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DIY U87

( 302 )
 
[收藏]
-  第 6 页  -

340
#76 10-4-9 10:10
专家真多,多多学习中。

11568
#77 10-4-9 10:47
我再次提醒一下,厂家商家别在这儿玩那些花哨东西。音频应用不是××001之类的,容不了那些乱七八糟。拜托你们先认真的阅读下下方的帮助,里边有所有的版规。

之前仅仅禁止那几个马甲是给机会。别的不说了。。。差不多就行了,别过分。

你们自己都不在乎的话,我更不介意把你们全部踢出去。

3042
#78 10-4-9 10:49
强帖留名.........

2036
#79 10-4-9 10:57
NT2A还行
我说的NT1000是RODE在音响技术杂志上打广告,说,它的NT1000比不上U89,就原价退货的那几年产的货,
快十年了吧
当时的做工确实逼近U89了,当时的货手感和重量都比现在的好很很多.....
当时采购的人基本上是国家单位,不在意那几个小钱,所以,还是愿意买纽曼.
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结果,RODE一看好多人不买账,转向大众市场去了........
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下来,最后的产品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电子管话筒的声音染色比较历海,要DIY的话,应当先从晶体管下手,再说U87也不是电子管的...

5789
#80 10-4-9 14:20
这里肯定有797的汉子~~~~~~~~~~

152
#81 10-4-9 16:33

回复 大头梦 在 #49 的 pid=2569989 的贴子

这种说法实在NB,尤其在听到B&K也有山寨并且亲眼看到一起工作的同事拿着B&K探头吹气测信号有无感到无限心寒的时候。

2996
#82 10-4-9 22:56
这位听不出U87和SCHOPES的高人,不要企图混淆逻辑,没有人说用耳朵来做QC,QC靠的是几十项检测数据.你们的话筒从头到尾的生产过程中做几次有记录的QC测试?我说的是你们研发的人没有耳朵,维修的人也没有耳朵.没有耳朵就请别打着DIY的旗号蒙骗客户了.企业家没远见,工程师没审美,工人没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没文化.

既然你们都在国外论坛被人骂了10年了,恐怕再被喷喷也不会有任何进步.这10年里国外出了多少好的话筒品牌,连前苏联的话筒都能卖出几万的价格了,你们的东西还是突破不了5000块大关.除了抄个国外话筒你们还会干点啥?问题抄了也不知道要抄什么,抄人一外观,抄人一电路就觉得自己的东西能跟人分庭抗礼了,麦劫饮料喝过么?康帅傅方便面吃过么?山寨100年都是一山寨.

当然从企业家的短期利益来讲,这么做没什么不对的.老板要的是赚快钱就行,抄袭加吹牛逼的确能迅速的挣点钱,但拜托不要把你们那点发家骗钱史当作特牛逼的资历到处乱喷.这个论坛大多数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

我跟老陶不熟,我说的修震膜的人也不是他.但我知道起码老陶是个人DIY爱好者,而你们是那两三家公司.老陶也没说他的话筒如何抄袭了U87或者B&K,如何抄的象,他的DIY话筒的帖子老实说我根本没注意过,所以也不清楚你们之前的恩怨.只是你们这几家厂牌我真心的想对你们说:补点文化比什么都重要.别看人SENNHEISER眼红,你们真做不来.给你们多少钱都做不来.

还是那个老问题,U87好在哪.如果连U87好在哪都不知道,那请问你抄了那么久抄了它的什么?请别再乱岔话题啦.这年头大家都开始用BRAUNER了,你们还在拿87说事,你起码有45了吧,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你了.

13792
#83 10-4-9 23:44
我倒是想能做出797的价钱,u87声音的话筒,这个的话,靠国内的专家努力了......U87好在振膜还是电路,还是振膜和电路的搭配?还是那只牛?

13792
#84 10-4-9 23:52

回复 record365 在 #45 的 pid=2569718 的贴子

难道10年前的RODE真是那么强?那时是made in AUS的吗(貌似已经是797代工)?

13792
#85 10-4-9 23:54

回复 record365 在 #53 的 pid=2570159 的贴子

我有个NT2,估计是新的了,大概6年前买的,不知道是不是

40
#86 10-4-10 09:17
期待下文!

999
#87 10-4-10 10:06
原帖大头梦 于 10-4-9 22:56 发表
这位听不出U87和SCHOPES的高人,不要企图混淆逻辑,没有人说用耳朵来做QC,QC靠的是几十项检测数据.你们的话筒从头到尾的生产过程中做几次有记录的QC测试?我说的是你们研发的人没有耳朵,维修的人也没有耳朵.没有耳朵就请 ...

大头你有点火药味哦,从这个帖子里我还是比较喜欢mic哦,我估计629有50多了哦,支持人家把话说完哦……

245
#88 10-4-10 11:20
呵呵 大头说的不错
小时候 妈妈帮着掏耳朵
姐姐在旁边捣乱
结果耳朵受伤  呵呵 所以就不灵敏啦
看电视的时候,音量得开到最大
呵呵 所以在开篇的时候就申明了 音质的问题留给专家去评论
我只是从理论上 客观上去分析
其实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贝多芬的耳病起于1798年他28岁的时候,直到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耳聋为祟的时期。然而他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这两天要出差一趟  所以就要慢一点了
只要斑竹不封贴
呵呵 会续下去的
而且答应365说要解释Rode Nt2的各个版本的
况且 还在构思DIY Neve 1073/81,fairchild 670,.... LA-2A, 1176..这些在国外有很多DIY的。。。
DIY 没有啥可耻的
这里不允许DIY 可以到别处去DIY

139
#89 10-4-10 11:41
我觉得大头应该是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事的,多听、多感觉,然后来评价话筒的好坏,这是艺术家从使用的角度评价话筒的标准,这本身没有什么错;MIC呢,从帖子来看,应该是研发人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事的,技术研发讲究的就是技术原理和各种电子元件性能评估,相应的技术指标及参数就是判断一个话筒好坏的标准,这也没有什么过错。所以,评判的角度不同,分歧自然存在。

可以说,市场上评价比较高的话筒,其技术参数(我说的是经过实际测量的技术参数,而不是经过美化而瞎标在宣传单上的)肯定是非常符合标准的,当然技术参数比较符合标准的话筒在市场上评价自然也不低(当然排除品牌影响的因素)。但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能精通技术研发,否则一个录音师就可以到工厂兼做话筒的研发了;同理,一个真正地技术研发工程师也不可能同时精通艺术,否则话筒研发工程师就可以跑到电台做录音去了,国内一样,国外也一样,所以我觉得两位应该相互理解、支持和指导,这样配合起来才能造出真正的高品质话筒。

至于大头说的国内工厂情况,我觉得说的是有点过火,当然如果是诚恳提点意见,我想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文化的事情,每个人都知道,但要实施不见得那么容易,要怪也只能怪ZF的体制有问题,在这样的体制下,也别指望中国能能几个像微软,谷歌一样国际性公司?如果非要说行,海尔和华为那只能算特例,有点扯远了。

再回到U87的问题上,我想MIC也只是把通常人们比较公认的一款话筒(U87)从技术的角度来给大家分析并共享,使用者可以从技术的角度了解并能见识其中的一些话筒常识,并没有刻意去抄袭或者指导谁去抄袭,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是有用的,当然不排除对有些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 本帖最后由 B2B 于 10-4-10 22:06 编辑 ]
观众反应

376
#90 10-4-10 11:50
希望 论坛 能成为各家交流观点的场所    不要有谩骂 攻击  一切就事论事   我觉得 mic 629 没有过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