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印度哲学中的宗教思想,经无数哲人的积累,在公元前二十或十五世纪,发展成四吠陀经典,其中的Upaniasd (奧义书)至公元前六世紀,已集合成庞大复杂的思想,其贯穿全体之根本思想包括两方面:探究万有之根本原理,brahman(梵)为大宇宙之本体;探究个人之原理,atman(我)为个人之本质,而且,梵、我一体,梵我一如(Brahma-atma-aikya)。据此原理,万物循一定的顺序发生,人类随“业”轮回反复流转,通过苦行、禅定,透彻地认识“梵我一如”之真理,能解脱轮回的生涯,住在常住不灭的梵界(brahma-loka)为人生之最高目的。
上面那段话是从杨郁文《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改编而来。atman是“自我”的意思,对此现在没有什么争论。但关于词源,多数认为源自“呼吸”,我也查到atman有“呼吸”之意,偶然见到atman语源的争论,西方早期甚至还将西语里前缀an拿来释义,an开头的很多英文词都和“to breathe”(呼吸)相关。杨郁文有自己的解释,认为atman词义的演变过程正相反:
因为在“自身”中,稍成本質的軀幹之意之語;又進一層而為本質的呼吸或心之意;終乃用為真性之實我之意云。即反於其他學者所謂由呼吸而進為自我之意之推定,如下:
atman(此我)
身體全部→ 軀幹→ 魂→生氣→ 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