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老编曲人和刚毕业的人的编曲,经常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高潮大喘气!有人说什么叫大喘气?我的意思就是,把音乐推向一个高点,但是之后的主旋、副旋、和声、音量、力度、乐器数量种类等诸多因素的配合却跟不上来,造成听觉上的极大失望!这种感觉就好比说:一个人张着很大的嘴,结果最后一点声音也没出,只是出了一口气。。。。。这直接反映了一个编曲能力缺陷:善于造成高潮,却不善组织高潮。
我从以上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主旋律
主旋律是影响高潮的直接因素,主旋的音区、节奏、速度,至少有其一要出现明显区别,例如把速度撑开、节奏型加快或音区提高八度。如果一项都没有,那这个地方也许根本不是高潮。。。。
本人做的一个编曲,音区提高了八度:
二、副旋
副旋的编配要明显的增加参与分量,到这个时候就不仅是插缝式的副旋了,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条从造成高潮开始一直到高潮平息为止的完整的、音区跨度更大的副旋,而插缝的副旋方面,如果是管弦配乐,我感觉圆号或其他铜管的参与会比较给力。
《渔家姑娘在海边》这个歌的高潮旋律是有跳音断开的,伴奏用一条连贯的副旋把音乐连了起来:
《把一切献给党》典型的铜管副旋:
三、和声
我觉和声是很难快速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关系到编曲者的和声水平,和声水平的限制,经常搞的本想很大气的作品,听起来很山气,因为这个人有可能对他自己较差的和声感觉深信不疑。。。。
我感觉应该是这样:首先和声的进行一定要正确,另外造成高潮的地方之前就应该给予更强的和声期待感,例如很不和Xie的音程,丰富的副属,等到高潮时给予完全的解决,使听觉在极大的期待下,听到想听的那个和弦,从而稳定的进入主调或新调。在这个过程中,和声进行一定不能有降落感!最终的高潮和弦通常是盼望已久、众望所归。
《花仙子》用步步紧逼的和声进行,造成了较大的和声期待,虽然出现的是新调,但是却盼望已久:
还有个问题是,如果高潮前的和声很丰富,那么高潮部分就切忌大齐奏。前面和声越丰富,就越考验后面的副旋和织体,因为高潮时候和声变化是少的,但是绝对不是大齐奏,我听了杨立青的精品课程之后,才知道就连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学生做作业时,也有把高潮做成大部分乐器齐奏的。。。。杨在课上特意的强调了这一点。
四、音量、力度
这个当然是要加强了,谁都知道,说这个干嘛?但是我觉得在编曲时兴奋的神经,会影响你的耳朵,这时你可以看看,你录出来的波形,真的有变化么?
五、乐器
乐器数量的增加和种类的丰富,可以造成一种真正热闹的气氛!原因很简单:每个乐器都代表了一个人。。。全体乐器的同时演奏才有这个效果,而不是轮流出现。。。。这是一种人气!就是要数量!
这些都是小弟的偏颇见解,有不足和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来指点。
[
本帖最后由 hamo 于 11-1-10 01: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