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的年轻人打开一扇门
——杂音采访姚大钧
杂音>mego
问:姚大钧先生,谢谢您能在忙于北京声纳电子音乐节的时候抽出时间,来接受杂音的采访。我首先想问您的就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实验音乐的推广工作的。
答:我想主要还是自己喜欢的原因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好比你喜欢一种音乐,然后你惊异的发现这种音乐在自己身边不存在,或者说跟你有同样喜好的人接触这种音乐的机会很少很少,或者有很多的困难,很大的阻力。比如你并不能很容易的买到这种音乐的唱片,或者可以得到的资讯也相当少。那么当我看到有很多的朋友都在为这些发愁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不去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情况。
问:旅美多年,就您所见的当前中国实验音乐环境,与国外的有何不同?哪些是不足之处,哪些又是好的地方?
答:我想不足的地方就是资讯的贫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近几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化,这一点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而且在不断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在接受这些音乐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么多的音乐资讯好比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在国内,我们得到的一些唱片也好资讯也好,它都是不全面。也就是说这个大的数据库并没有向国人打开,我们还不能随意的从中获取我们想要得到的一切信息。我们还不能听到我们想要听到的,看到我们想要看到的,读到我们想要读到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欠缺的。比如说那些比较正统的实验音乐,关于它的历史前五十年的这些内容,在国内还处于真空状态,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只是国外最新的实验音乐,通过打口唱片,或者网络这些渠道。但是关于实验音乐也好前卫音乐也好,这些音乐的历史,以及它一步一步衍变的过程,我们还是一无所知的。我们只是听到了这些最新的实验音乐,这就好比我们得到了结果却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缺乏的是一种系统的认识。
至于好的地方,这也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也想在国外做一些关于中国的实验音乐的展览,比较正式的一些介绍工作。当然关于中国的情况,我想它和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样,因为它在实验音乐发展的这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它不好的地方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而它有利的地方就是它长时间累积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创作能量,而现在他突然打开,突然爆发,突然被释放出来。这个力量也直接造成了当前这些二十多岁年轻人的那些不可预测的创造力,而他们的这些作品和世界别的国家同一年龄段的音乐家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亚洲的……
问:日本?
答:不,日本不能算在其中,因为它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我们通常习惯说日本是东方实验音乐的代表,而实际上它却应该属于西方的一部分。因为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讲,日本音乐的发展进程完全是和西方是同步的,他们是并肩前进的。所以讲到日本我们不能从地理角度来划分它的位置,而从文化领域来看,它还是应该属于西方世界。
我觉得亚洲方面比较好也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应该说是台湾。作为台湾来讲,它一直没有封闭自己的文化领域,它一直是开放的接受西方音乐西方文化。但是为什么在音乐方面台湾没有任何成就,不用辩解,这是毋庸讳言的。当然我说的是实验音乐领域,或者是学院派的音乐。最近我一直在和朋友讲为什么台湾现在没有出色的前卫音乐家出现,那是因为现在台湾的音乐学校里讲的还都是几十年前的那些陈词滥调。你看到政府在大量的推广音乐的发展,可是却没有足够的市场来接纳新的音乐,也没有人来给这种前卫音乐投资,所以到现在为止,台湾还没有一位被国际认可的前卫音乐作者。
而大陆的情况则不同了,它一直是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而当它的大门突然敞开之时,这些积蓄已久的力量突然迸发出来,就造成了现在这样一种状况,有大量的年轻的音乐家出现,似乎他们的名字都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我们不知道以后国内的这些音乐家的发展会是怎样的,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在这一刹那所爆发出的能量有多么惊人。这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样的,经济也好,各方面的情况也好,都是这样的。还有现在我发现中国的这些新的艺术的发展,音乐也好,美术也好,它都不是循序渐进的,因为它有一段被隔绝的历史,所以它的发展都是大跃进的,跳跃式的。那么人家也许会质疑你的根底是不是不够,你的基础是不是很薄弱,因为你没有一个系统的过程。但是同时,这又是它有趣、刺激的地方之所在,它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它有太多的不可知,它是在很危险的前进。也许会有人批评这些年轻人,说他们的音乐是无根的,说他们既不了解西方的音乐传统,又不熟悉东方的文化理念。这些说的都没错,但很现实的问题是这些音乐就摆在你面前,它是存在的,你无法否认这一点,而且是很好的作品,当然其中大部分还不够完善。这些年轻人里面已经有一些人的水准达到了国际水平,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我把这些作品呈现到西方的听众面前,那些西方的乐评人也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毫无一丝功利色彩的。并不是说这些东西是由我们来捧、来炒作的,因为你看那些国外的乐评,尤其是欧洲的这些评论家,他们都是一直的好评,照例说这些欧洲人他们的姿态应该是很高的,毕竟这些都是人家的东西,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人的作品,他们有资格把你贬得一文不值,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我们看到的这些评论有比利时文的,有德文写的,有荷兰文写的,还有法文写的,他们写的这些东西并不是要写给你看,或者写给我看。他们说你做的这个东西就是好,可见这些评论都是很客观的。
在举办这次音乐节的时候,也通常有外国朋友会告诉我他们不知道中国会有这样的人在做这样的音乐,那么我就会告诉他,不是因为你是外国人才不知道中国有这样的音乐,而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清楚身边有人在做这样的实验音乐。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个社会并不承认新音乐的存在。在他们的想法里,除了摇滚乐、古典乐音之外,一切不成调的、不成章法的都是噪音。好比说你在北京,那么也许北京音乐厅代表的是一种音乐,北京音乐台代表的是另一种音乐,而所有的地下摇滚演出的酒吧代表的又是另一种文化。但是在这几种标准之外的音乐,现在还仍然是真空的。我们可以举一下当前中国美术界的例子,好比你今天做了一个行动表演,或者你做了一件很前卫的事情,那么人们不会说哎呀你这个不是艺术,他们也许会说你这个很哗众取宠或者怎么样,但是他们不会全盘否定你。但是音乐就会遭到这样的批评,人家根本不去讨论你这个做的怎么样,他们会直接的告诉你,你这个根本就不是音乐。于是就这样被他的一句话给抹杀掉了,连给人家一个欣赏的机会都没有。目前的中国对待艺术方面的态度已经是很开放了,包括之前说的美术方面这一类的视觉艺术,那么文学也好,电影也好,无论你用多么先锋的手法表达,人们还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想,对于声音的实验应该是下一个让国人能够接受的课题。
问:这次音乐节,有一部分国内的电子乐手,之前您听过他们的作品吗?觉得他们的水准如何?
答:这个问题啊,我想我可能不能很客观的回答,因为多半我和他们都认识,而且有交情都有好几年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西方的一些评价,你知道那些美国的、欧洲的乐评人,他们对中国的音乐是一无所知的。不仅是音乐,我想他们对中国这个国家也是很陌生的。这些人的评价都是一致的好,我想他们的评论应该是最客观的。你比如说All Music Guide这个国人都知道的专业的音乐网站,他对于这张中国乐手的唱片给出了四颗星的评价。你知道,这些小孩子都是二十出头的,他们的名字在老外耳朵里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堆莫名其妙的字母,念都没法念的。但是即使这样,老外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我想这对于国内这些做音乐的年轻人是个很大的鼓励。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一句话,音乐不是靠流派来分,靠风格来分的,衡量它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坏。虽然人们总是说好坏是没有标准的,但是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是有一个大概的标准的,我想这个标准放到哪里都是适用的。
问:您认为怎样的实验音乐推广才是最具有客观性,最有效的呢?
答: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中国的年轻人打开一扇门,让人们了解音乐的全部,而不是某一个风格、某一个流派。当然基于个人的能力所限,也许我介绍的音乐只是我喜欢的一部分,但是我认为把这个大门打开还是最关键的。然后那些大道理我想就不用我们再去讲了,这些东西都摆在那里,任凭他们发展就可以了。中国的音乐怎么样才能强大起来,我想就是要开放市场,这个经验在经济领域已经被所有人认同了,只是在新音乐方面人们还是不能很快的接受它。比如前年的“谭盾卞祖善事件”,我想时至今日还有这么可笑的事情发生,实在是说不过去。因为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还有人在用如此落伍的态度去对待音乐,你喜欢不欢它是你个人的问题,可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哎,这实在是太可笑了。我想同样在别的艺术领域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惟独在音乐界,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问:多年来,您一直坚持着最为纯粹的实验音乐介绍,对各种音乐严加剖析,在您眼中实验音乐的标准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我想我的标准只是我个人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就未尝不是一种标准。比如之前我在网站上写的那些文章,后来为什么不再写了,就是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我们只要把这些音乐摆在那里、放给大家听就可以了,所以用太多的文字去表达让我感觉实在是说教多于给予……
(杂音
http://www.altmusic.org)
全文请见<口袋音乐>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