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对比结果,总有人说是“玄学”,数字音频所谓“精准”,忘记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能力,用极度“理性”武装大脑,显得“极其科学”,但“科学”也是在发展的,认知也是在渐进的,今天的迷或许明天的“科学”才能解释,不会总是翻翻过去的资料就行的!而听觉的现实,作为一个声音艺术工作者,如果不注重听觉感受、不关心自己的听觉能力,只是尽一切能力证明自己“没比别人差”而已···事实上那只是掩耳盗铃···
一切科学都是现实现象诱发的研究结果,因果关系不是所有现象都一定有现成的“科学”备用可考,很多事情是要继续探寻规律来解答的···不过,我倒是可以劝劝作为音频制作的艺术工作者,不需要太过度用心于,解释这个现象,利用、选择好现有的工具,软的、硬的,做好自己的音乐就好,别的“科学”交给“科学家”研究,他们可以不管艺术,只管“科学”···
不管是艺术家要主宰“科学研究”,还是科学家要统领“艺术创作与审美”,都是他妈的扯淡。所以,定位自己的位置,以艺术的角度,选择自己认为所需的正确工具,做出有价值的音乐,才是音乐人的重点···而“科学家”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专业擅长什么,没有必要在艺术上更艺术家们挣个“谁是主宰”,根本不在一个有绝对相同标准的圈子里~!
初学者,如果你是艺术工作者,想成为艺术家,多听听艺术工作者的经验建议,别动不动就用所谓“科学”武装自己,从而放弃自己该学习的、
该感悟的、
该以艺术角度去理解的···或许,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不小心成了无心插柳的“伪科学家”···这狠重要~!
据说把一只羊跟一群狗混养,羊儿奔跑的方式就跟狗狗一样了,···所以,不管什么事儿都有其认知角度和固有规律。要成就梦想,要的不仅仅是执着,而是聪明点,先摸清楚规律,顺着规律走,别选错重要的路口~!
我似乎总爱说一些题外话,但是,过往很多人的成长证明,有些“自以为”,确实是成长途中阻碍了自己的
认知,遮挡了自己的理想,而后,进而才进行了调整···这算是好的。糟糕的结果是,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明白···确认为自己很“科学”,技艺却又总不能提升,却总难入行···
补充一下,避免有人可能以为我要强调吹毛求疵的细节对比,但也可能也有人懂我要表达的意思,我并不提倡花更多时间去对比,
然后开始杞人忧天!首先,能听辨微小差异是能力,有这个能力才能更清楚什么更合适,不要以没意义为由,给自己解嘲,阻碍能力上的突破;其次是,能听到有差异,是不是一定要较真去死磕这样的细节,不要眼光狭隘,看什么都当成整个事件的全部,宏观和微观,在能感受、分辨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把握,才是真有意义!····我只能说凡事有度,有经验的人会很好的把握自己看待此类现象的影响程度!对细节的感知能力和对优劣的判断能力,看待和考量的角度、方式、方法,才是真正问题所在。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应对的不是仅仅为某张考卷,此题卷上有就学,卷上无,就认为学了无用···显然是错误的~!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7-22 06:3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