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昨晚Michael Jackson纪念会,讲台的话筒是怎么做动态的?

( 27 )
12
 
[收藏]
-  第 1 页  -

554
#1 09-7-8 23:55

昨晚Michael Jackson纪念会,讲台的话筒是怎么做动态的?

上下场门两个讲台,每个讲台都有一个鹅颈话筒。但演讲者身高有的近2米,有的身高刚好贴着话筒,但为什么在电视转播出来的音量大小,细腻程度都没有改变?即使演唱者扭头也感觉不出来,每个人都好像带着头戴话筒一样。

而相反在看国内一些综艺节目,特别是评委的鹅颈话筒,不凑着话筒,或者身体稍微偏偏,声音都起伏很大。不同的领导上去发言,有些时候更是为难了。

动态他是怎么处理的呢?EQ也会处理么?既听不到近讲效应,也听不到薄薄的声音。


01是近距离的
02是远距离的
0304是一句靠着话筒,一句远远对这观众,转来转去,但大致听来,基本感觉不到她在动。
(见图片,听mp3)

[ 本帖最后由 winkeyyou 于 09-7-9 00: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观众反应

348
#2 09-7-9 00:09
有可能在地上放了线阵列话筒?

695
#3 09-7-9 00:35
我外行瞎猜一下,也许桌上的话同就是个摆设,有专人使用远程定向话筒瞄准演讲者.....

4951
#4 09-7-9 00:59
说明导演是中国人,假唱,我骄傲啊

1162
#5 09-7-9 16:25
这个问题,包括观众的声音现场拾取并同时现场直播的,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技术.
看欧美的各大颁奖礼,声音真的是清楚.观众声也清楚,但是却不怎么听到现场音响造成的很大的泛音. 主持人带着小蜜蜂也是满地走,离嘴那么远,声音也是清楚.

楼主说的情况只能猜测是压缩.压缩的输出增益相当的高,可以解决离的远同样音量够的问题,大音量的时候,通过压缩降低前期输入音压.虽然压的很厉害,但是对于讲话而言,只要时间设置得当,可能差别真的很小,也是近讲效应听不出来的原因.过多的低频实际也被压缩掉了,但是保证语言清晰度是没问题的.我在用小蜜蜂做小品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我想大家也是如此!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国外通过整个工程前期安装的成功,通过音箱摆位,话筒摆位和系统的调整的合理性,可以把压缩的输出增益弄得很高,而且还很安全,这个是我们欠缺的!

另外现场观众的拾音直播技术,国内只看到过咱们春晚做的可以和国外媲美.包括国内团队做的演唱会的DVD成品出来也不免有音响的泛音.这个真不知道过外到底是怎么做的!
观众反应

554
#6 09-7-9 18:13
那压缩器放在哪里更合理?
推子前,则压缩的门槛电平肯定要不断调整。
推子后的话,输出的电平就“没得动”了。

72
#7 09-7-10 09:15
接着顶,这个题目很好,希望还有高手来继续解答。谢谢

96
#8 09-7-10 09:34
接着顶

2085
#9 09-7-10 09:53
就前面的alian0475兄所说的情况,我来谈谈就我所见过的国外类似场合的扩声系统的情况:
目前国内的大型扩声有一个怪毛病,就是声音越大越好,最大声压级巴不得都要在110dB以上,这就是所谓的“声暴力”。但大多数人都浑然不觉,以为本来就应该如此,只有少数独立思考有想法有见识的人对此质疑。
而实际上,人耳最舒适的听音声压级也就是80多dB,如同与另一个人面对面正常交谈的声压级。
所以,在以语言为主的扩声场合,只要台下保持安静,让大家都舒适的做法就是千万不要把喇叭的声音搞得过大。
再举个例子,就象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和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大场子,古典声乐的演出,是绝对没有电声参与扩音的,那坐在楼上最后一排的还不是一样听?再想想我们二十多年前上学的时候,学校礼堂里面就两只大概15W的小喇叭,还不照开全校千人大会了?看过百老汇原班人马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出,虽然吊了大线列,但实际演出是聆听主唱的唱段,你几乎感觉不到这歌声是从喇叭中发出的,就象是从他的喉间发出一样。
所以我能想象得到,MJ悼念会的现场,扩声系统的音量并不是象我们搞个活动都把领导讲话扩得震耳欲聋的,而是正正好,大家又能保持安静和专心,所以不会听到扩声系统的“泛音”。

[ 本帖最后由 陈浩 于 09-7-10 01:56 编辑 ]

3359
#10 09-7-10 15:46
版主说的是啊,现在地方上追求声儿大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小型演出,把音量开到振得人耳朵发麻,这才觉得够劲儿,而东家也高兴觉得钱没有白花。我原来所在的剧团副团长曾说过一句雷人的话,音质差点儿没关系,只要够“响”就中。后来团里买了一对双15 寸低音两分频的国产PAEK音箱,放在200平米的排练厅里,那声音轰——轰——...........朋友们,我们是戏曲剧团啊。

[ 本帖最后由 数字天空 于 09-7-10 15:48 编辑 ]
观众反应

554
#11 09-7-10 16:38
扩声的声压处理好了,但变化不断的演讲者的声音如何处理?

1360
#12 09-7-10 21:52
有没有可能 混音师用了 EQ或者整个channel的预设?
做两个预设值 一个近的 一个远距离的 调整好EQ 和压缩 GATE等

94
#13 09-7-11 02:13
你看视频听见的是后期转播编辑过的声音!不是现场的音箱出来的声音,千万别给误导了。如果现场拾音话筒距离变化那莫大是一定可以听出来的,用什么周边设备都没用。

1162
#14 09-7-11 11:06
对的,SM57兄的话提醒的是,我们电视里听到的是转播的声音,随是直播,但是毕竟不是在扩声场地现场,在转播车的话,只要现场没有萧叫,车里是很容易得到很大的压缩后输出增益的.

关于输入电平需要不停变化的问题,其实可能没想象中那么严重,压缩的阀值只要找到一个经验性的比较适中的位置就可以了,当然会发现有些人本身声音很大而压缩严重的现象,但是如果压缩的时间上表示过于短促,基本上对于语言的表达上是不会有太大的不合适感.各位可以去试试看!

关于音压所衍生的诸多系列问题,观众声拾音可能还不不是最突出的.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也是国内国外的两种思维方式导致的.如果是一场专业性较强的演出,我们大多数的调音是从乐器部分开始,最后上人声.由于前期要求准备,不管总声压输出是否合理,起码一定有能力完成工作.
然而,诸如一些酒吧和小型场地的演出,往往就不是这么幸运,那国内的团体和国外的团体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国内团体的标准是按鼓组的音量为基准来定其他的音量,在鼓组达到震撼后,最终人声可能已经很难推到清晰表达的地步了.当然这和场地以及场地固有的条件有关系,但是如果条件不能改变的时候,国内的团体是会强行要求达到他们的要求,甚至牺牲人声的清晰度,听不清歌词没关系,只要震撼,返听要大.但往往最终的效果是不尽人意的.那国外的团体就是另外一个要求,包括意大利,挪威的团体,如果最后人声面临不能清晰表达的困境,他们会要求调音师以人声为标准,其他乐器按人声进行适当降低,事实证明最终效果是非常棒的.更有美国的九人爵士乐团,提前得知场地的条件不是很高后,要求调音方式直接从人声开始,然后伴随清唱的人声贴鼓组的调音,然后再调其他乐器.

无论何种形式,确实反映出一个习惯性的问题和音乐表演的态度上.

音压其实是习惯性的问题,只要留在场地中,聆听超过10分钟,人就会习惯,但是事实证明合适的音压比"声暴力"的音压更让人舒服,也不容易疲劳,聆听品质高.

表演的态度上,艺人更注重音乐内容的表达我觉得是可取的,聆听的清晰度为首要目的是正确的.而只在乎现场气氛的表达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演出过后留下的不是音乐带来的思考,而是今天很HI.

因此,个人绝对,有条件气氛和音乐内容的表达是要兼备的,没有条件时,要抓住重点,而不是一味的音压竞赛,震撼不一定是大声,而是身上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观众反应

96
#15 09-7-11 13:41
看过百老汇原班人马的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出,虽然吊了大线列,但实际演出是聆听主唱的唱段,你几乎感觉不到这歌声是从喇叭中发出的,就象是从他的喉间发出一样

在上海大剧院看过剧院魅影的演出 演员的歌声和低语就像在你耳边一样身临其境,非常佩服,喇叭仿佛都不存在了
观众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