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的,SM57兄的话提醒的是,我们电视里听到的是转播的声音,随是直播,但是毕竟不是在扩声场地现场,在转播车的话,只要现场没有萧叫,车里是很容易得到很大的压缩后输出增益的.
关于输入电平需要不停变化的问题,其实可能没想象中那么严重,压缩的阀值只要找到一个经验性的比较适中的位置就可以了,当然会发现有些人本身声音很大而压缩严重的现象,但是如果压缩的时间上表示过于短促,基本上对于语言的表达上是不会有太大的不合适感.各位可以去试试看!
关于音压所衍生的诸多系列问题,观众声拾音可能还不不是最突出的.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也是国内国外的两种思维方式导致的.如果是一场专业性较强的演出,我们大多数的调音是从乐器部分开始,最后上人声.由于前期要求准备,不管总声压输出是否合理,起码一定有能力完成工作.
然而,诸如一些酒吧和小型场地的演出,往往就不是这么幸运,那国内的团体和国外的团体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国内团体的标准是按鼓组的音量为基准来定其他的音量,在鼓组达到震撼后,最终人声可能已经很难推到清晰表达的地步了.当然这和场地以及场地固有的条件有关系,但是如果条件不能改变的时候,国内的团体是会强行要求达到他们的要求,甚至牺牲人声的清晰度,听不清歌词没关系,只要震撼,返听要大.但往往最终的效果是不尽人意的.那国外的团体就是另外一个要求,包括意大利,挪威的团体,如果最后人声面临不能清晰表达的困境,他们会要求调音师以人声为标准,其他乐器按人声进行适当降低,事实证明最终效果是非常棒的.更有美国的九人爵士乐团,提前得知场地的条件不是很高后,要求调音方式直接从人声开始,然后伴随清唱的人声贴鼓组的调音,然后再调其他乐器.
无论何种形式,确实反映出一个习惯性的问题和音乐表演的态度上.
音压其实是习惯性的问题,只要留在场地中,聆听超过10分钟,人就会习惯,但是事实证明合适的音压比"声暴力"的音压更让人舒服,也不容易疲劳,聆听品质高.
表演的态度上,艺人更注重音乐内容的表达我觉得是可取的,聆听的清晰度为首要目的是正确的.而只在乎现场气氛的表达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演出过后留下的不是音乐带来的思考,而是今天很HI.
因此,个人绝对,有条件气氛和音乐内容的表达是要兼备的,没有条件时,要抓住重点,而不是一味的音压竞赛,震撼不一定是大声,而是身上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观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