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板块看到了一个讨论扒带的帖子,本来想简单回个贴,结果越写越多。
索性单开个贴,发一些自己对于“扒带”的体会。欢迎朋友一起来讨论。
首先,对于任何学习专业,都要先“输入”才能再“输出”。
扒带就是“输入”,严格上来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作品分析课”或“曲式分析课”。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没有“输入”,那么你拿什么“输出”?你脑子里就没有东西让你去“输出”。
不要小看“扒带”,它很重要。它是在你没有积累足够的能力和意识去创作的时候去学习编曲的途径,是基本功。
spokie 说“扒带,属于临摹;编曲,属于创作”。这句话说的有道理,但没有说完整。
因为,你如果不会临摹,那么你就不会去创作;你不懂得吸收前人的技术和优点,就不会建立你自己正确的方法,体系,意识,还有美学。
这里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但同时,有良好的乐感也是扒带的前提和基础,扒带又是赶紧一步提高音乐意识的途径。
换句话说,如果你对音乐有很好的意识,思想,感觉。但欲将这些优秀的因素转化为优秀的声音,这也需要一个熟练的“技术过程”。
而这个“技术过程”也是“扒带”所教给你的。
当你听到一首歌曲渐渐自己嘴里哼起来它的旋律的时候,你已经在开始“扒带”了,因为你扒下了它的旋律。你不自觉的走出了扒带的第一步。
扒带是需要的,并不是必要的。它只是一种分析音乐的一种方法,一种形式。
将扒带的内涵进行外延:任何分析音乐的过程都可称做为“扒带”。
不同的是,
对于一个基础很低的初学者来说:“临摹试”的扒带倒是一个很好的,很严谨的,收效很快的分析音乐的过程,因为你系统的整体的学到了有关于“曲式”,“和声”“织体”甚至还有“乐器法”的实用知识。而当你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的使你的“临摹”和“原版”几乎相同的时候,你所得到的经验和体会是任何一个老师和一本书都无法教给你的。但这个过程最初是辛苦的。
对于一个有一定程度的编曲人来说,“职业性的”将听到的音乐不断地在脑海中去分析,在设备上去尝试几个精彩的小节,这同样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扒带”过程。
这里我还想给一些已有一定水平和程度的编曲人一个小建议:
当你自认为你的的编曲体系已经在你脑海中逐渐形成的时候,让你自认为拿到任何一首歌曲都能够编的像模像样的时候。
记住,这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这也许是个坏的开始。
是谁阻碍了你对艺术的无止境的更高的追求?恰恰是你自己。
是时候放下你手头的案子了,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认真扒一首好编曲的歌。
你会发现,你所学到的新的经验和感受与你最初入行勤奋扒带时所得到的经验和感受竟是“
一样多的”。
欢迎有不同观点的朋友一起讨论!
[
本帖最后由 较真 于 09-1-1 15: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