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放大模拟插件和真实放大器的对决

( 25 )
12
 
[收藏]
-  第 1 页  -

2401
#1 10-12-10 14:02

放大模拟插件和真实放大器的对决

大家看过MIDIFAN月刊12月的文章吗
放大模拟插件和真实放大器的对决

在不知道答案之前,我也猜了下哪个是软效果器,哪个是真实音箱,还有最喜欢的音色

最终我的猜测结果是
好几次把GUITAR RIG当成真实音箱
Amp Farm我总是觉得难听(我知道答案后才知道,难听的这个音频是Amp Farm)
我觉得好听的ELEVEN和GUITAR RIG最多

大家也试试看,也许你会对软件效果器另眼看待
也可以借此机会,看看自己喜欢哪种效果器

2992
#2 10-12-10 14:37
不用对,模拟采样脉冲跟真实的放大器完全两码事!
模拟的高频脉冲更是一团雾水!为了不牺牲细节加入了模拟最失败的高频!切之不是那个味,留之又不得饱满!失败中的失败!
模拟跟真实放大器经由的狭小而微妙的声场也是两码事!麦克更是两码事!
失真这玩意频谱满载,饱和度来说目前用模拟还不够科学,更不够味!要不就是不够平滑丢失频率信息!要不就是塑料烧焦的感觉!
换句话说,再差的真实放大器出来的东西也比模拟的好!

13881
#3 10-12-10 15:06
不知道那班人是怎么听的,还是是外国的枪文?还是外国人的审美改变了?

8448
#4 10-12-10 15:33
听得出个什么
要自己手动弹的时候才感觉得到假的和真的区别
手感反应度完全不一样。弹得不舒服就录不好啊。。。
当然只是针对演奏者而言

听众可无视

1210
#5 10-12-10 17:16
谁把那篇文章看完的举手,这需要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和超长的耐力。这个老外,什么都没用过,但我们什么都有。我第一页没看完就放弃了,拉到底,有那么多试听,我也不想听了。

吉他音色有趣的是,听起来或许不那么容易分辨,但一上手,胜负立辨。希望箱模插件在箱体IR之后能有更大的突破。

5182
#6 10-12-10 22:36
希望明天会更好吧,本来就是不同的东西,没有可比性。要说一无是处也不太合适,毕竟方便省钱,就像mp3和cd比。

如果做个纯软效果器和数码合成效果器的对比可能会更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开心老爹 于 10-12-10 22:39 编辑 ]
观众反应

21
#7 10-12-11 10:15
以前我也很喜欢玩软件效果器的,但最近放弃了研究这个东西。我觉得,软件和模拟相比,确实是2回事。。
楼上观点很对,软件和模拟电路,不存在哪个好。对于某些风格,(我说了,是某些风格),数字的音色和音质听上去比模拟电路的还好。。或者说,更适合吧。。
但要让软件也能达到跟模拟电路一样的频率响应和动态反应。。那是无论如何,你也不可能调出来的。。我觉得造成这个情况的有2个原因。。
1。频率响应,这个不做解释。因为没有2样东西是能做到完全一致的。更何况是数字和模拟这么大的区别。工作原理都不一样的东西。。
2。延迟。。以前就在这个论坛,有人发过这样的帖子,然后有人还做了回应,说软件有延迟,即使用了还不错的声卡,他也能感觉出来,听是听不出来,但是手感上就是能感觉到。。我刚开始也不信,因为他的声卡延迟总共是4MS。。我还反驳他,要是4MS你都能感觉出来延迟,那你得把耳朵贴在马勺音箱喇叭上弹琴。。但最近我发现,我错了。。我觉得,我们可能都没弄清楚一个概念,声卡上显示的,延迟只有4MS,但实际上,它显示的其实只是编解码器的处理时间。。还有很多产生延迟的地方没有算在内,比如驱动运算时间,CPU运算时间,数据在内存中储存并等待处理的时间。。甚至还有好多后台程序,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把这些加起来,也许,真正的延迟都能达到20MS-30MS了吧。。
具体的我来举个例子,大家都用过箱体采样,我这以前收集过一些箱体采样,然后用采样软件加载。。首先,不同的加载软件加载过后,延迟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采样,我用吉他专用的加载软件,延迟很小,手感上能感觉到延迟,但听是很难听出来,(本人喜欢速弹,虽然技术不怎么的,但这个还是能感觉到的)。。然后我又换了个通用的加载软件,还是加载那个采样,我靠。。延迟太大了吧,大到夸张了。。大到根本没有办法把拍子对上了,我估计有100MS的延迟。。
抛开加载的软件,再来看采样文件,箱体采样文件,都是WAV格式的,它们有大有小。。大的能达到500KB的,我有。小的只有12KB的,我也有。。大的采样文件音质和真实度,明显比小的好的很多。说实在的,我觉得加载那种小的采样都没什么意义,声音听起来太数字了。。但如果加载大的采样文件,(用同一个加载软件加载),问题又紧接着跟着来了。延迟大到一弹快点的,就明显感觉不跟手了。非常明显。。呵呵。。而用小的采样文件,这个问题就一点都不突出。。
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不要忽视计算机运算的延迟。。

[ 本帖最后由 金属牛 于 10-12-11 10:20 编辑 ]
观众反应

21
#8 10-12-11 10:40
总体来说,我现在个人认为,软件效果器是不适合演奏的,我想大家肯定有这个感觉,用软件弹,感觉手感软绵绵的,我认为,这个就是延迟造成的。。而这个延迟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电脑CPU进行运算,而非DSP。。DSP虽然看上去没有CPU运算性能那么强大,但是DSP运用的是一种很直接,很初级的运算方式。比如我们用的晶体管音箱,里面有个功放块,就是放大声音必须的电子元件,它也称运放芯片。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也是进行了运算的,运算放大芯片,因此得名。。但没人会追究它的延迟,都认为它是零延迟。。因为这种运算,非常初级,甚至可以说,还是物理角度的。。事实也是,它是零延迟的,呵呵。有延迟,那也是一秒绕地球四圈的电流速度造成的(为啥它不能一秒绕100圈呢?不过即使那样的话也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了,开个玩笑)。。
而CPU的运算方式就很高级了,首先,我们的吉他信号,会被解码,这个过程跟DSP的那步解码是基本一样的。。但后面就不同了,这个解码过程后,电脑CPU还是无法识别的,还要经过第二次的解码才可以,这次解码比第一次的复杂多了,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声卡INPUT延迟了,所以它要消耗2MS的时间。。然后模拟信号被转化为了数字信号,还要再经过声卡驱动软件的处理,还要进内存条里呆着,等待被调用,然后再被CPU处理。(本人不是电脑高手,后面的就说不上来了),也许在这中间,还有很多计算过程,还要经过很多芯片,远没有这么简单。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但我所说到的,都是必须要经过的。。
所以,总结下来一句话,软件不适合实时演奏,甚至不适合用它监听录音,因为延迟会让你弹起来的手感很不爽。。它适合后期处理和给清音加上效果。。
观众反应

1210
#9 10-12-11 12:23
金属牛朋友

关于延迟,我给你纠正一下,请看截图,这个延迟明确标明了输入,处理,输出的延时和总的延时。

这个时间+外部声音传输时间的总和加起来只要在10毫秒之内,绝大多数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和琴弦上,琴体的震动会通过身体和手指反馈给你,长此以往,你会发现琴技大长。你越疑神疑鬼,它越让你别扭。

其它你不了解的领域,最好别说了吧,言多必失 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1
#10 10-12-11 12:36
哦。。这个东西谁都有,谁都知道。。但你怎么知道它是准确的呢??

[ 本帖最后由 金属牛 于 10-12-11 12:45 编辑 ]

2401
#11 10-12-11 13:21
其实这是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
在现场,当然是硬件
但咱玩录音,制作的
软的的确有优势
真实音箱录音后听音频的话,这又是两回事

5182
#12 10-12-11 23:44
又有一个人明白了延迟的概念,其实有延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少人在实际20ms左右的总延迟下也能稳定的演奏,但是能从这个方面引入多一些思考,多些理性益处比面对延迟弹琴意义还大的多,刚开始我还认为低切过就像剪刀一样剪断呢。GTM朋友的声卡不错哦,应该是64采样点,能稳定运行多久。哈哈,想从感性上了解延迟很简单,带耳机跟节拍器录一段120以上速度的,脱掉耳机听空琴声再录一段,就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开心老爹 于 10-12-12 00:01 编辑 ]

1210
#13 10-12-12 00:45
原帖开心老爹 于 10-12-11 23:44 发表
又有一个人明白了延迟的概念,其实有延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少人在实际20ms左右的总延迟下也能稳定的演奏,但是能从这个方面引入多一些思考,多些理性益处比面对延迟弹琴意义还大的多,刚开始我还认为低切过就像剪 ...


RIG4几乎从来不用,刚出新版本的时候试过几回,音色不对口,但功能多,一直留着。我用电子管音箱和X3(S/P录音,输出一干一湿两轨信号)的情况比较多。TH-1也经常玩玩(96HZ 128bit可稳定运行,96Khz 64勉强凑合),占用资源较小,主要是方便。

你要是看看我发的帖子会发现,我不排斥软件,但我推荐硬件(无论是练习,演出和录音)。金属牛曾经和我聊过,他当时推崇软件,极为排斥硬件,说什么都不肯买一个单块。因为我当时建议他用硬件来着,现在看来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金属牛十楼的帖子,我当时不想回复,那这里我还是说说吧。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控制室录过吉他(即吉他音箱-MIC-调音台或声卡-监听音箱),如果有,你肯定知道这时的音色变化非常大,手感也有轻微的变化。那么,这也是延迟造成的吗?

你说用120听节拍器录音能听出区别,我实话实说,200我都不会受到影响。现在说关键的,为什么你会受到影响而弹不准?因为你不是在听节拍器,须知节拍和时间是完全平行的,而你的弹奏却忽快忽慢。现在我在问你,是谁的问题?答案是你。

软件效果器完全可以用来弹奏,如果比弹奏感,任何情况下软件必输。那么,软件效果器是否可以用来练习,演奏和录音,这也是无须争辩的,是完全可以。举例的话,不胜枚举,著名吉他手,吉他英雄级别的都有。

另外,晶体管音箱的反应速度比电子管音箱还快,既然这么在意延迟,到了苛刻的级别,何不用晶体管箱子去。
观众反应

1210
#14 10-12-12 01:08
晶体管音箱和电子管音箱的手感也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电子管音箱的手感不也偏软吗。舞台演出来说,如果监听条件不够,大家是听鼓还是听各自的回放设备?弹奏的不稳定还不都是你的自身原因吗,却往往把演奏的不足归咎于设备。扪心自问,是不是这样。
观众反应

1486
#15 10-12-12 01:53
前段时间箱子坏了,一直用软效果器练琴,所以感觉不出软效果器延迟,最近又换箱子练了前两天突然接电脑用软效果器弹了弹,                   发现延迟还是能感觉出来,主要我用的卡也不是特高档,不过我水平比较低所以没到能影响我弹奏份上,即便音色软效果器能模仿的很象,                                          
我也会选择真的放大器,因为那种瞬间的动态感觉是软效果器最大的毛病,那种大压缩失真用软效果器没问题,需要动态的轻过载软效果器有点力不从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