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部国产新片,上映档期也没时间去看,昨天上街时就顺便弄了张碟回来。老实说,从头到尾真是耐着性子咬着牙关才把它看完了。这是电影么?这是我这个国度里所谓的电影界“大腕”弄出来的电影么?
电影本来就是编造的,可我没想到编造得竟如此拙劣,拙劣到连起码的生活逻辑常识和电影的本性都没有了。很明显,这是那些假模假势其实并不明白电影艺术,甚至连基础都没学好的人在暗室里硬捏鼓出来的东西。全片看完,里面倒沾了点儿生活的意思却决不是生活,也有那么点儿艺术却根本不是艺术。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情节上西拼八凑连蒙带骗,人物性格、对白不仅单薄且无聊荒诞,整个一四六不着的已沦为“家族式”表演的东西。
就是这样的东西,竟能靠着广告媒体恬不知耻的吹嘘和轮番轰炸夺得票房。我在悲哀之余,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弱智!是一帮弱智正在引领着更大的群体弱智。
剧中的男主角严守一,因在外面泡妞武月被老婆发现跟他离了婚,接着爱上了老师小雪。武月后来拿出现场证据要侠。那个来自四川的同乡美学教授,也因为泡妞最后惹了麻烦。这是《手机》的一条主线。按说,电影中的情节、人物单纯一些并不错,问题就在于怎样去叙述。那严守一和他妻子,武月与小雪,美学教授几个人,不但性格上没有血肉和逻辑,单薄如纸,更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情节上组合上也不但没有内在连带关系,变成想怎么编怎么编,情节想发展怎么发展。在对白上看出一直想搞笑,可因为全片却一直使用着悲叹的调子,还带着苦恼中的侦探色彩,就变成伤痛里还想咯着人的胳肢窝,人能笑出来么?更何况,手机的诞生和发展,在现实生活里,更多的是用来沟通信息,便利生活,而利用这个现代武器搞偷情骗术的才有几人?这是手机产生后的现实生活和本质意义么?
艺术上就不想多说了。一部影片,起码要有几段大小高潮的铺陈设计,因为人的审美心理在100多分钟里没有律动的安排,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没有悬念和没有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是无法感动和激发出美感的。可这部片子,却从头至尾几乎都在一个节奏上,除了沉闷就是无聊,场景穿插上的凌乱,音乐使用的无厘头,都暴露出这些电影工作者的软肋。只能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照明在技术上还算过关,葛优的表演有些功夫。其他的那些编剧导演之类统统都是在那瞎扯淡。
感谢美国,感谢还能盗版一些美国的片子,甚至港台的片子来看。虽不合法,却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也算一种合理吧。
最后要说,也不是中国的电影人不努力,而是中国的电影历来在提倡主旋律和审查制度方面太严格,当这个瓶颈稍有放开时,仿佛一个长期带着枷锁的人,反倒不会走路了。不久前,从嘉兴召开的电影颁奖和导演研讨会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电影的惨状。这部《手机》的出生,预示着国内的电影经过长期的窒息,正在走向死亡。
热门:Maya声卡引诱你,德国坦克轰炸你,魔笛音源环绕你,音乐沙龙满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