免就会发生心理上的”主次“错位。

拿一部电影来比喻一首歌的不同分工:

词曲=故事或小说原作者(一个男人出家了,却发现跟自己同住一屋的是个女扮男装的...)
编曲=编剧(将这个故事发展成为一系列小故事,更重要的是写台词...)
制作人=导演(将以上内容以适当形式表现在银幕上...)
歌手=主演(用自己的表演将导演的意图最终呈现出来,让这个男的或者女的更加清晰)
乐手=配角(用以烘托主角,强调主角的特征,良好的配角可给主角加分)
录音=摄影(用镜头贯彻导演的艺术意图,让主角更漂亮或者气氛更忧郁等等...)

这其中,“制作人=导演”这一条在大陆音乐圈体现的不明显,这是个遗憾。

电影拍完了,轰动了,这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是,相比较而言,是什么最重要呢?
显然,“一个男人出家了,却发现跟自己同住一屋的是个女扮男装的”,这个最重要。
想想看,许多年后,有人翻拍这部片子,除了这一条,其余的都可以推翻重来。

词曲创作,从无到有,创造性大于技术性
编曲,根据图纸造大楼,技术性大于创造性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词曲作者就是“米”,编曲就是“炊”。

先写这些,其余的想起来再说...
观众反应
:好!好!!好!!!
:牛!
:新年快乐
:怎么能没有我的小红花??!!
:词曲=孩 编曲=他娘 这歌最后成啥样就看 ...
:受教!
:深刻!

4481
#2 07-12-20 09:22
(如果觉得长,可直接看绿色部分)

很多时候,东西方不同文化风格会将一些本来明了的东西搞混。

西方文化一般逻辑性为主,而东方更讲究内心的宇宙,看起来更感性一些。
所以在西方,作曲编曲由一人承担很常见到,这来自于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学习音乐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是多声部环境,他的思路也离不开多声部环境,西方乐器也大多是多声部乐器,即便是单声部乐器,也以合奏和声形式为主。即便是从小进个唱诗班也是多声部环境。

东方呢,东方的文化根基,体现在音乐上,很少有多声部。想想看我们的乐器吧,独自一人演奏的时候,可以呼风唤雨,凑到一起是也就是个大齐奏,原来那股神奇的力量就会消失。乐器的律法也不是12平均律。(题外话:外国人说我们“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并非空穴来风)中国旋律不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它更鼓励放任自我的内心。就连美术作品也只是平面构成,所谓立体,顶多是个平行透视。

这就是东方审美,没有谁可以改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个风水地面上,就会铁定得出这样的结果,只有造物主可以解释。

现在,西方思维在全球大行其道,很多人便误以西方思维标准来评价东方美学,其结论当然会存在根本性错误。无论东西方文化表面上多么融洽,从灵魂上始终是背离的。所谓“结合”,到目前为止,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在我国,不懂多声部的优秀“作曲家”很多,可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霑他老人家了,东方审美+通俗审美的优秀代表,还有一个就是李宗盛。而系统学习过西方作曲理论的作曲家,往往在歌曲方面达不到如此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说的东方审美这块土壤。

现实中,做编曲的,经常会碰到傻的要命、土的要命的旋律,往往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形成“厌恶”的心态,进而“蔑视”之。在这种心态的促使下,原本作品的缺点被放大,优点被缩小,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所谓的垃圾。当然,垃圾总是存在的,在我眼里,西方垃圾一点也不比东方垃圾少。再说,编曲垃圾比旋律垃圾少吗?

写旋律是单线思维模式,写多声部是立体思维模式,由一个人完成或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都是很自然的。同时也并不存在哪个高级哪个低级这一说。
但编曲可以有很多,而旋律只能有一个。

编曲可以赋予一个女人完美的身材,但身份证上只能用她的脸

PS:如同编曲的瞧不上写单旋律的一样,我知道很多写单旋律的也挺瞧不上编曲的。呵呵,所以,我经常自己瞧不起自己。
观众反应
:最后一句经典!
:学习了
:脸!!!!!1
:牛比,说的太到位了,赞!
:顶这句:编曲可以赋予一个女人完美的身 ...

4481
#3 07-12-20 20:37
Deng小Ping同志说: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She会Zhu义道路!

4481
#4 07-12-21 10:08
一个球队中,每一个球员都认为自己的位置功劳最大,这是件可悲的事情。

前面说了,制作人岗位在我国并不明显,多数时候是由编曲者兼任,这是不对的。大家忽略了这个岗位是很遗憾的。

李宗盛后来专注于制作人的工作,他都做些什么呢?MIDI制作吗?

国人之所以被评价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其原因之一就是“争功”。

电影界,编剧地位低下的原因跟音乐圈不同。在媒体的误导下,电影导演的功劳被过分夸大,似乎一部电影完全是由导演一人创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做人要厚道”这句流行语,被称之为“冯氏幽默”,而事实上呢,他是编剧创造的。

[ 本帖最后由 黑毛 于 07-12-21 10:12 编辑 ]
观众反应

4481
#5 07-12-21 12:20
支持puppy所言,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4481
#6 07-12-22 08:15
原帖由 coppin 于 07-12-21 17:22 发表

靠,实在忍不住了,你丫就是一个S13


你这个“B”分的也太开了吧?
观众反应
:到位,哈哈,分的太开了。。。
afj

4481
#7 07-12-22 08:18
原帖由 zero7 于 07-12-21 13:38 发表


错。

专辑制作人=电影导演,这是绝对的,和导演一样,制作人是从头盯到尾,把握最终成品的那个人。


吸取工业革命的经验:流水线作业,这是国外同行们早已定型的音乐生产模式,我们也快了。
观众反应
:精辟!

4481
#8 07-12-22 20:11
阿悦说的对,编曲的人会比较容易将旋律走在立体结构范围之内,有时候可能很完美,但完美是不够的,一首好歌要有一个刺目的亮点,而这个亮点往往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是极致!

在这种情况下,“完美”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到达此境界,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祈祷啦。

4481
#9 07-12-25 09:57
碰上这样的,跟他多聊会,把他夸晕,捎带着吹嘘自己的审美高度,也捎带着表示自己愤世嫉俗。你会发现他毛病就少多了。
千万别一声不吭埋头干活。

就如同小姐碰上了“牙签客”,哄着他尽快交货就得了,还要啥高潮啊。对吧?
观众反应
:不服都不行

4481
#10 07-12-25 15:03
有谁知道我说的“牙签客”是什么意思吗?我原创的哦
观众反应
:貌似N年前就有这词儿了!

4481
#11 07-12-25 23:24
原帖由 火星猫 于 07-12-25 17:58 发表
以后大家碰到难听的就坚决不编,我想可能中国音乐的整体层次会提高

那么你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你拿到的旋律是好是坏呢?

4481
#12 07-12-26 09:34
同志们讲得好,这就是论坛的优势,大家一聊,思路就越来越宽。

既然TT给加了精,我就把这个再发展一下,举个我自己编曲的例子。
下面是我曾接到一个旋律谱,同志们给它打几分?反正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心中给的分很低,甚至是厌恶。

大家先看看,回头我发我的编曲结果。(这不是极端的例子,因为很极端的不会在我的电脑里留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观众反应
:迟到的关注。有成品么?
:梦里写的吧
:我k!怎么这么象我写的字?
:字体很卡通
:旋律果然。。。
:这个曲子相当有难度,肯定是业余的写手。

4481
#13 07-12-27 12:37
在过去,很久一段时间内,我是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只会写单旋律的人,我曾经愤怒的指责他们:你就不能考虑考虑和声进行吗?这种旋律怎么配和声啊?等等....也曾经多次扬言:像这种口水歌,我一天可以写10首都不止。

后来有一次,一位朋友说:你不用一天写10首,给你一年写一首,比得上李宗盛的80%就行。

结果,甭说一年,到目前为止好几年了,我也没做到。

回头再说作编曲的,什么节奏啊、和声啊、音色啊等等等等,相对于那些只写单旋律的人,掌握了这些个技术是否就应该很自豪呢?错了,这其实是他的基本职业技能,如果这些都250,那有啥资格出来编曲啊?

一个病人去看医生,结果那个医生在那里不停的宣扬自己的医学技能,同时很蔑视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这样对吗?

当然,垃圾旋律的确实很多,也的确令人反胃,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观众反应

4481
#14 07-12-27 22:00
这是前面那首旋律的编曲结果
谱子也贴过来吧



回头听这首歌,冷不防被它感动了一下。而当时,是捏着鼻子编完的。
现在听起来,当年由于心态问题造成的弊端显露无遗。
这就是由于当时的心态,将它的缺点放大了,优点掩盖了。

[ 本帖最后由 黑毛 于 07-12-28 12:25 编辑 ]
观众反应
:偶像
:黑兄应该坚决折断这根牙签的。哈哈。。
:还是不好听!_尽管是大手编的,大腕唱的.
:人外有人,学无止境啊
afj
:我很想去掉旋律来听
:受教了~!
:旋律简直是垃圾。配器强大。

4481
#15 07-12-28 12:54
回复前面几位
乡愁一共有10个版本(我编了两个),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我觉得跟词曲的“心脉”贴的比较近。
这个旋律的句子长短不一,有的两小节,有的三小节,有的四小节,而且是完全不考虑所谓“和声”的。
这也意味着必须放弃“律动”,而以散文方式处理句法。其他按照“律动”编出来的版本,都很明显的感觉到句子的参差感。

说当时捏着鼻子编完一点也不夸张,但后来再听,发现它里面带出的那种中式怀旧味道,换了我肯定写不出来。
这一次编曲,我自己比较受教育。挑问题的话,肯定是很容易挑的。早知道如此,最起码也得把钢琴重新弹一遍。

所以,拿这个亲身体验来举例说明,千万不要轻易的定义一首旋律是不是垃圾,而要在客观公正的心态下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说是“要有艺德”。

这也勉强算是我【编曲制作中的是大误区】中第十条的一个例子吧。
观众反应
:艺德。说得好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