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句“保留一定空气层其实为了解约成本,实际上用吸音材料填满效果要更好一些”
这里单聊一下,能这么说是理所当然的理解,还是有实验支撑
单独说这一层吸音材料,比如一块岩棉,本身有一定阻尼,会反射一定量的声音,
吸收掉一部分声音,穿过一部分声音,当岩棉贴再墙面或者大部分硬质板材上时候
靠近板材区域空气实际上受到阻力比较大,相对不容易被压缩,
实际的吸音能力大打折扣,反射量会明显增加,
密度越高的棉,阻尼越大,这种情况越明显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坛友直接贴聚酯纤维板的只能吸高音,
架空几公分以后就可以吸收到中音,合理的空气层的使用是能提高效率的,
过于密实且靠近硬表面的吸音材料会因为阻尼过大反射过大
就算达到了一定的厚度,也不一定能有预期的效果
这类早有定论,我经常举例的那本书《录音棚的设计与装修》里面有
纽厄尔的《录音室设计手册》里面也有,也有一些帖子准确地聊过
不过淹没在一些乱七八糟以讹传讹里面了
前面还有一句“低频靠的是增加结构和空间,中频高频靠的是增加表面积”
纤维状的吸音材料可以轻易的吸收高频,这个表面积指的是哪个方面
低频的问题
后面还说到赫姆霍兹谐振体类
之前有个帖子本来想聊这些,
这里搞清楚的不多,论坛里也有几个看破不说破的低调老哥
我也就不说太详细了
早些年一般都认为可以用赫姆霍兹谐振体经过计算比较精准的处理某一段低音
但真正能把前后实测频响放出来,说明这个结构着实解决问题的有么
有人说低音陷阱开孔了就成了赫姆霍兹谐振体,
其实不是,赫姆霍兹谐振体需要6个面都非常稳固,
才能保证这个谐振腔谐振频率差不多在计算范围内,
大部分时候很难达到,就不能实现把谐振能量困毙在内部。。。
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靠内部吸音材料来尽快的把空气震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
我经常用的方式是类似插管赫姆霍兹谐振体的一个变种,两个共鸣腔结合
吸收范围宽一些,吸收能力差一些
赫姆霍兹谐振体没有多神秘
常见的倒向式音箱,就是一个插管赫姆霍兹谐振体,在另一个方向的应用
很多乐器比如吉他,也能遵循相关原理,不过是乐器要把弱的声音共鸣加强,
吸音应用时候是把强的共鸣之后消耗能量
计算公式很容易搜到,
注意长宽高比例,音箱的长宽高比例是尽量减少内部驻波的比例,
作为赫姆霍兹谐振体使用时,要尽量多些驻波才好,
“小房间就用不了大音箱”,这个要说清楚多小的房间是小,多大的音箱是大
这句话本身就是很多声装时候处理不好低频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
其实低音的问题起源也就是房间内反射叠加,
布局合理,合理的声装,尽量减少反射,问题就不会太大,
开始就乱搞,后面都是亡羊补牢。。。 还不一定有多大效果
本帖最后由 pansidaxian8888 于 21-10-8 13:39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