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是:相机镜头正常聚焦于毛玻璃上----然后摄像机用近摄的方式(不是所谓的广角微距)拍摄毛玻璃的影像。
在小小的CCD上面采集135画幅,得到35mm×24mm胶片的精深层次,只要焦距够准,象素不丢失,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之前几个月我在这问过转接镜头的技术要点,被前辈否决了,说的没错!问题就在于第一成像屏的尺寸。但换个思维,既然CCD小,那么DV就只负责“胶转磁”的工作!哈哈!
优点:1、成功解决DV镜头更换问题,大大的为手中的廉价DV增值,当然到目前为止我只在1.8光圈的标准镜上测试。
2、更好的在DV上面练习X、Y、Z轴的透视构图,景深范围大大增加。
3、让sony等厂商靠接口和CCD标准限制用户层、从而哄抬价格的策略去死!!
缺点:1、倒像~!烦脑出现了,我这些镜头就是倒着拿着机器拍的,脖子还酸着,得接个车载的液晶屏,能选倒像的那种~!,;
2、镜头到聚焦屏有44mm(canon),然后聚焦屏到DV镜头的距离要根据不同的机器调整至40-70mm,若镜头本身长,那么这整套组装起来就是一支炮!分分钟会把某处扭变形,于是就出现了制作托架的烦恼,不然没法上大的遮光罩;
3、由于机器是瞄准对焦屏拍,所以这意味着没有自动对焦啦~~!就像回到过去,手从此握着最前面的相机镜头不停的扭啊扭。不过这两天玩玩,倒是觉得手动对焦越玩越带劲!只是你得预了有一半的镜头是对焦不合格的,若要追求无极变速的对焦感觉,就得考虑电影机跟焦器了;
4、镜头+对焦屏,吃掉了起码40%的光亮,对机器的低照度能力要求很苛刻。
5、固定的对焦屏,估计世界上最贵的那款,也会因被你弄上哪怕一丁点的灰尘而变得恶心,所以得用不断震动的方式来消除。一边拍摄,还得一边留意震动幅度是否与DV快门“冲突”(上面的image4就是没开震动的,看到那几点黑黑的灰尘了吗?)
…………………………所有的动作都是一团糟…………………………………………
一堆的兴奋伴随着一堆的麻烦,让穷苦的我艰难的向前走着,很老实的说,这不是原创了,大哥有时间去DV谷论坛看看,那里有各样奇形怪状的方案~~
昨天决定重新计算一次近摄镜片的位置,拆了重做,若色散能消除,那么就算成功了。改天我再把做好的武器照片放上来。
[
本帖最后由 ctjack 于 07-10-23 23: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