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极度寒冷

( 3 )
 
[收藏]

364
#1 02-10-29 21:22

极度寒冷

《极度寒冷》Frozen  1997
35mm 彩色 90分钟
导演:王小帅    主演:贾宏声 马晓晴

  剧情: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影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

  作为物质的直接体现,“生活”在本片中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人的激情、梦想和生命。齐雷的姐姐和姐夫都是麻木向生活妥协的人,而他的女友更是把他从他的生命应有的那个环节拉扯出来。影片最后,经历了无数次葬礼的齐雷沉睡在阳光明媚的自然里。

  自杀行为在其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不止是死去的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对于他来说也不复存在,当23岁的行为艺术家齐雷于1994年在北京自杀时,留给活着的人们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没有结局的故事,没有完成的对话,是残酷的现实和设想的罪责。本片基于这一真实事件加以艺术虚构,齐雷在他作品的最后部分(即计划因体温过低致死)失败,一周后他被发现死于家中浴室(这与影片结尾不同)。在广泛采访齐的朋友及被他的家人拒绝谈话后,王小帅及他的助手意识到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发生的事实,而只能由他们来塑造出这一看似无头绪的死亡背后的“故事”。这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虚构影片。由于题材的前卫和敏感,影片导演署名为“无名”。
 
                     


                               极度寒冷-----记一次行为艺术
    纽约的行为艺术家克莱顿·海默有过这样的一次行为艺术展示,他把自已浑身涂满血浆,装成一位重伤者躺在中央公园,看多长时间会得到救助.结果,3小时后他被小偷偷光钱和皮鞋,并被巧妙地用落叶覆盖了全身.
  
    又过了4个小时,一辆违规穿越公园草地的垃圾车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压死.

67
#2 02-11-24 21:07

被证明杀死

影片<<极度寒冷>>的剧情是这样的。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冰葬”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愿以偿了。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郊外的一处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齐雷又活生生的坐在绿树边谈论着活着能嗅到阳光的味道是件何等美好的事情,他说想回去看看,遭到了朋友的拒绝。齐雷后来真的回去了,看到朋友搂着自己的女朋友。他的影子离开了这个城市,他的生命结束于3年后的郊外的一棵树下。
影片整体是在叙述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行为。由于,描写的是在北京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影片的镜头手法比较纪实。色调相对朴素。那个时代在镜头里,决不是个光鲜的世界,相对杂乱的布景和道具配合了这种突兀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影片的人物也不多,除了和齐雷是同道中人的那些行为艺术家们,齐雷的女朋友绍云,还有齐雷的姐姐和姐夫。这三拨人对于齐雷行为的理解程度是递减的。绍云是接受行为艺术的人,作为媒体的摄影记者,她虽然反对齐雷自杀但只认为那是齐雷的过激行为,本质不上并不排斥他的艺术形式。齐雷的姐姐和姐夫则完全不同,他们被安排在齐雷的生活中,代表了区别于艺术家思想世界里的常态。他们成为了日常物质化世界的代表。并制造了一个生活化的环境。他们强化营造出了一个定势了的思想常规。在这个常规里,包括人的生存本能里的一些项目。保持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包括对于“钱”这个基本生存资料的态度--齐雷的姐夫总是希望齐雷的画能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这个恰恰成为了齐雷死后的社会呈现之一。作为行为艺术家的齐雷的行为在这个环境中就显得荒诞滑稽。王小帅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抛弃了用表现主义的镜头来描绘的手法。我们从整个片子中找不到那种拽拽的音乐,甚至都很难找到音乐。我们能看到齐雷的思想正尽量想和环境保持平行,却经常要受到环境的侵扰。
位于影片开场的一场戏中,齐雷的姐姐面对齐雷屡次自杀已经麻木了,显得有点漠然。一切就发生在这样一个颓废的并不诱人,艺术的并不玩酷的环境。一切都这么按部就班,该有灰尘的地方就找不到半点浪漫的节奏,哪怕只是主观镜头里的一抹希冀。纯客观的镜头决定了王小帅在拍摄此片所怀有的探讨的眼光,在《极度寒冷》里,除了由分镜头所组合起来的强迫视觉的景别以外,摄象机只是一双纯粹的眼睛,没有大脑、情绪、心理等别的功能。包括齐雷后来的冰葬仪式,也象纯粹的现场报道,因而决不可能是某些浮躁的年轻人镜头里那些略带崇拜的形式主义的呈现。
本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这有点象作者的意图。
死亡贯穿着整部片子。撇开《极度寒冷》这个作品来说,齐雷本身的自杀行为在其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不止是死去的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对于他来说也不复存在。这是行为艺术家的艺术。一切的神秘缘于死亡这个起点,有谁能透过阴阳两界去观看事态,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嘲讽。而实情是齐雷在他作品的最后部分(即计划因体温过低致死)失败,一周后他被发现死于家中浴室(这与影片结尾不同)。在广泛采访齐的朋友及被他的家人拒绝谈话后,王小帅及他的助手意识到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发生的事实,而只能由他们来塑造出这一看似无头绪的死亡背后的“故事”。显然,事实的结局是不可琢磨的。如果说,结局之前,导演只发挥了他在选择题材的探讨和镜头运用的方式上创造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是导演的艺术。(区别于行为艺术家的艺术)
那“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呢?仅仅按照《极度寒冷》里给我们的提示,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确证过结局,这个立意已经和齐雷本人无关,我们仅在本片二度创作的层面上来探讨。在导演看来,死亡本身并没有意义。齐雷显然关注的是三件事情。一是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人的自身的感官感受以及带给旁观者的感官刺激。二是劫后余生,当事者对于生命的重认识,三是用当事者“死后”的视觉去观察环境对于当事者死亡这一事件的反应。如果说为人众知的“冰葬”,也就可简单称为“齐雷死亡事件”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艺术,那么“假死”就成了齐雷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因为没有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行为艺术的社会性还是个体性的反思埋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就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来说,超越现世几百年是不足为奇的。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艺术家的行为和现实的脱离程度所引发的貌似荒诞的状态。但这是否就代表意识和物质是完全平行的。这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对于“物质中心论”这一哲学命题的质疑上了。
当齐雷再次出现在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的时候,观众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回想齐雷生前受到的影响。“吃肥皂”是发生在“那时,北京的行为艺术极为盛行……”的时期。“吃肥皂”成了堂而皇之的一种仪式。被招来了许多摄影记者的情况下进行的。既然是“盛行”,就隐喻了艺术的良萎不分。而这种公众场合下的行为在齐雷的看来更增添了伪劣的成分。这是有意识的行为。
然后是女孩跳楼。一声惨叫,脑浆四溢。齐雷看着周围人的反映,看着人们忙着七手八脚的用三轮车把她送到医院,看着别人谈论关于这件事情。对于这样的社会波动,那个自杀的女孩肯定是无意识的。
因而,齐雷想塑造一件个人化的行为艺术作品,它包含有社会性的内容,(即“冰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但又以截然不同的呈现在他的个人世界里。(即,对于齐雷个人来说,“冰葬”之后的重生才是属于他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这看来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子的辨证统一思想。“生亦死时,死亦生”。也反叛了以往行为艺术中“作秀”的成分,看来天衣无缝。至此,我们大可赞扬齐雷的造化,既然他的艺术与现实无关,那么他的图谋也就清澈可鉴。
然而,他果然做不到。
为了这件艺术品,齐雷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要终生消失,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别人能证明他这次更高明的想法了。当他发现唯一知情的朋友勾引他的女朋友,他明白他的伙伴背叛了他,而最后的证明消失在这种背叛中。运动是相对的。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和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我思故我在”,当客观存在不能被人的主观世界所反映,所承认的时候,那就等于不存在。
齐雷以他再次的真正的死亡来证明他两次“死亡”之间的存在,无论是行为还是意识。而他也终于在行为的,社会的,艺术的之间做了妥协。
我们可以重新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关于“死亡”的代价。所有人都在关心“死亡”这个结局,只有齐雷把死亡把握的亦真亦幻。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代价问题,他只是在证明死亡在别人心中的价值,而最终被这种证明杀死。影片<<极度寒冷>>的剧情是这样的。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冰葬”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愿以偿了。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郊外的一处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齐雷又活生生的坐在绿树边谈论着活着能嗅到阳光的味道是件何等美好的事情,他说想回去看看,遭到了朋友的拒绝。齐雷后来真的回去了,看到朋友搂着自己的女朋友。他的影子离开了这个城市,他的生命结束于3年后的郊外的一棵树下。
影片整体是在叙述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行为。由于,描写的是在北京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影片的镜头手法比较纪实。色调相对朴素。那个时代在镜头里,决不是个光鲜的世界,相对杂乱的布景和道具配合了这种突兀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影片的人物也不多,除了和齐雷是同道中人的那些行为艺术家们,齐雷的女朋友绍云,还有齐雷的姐姐和姐夫。这三拨人对于齐雷行为的理解程度是递减的。绍云是接受行为艺术的人,作为媒体的摄影记者,她虽然反对齐雷自杀但只认为那是齐雷的过激行为,本质不上并不排斥他的艺术形式。齐雷的姐姐和姐夫则完全不同,他们被安排在齐雷的生活中,代表了区别于艺术家思想世界里的常态。他们成为了日常物质化世界的代表。并制造了一个生活化的环境。他们强化营造出了一个定势了的思想常规。在这个常规里,包括人的生存本能里的一些项目。保持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包括对于“钱”这个基本生存资料的态度--齐雷的姐夫总是希望齐雷的画能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这个恰恰成为了齐雷死后的社会呈现之一。作为行为艺术家的齐雷的行为在这个环境中就显得荒诞滑稽。王小帅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抛弃了用表现主义的镜头来描绘的手法。我们从整个片子中找不到那种拽拽的音乐,甚至都很难找到音乐。我们能看到齐雷的思想正尽量想和环境保持平行,却经常要受到环境的侵扰。
位于影片开场的一场戏中,齐雷的姐姐面对齐雷屡次自杀已经麻木了,显得有点漠然。一切就发生在这样一个颓废的并不诱人,艺术的并不玩酷的环境。一切都这么按部就班,该有灰尘的地方就找不到半点浪漫的节奏,哪怕只是主观镜头里的一抹希冀。纯客观的镜头决定了王小帅在拍摄此片所怀有的探讨的眼光,在《极度寒冷》里,除了由分镜头所组合起来的强迫视觉的景别以外,摄象机只是一双纯粹的眼睛,没有大脑、情绪、心理等别的功能。包括齐雷后来的冰葬仪式,也象纯粹的现场报道,因而决不可能是某些浮躁的年轻人镜头里那些略带崇拜的形式主义的呈现。
本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这有点象作者的意图。
死亡贯穿着整部片子。撇开《极度寒冷》这个作品来说,齐雷本身的自杀行为在其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不止是死去的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对于他来说也不复存在。这是行为艺术家的艺术。一切的神秘缘于死亡这个起点,有谁能透过阴阳两界去观看事态,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嘲讽。而实情是齐雷在他作品的最后部分(即计划因体温过低致死)失败,一周后他被发现死于家中浴室(这与影片结尾不同)。在广泛采访齐的朋友及被他的家人拒绝谈话后,王小帅及他的助手意识到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发生的事实,而只能由他们来塑造出这一看似无头绪的死亡背后的“故事”。显然,事实的结局是不可琢磨的。如果说,结局之前,导演只发挥了他在选择题材的探讨和镜头运用的方式上创造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是导演的艺术。(区别于行为艺术家的艺术)
那“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呢?仅仅按照《极度寒冷》里给我们的提示,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确证过结局,这个立意已经和齐雷本人无关,我们仅在本片二度创作的层面上来探讨。在导演看来,死亡本身并没有意义。齐雷显然关注的是三件事情。一是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人的自身的感官感受以及带给旁观者的感官刺激。二是劫后余生,当事者对于生命的重认识,三是用当事者“死后”的视觉去观察环境对于当事者死亡这一事件的反应。如果说为人众知的“冰葬”,也就可简单称为“齐雷死亡事件”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艺术,那么“假死”就成了齐雷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因为没有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行为艺术的社会性还是个体性的反思埋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就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来说,超越现世几百年是不足为奇的。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艺术家的行为和现实的脱离程度所引发的貌似荒诞的状态。但这是否就代表意识和物质是完全平行的。这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对于“物质中心论”这一哲学命题的质疑上了。
当齐雷再次出现在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的时候,观众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回想齐雷生前受到的影响。“吃肥皂”是发生在“那时,北京的行为艺术极为盛行……”的时期。“吃肥皂”成了堂而皇之的一种仪式。被招来了许多摄影记者的情况下进行的。既然是“盛行”,就隐喻了艺术的良萎不分。而这种公众场合下的行为在齐雷的看来更增添了伪劣的成分。这是有意识的行为。
然后是女孩跳楼。一声惨叫,脑浆四溢。齐雷看着周围人的反映,看着人们忙着七手八脚的用三轮车把她送到医院,看着别人谈论关于这件事情。对于这样的社会波动,那个自杀的女孩肯定是无意识的。
因而,齐雷想塑造一件个人化的行为艺术作品,它包含有社会性的内容,(即“冰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但又以截然不同的呈现在他的个人世界里。(即,对于齐雷个人来说,“冰葬”之后的重生才是属于他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这看来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子的辨证统一思想。“生亦死时,死亦生”。也反叛了以往行为艺术中“作秀”的成分,看来天衣无缝。至此,我们大可赞扬齐雷的造化,既然他的艺术与现实无关,那么他的图谋也就清澈可鉴。
然而,他果然做不到。
为了这件艺术品,齐雷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要终生消失,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别人能证明他这次更高明的想法了。当他发现唯一知情的朋友勾引他的女朋友,他明白他的伙伴背叛了他,而最后的证明消失在这种背叛中。运动是相对的。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和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我思故我在”,当客观存在不能被人的主观世界所反映,所承认的时候,那就等于不存在。
齐雷以他再次的真正的死亡来证明他两次“死亡”之间的存在,无论是行为还是意识。而他也终于在行为的,社会的,艺术的之间做了妥协。
我们可以重新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关于“死亡”的代价。所有人都在关心“死亡”这个结局,只有齐雷把死亡把握的亦真亦幻。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代价问题,他只是在证明死亡在别人心中的价值,而最终被这种证明杀死。影片<<极度寒冷>>的剧情是这样的。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冰葬”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愿以偿了。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郊外的一处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齐雷又活生生的坐在绿树边谈论着活着能嗅到阳光的味道是件何等美好的事情,他说想回去看看,遭到了朋友的拒绝。齐雷后来真的回去了,看到朋友搂着自己的女朋友。他的影子离开了这个城市,他的生命结束于3年后的郊外的一棵树下。
影片整体是在叙述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行为。由于,描写的是在北京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影片的镜头手法比较纪实。色调相对朴素。那个时代在镜头里,决不是个光鲜的世界,相对杂乱的布景和道具配合了这种突兀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影片的人物也不多,除了和齐雷是同道中人的那些行为艺术家们,齐雷的女朋友绍云,还有齐雷的姐姐和姐夫。这三拨人对于齐雷行为的理解程度是递减的。绍云是接受行为艺术的人,作为媒体的摄影记者,她虽然反对齐雷自杀但只认为那是齐雷的过激行为,本质不上并不排斥他的艺术形式。齐雷的姐姐和姐夫则完全不同,他们被安排在齐雷的生活中,代表了区别于艺术家思想世界里的常态。他们成为了日常物质化世界的代表。并制造了一个生活化的环境。他们强化营造出了一个定势了的思想常规。在这个常规里,包括人的生存本能里的一些项目。保持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包括对于“钱”这个基本生存资料的态度--齐雷的姐夫总是希望齐雷的画能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这个恰恰成为了齐雷死后的社会呈现之一。作为行为艺术家的齐雷的行为在这个环境中就显得荒诞滑稽。王小帅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抛弃了用表现主义的镜头来描绘的手法。我们从整个片子中找不到那种拽拽的音乐,甚至都很难找到音乐。我们能看到齐雷的思想正尽量想和环境保持平行,却经常要受到环境的侵扰。
位于影片开场的一场戏中,齐雷的姐姐面对齐雷屡次自杀已经麻木了,显得有点漠然。一切就发生在这样一个颓废的并不诱人,艺术的并不玩酷的环境。一切都这么按部就班,该有灰尘的地方就找不到半点浪漫的节奏,哪怕只是主观镜头里的一抹希冀。纯客观的镜头决定了王小帅在拍摄此片所怀有的探讨的眼光,在《极度寒冷》里,除了由分镜头所组合起来的强迫视觉的景别以外,摄象机只是一双纯粹的眼睛,没有大脑、情绪、心理等别的功能。包括齐雷后来的冰葬仪式,也象纯粹的现场报道,因而决不可能是某些浮躁的年轻人镜头里那些略带崇拜的形式主义的呈现。
本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这有点象作者的意图。
死亡贯穿着整部片子。撇开《极度寒冷》这个作品来说,齐雷本身的自杀行为在其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不止是死去的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对于他来说也不复存在。这是行为艺术家的艺术。一切的神秘缘于死亡这个起点,有谁能透过阴阳两界去观看事态,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嘲讽。而实情是齐雷在他作品的最后部分(即计划因体温过低致死)失败,一周后他被发现死于家中浴室(这与影片结尾不同)。在广泛采访齐的朋友及被他的家人拒绝谈话后,王小帅及他的助手意识到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发生的事实,而只能由他们来塑造出这一看似无头绪的死亡背后的“故事”。显然,事实的结局是不可琢磨的。如果说,结局之前,导演只发挥了他在选择题材的探讨和镜头运用的方式上创造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是导演的艺术。(区别于行为艺术家的艺术)
那“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呢?仅仅按照《极度寒冷》里给我们的提示,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确证过结局,这个立意已经和齐雷本人无关,我们仅在本片二度创作的层面上来探讨。在导演看来,死亡本身并没有意义。齐雷显然关注的是三件事情。一是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人的自身的感官感受以及带给旁观者的感官刺激。二是劫后余生,当事者对于生命的重认识,三是用当事者“死后”的视觉去观察环境对于当事者死亡这一事件的反应。如果说为人众知的“冰葬”,也就可简单称为“齐雷死亡事件”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艺术,那么“假死”就成了齐雷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因为没有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行为艺术的社会性还是个体性的反思埋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就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来说,超越现世几百年是不足为奇的。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艺术家的行为和现实的脱离程度所引发的貌似荒诞的状态。但这是否就代表意识和物质是完全平行的。这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对于“物质中心论”这一哲学命题的质疑上了。
当齐雷再次出现在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的时候,观众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回想齐雷生前受到的影响。“吃肥皂”是发生在“那时,北京的行为艺术极为盛行……”的时期。“吃肥皂”成了堂而皇之的一种仪式。被招来了许多摄影记者的情况下进行的。既然是“盛行”,就隐喻了艺术的良萎不分。而这种公众场合下的行为在齐雷的看来更增添了伪劣的成分。这是有意识的行为。
然后是女孩跳楼。一声惨叫,脑浆四溢。齐雷看着周围人的反映,看着人们忙着七手八脚的用三轮车把她送到医院,看着别人谈论关于这件事情。对于这样的社会波动,那个自杀的女孩肯定是无意识的。
因而,齐雷想塑造一件个人化的行为艺术作品,它包含有社会性的内容,(即“冰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但又以截然不同的呈现在他的个人世界里。(即,对于齐雷个人来说,“冰葬”之后的重生才是属于他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这看来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子的辨证统一思想。“生亦死时,死亦生”。也反叛了以往行为艺术中“作秀”的成分,看来天衣无缝。至此,我们大可赞扬齐雷的造化,既然他的艺术与现实无关,那么他的图谋也就清澈可鉴。
然而,他果然做不到。
为了这件艺术品,齐雷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要终生消失,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别人能证明他这次更高明的想法了。当他发现唯一知情的朋友勾引他的女朋友,他明白他的伙伴背叛了他,而最后的证明消失在这种背叛中。运动是相对的。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和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我思故我在”,当客观存在不能被人的主观世界所反映,所承认的时候,那就等于不存在。
齐雷以他再次的真正的死亡来证明他两次“死亡”之间的存在,无论是行为还是意识。而他也终于在行为的,社会的,艺术的之间做了妥协。
我们可以重新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关于“死亡”的代价。所有人都在关心“死亡”这个结局,只有齐雷把死亡把握的亦真亦幻。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代价问题,他只是在证明死亡在别人心中的价值,而最终被这种证明杀死。影片<<极度寒冷>>的剧情是这样的。青年前卫艺术家齐雷(贾宏声饰)的一项行为艺术由四部分组成:立秋日模拟土葬;冬至日模拟溺死,立春日是象征性的火葬;夏至日,他将用尽自己的体温去融化一块巨大的冰。在最后的这一部分中,他将真正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个抗议社会的冷酷的行为命名为“冰葬”,当他的女友(马晓晴饰)和朋友们了解到他的意图时,力图劝说他放弃自毁。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冰葬”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愿以偿了。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郊外的一处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齐雷又活生生的坐在绿树边谈论着活着能嗅到阳光的味道是件何等美好的事情,他说想回去看看,遭到了朋友的拒绝。齐雷后来真的回去了,看到朋友搂着自己的女朋友。他的影子离开了这个城市,他的生命结束于3年后的郊外的一棵树下。
影片整体是在叙述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行为。由于,描写的是在北京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影片的镜头手法比较纪实。色调相对朴素。那个时代在镜头里,决不是个光鲜的世界,相对杂乱的布景和道具配合了这种突兀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方式。影片的人物也不多,除了和齐雷是同道中人的那些行为艺术家们,齐雷的女朋友绍云,还有齐雷的姐姐和姐夫。这三拨人对于齐雷行为的理解程度是递减的。绍云是接受行为艺术的人,作为媒体的摄影记者,她虽然反对齐雷自杀但只认为那是齐雷的过激行为,本质不上并不排斥他的艺术形式。齐雷的姐姐和姐夫则完全不同,他们被安排在齐雷的生活中,代表了区别于艺术家思想世界里的常态。他们成为了日常物质化世界的代表。并制造了一个生活化的环境。他们强化营造出了一个定势了的思想常规。在这个常规里,包括人的生存本能里的一些项目。保持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包括对于“钱”这个基本生存资料的态度--齐雷的姐夫总是希望齐雷的画能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这个恰恰成为了齐雷死后的社会呈现之一。作为行为艺术家的齐雷的行为在这个环境中就显得荒诞滑稽。王小帅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抛弃了用表现主义的镜头来描绘的手法。我们从整个片子中找不到那种拽拽的音乐,甚至都很难找到音乐。我们能看到齐雷的思想正尽量想和环境保持平行,却经常要受到环境的侵扰。
位于影片开场的一场戏中,齐雷的姐姐面对齐雷屡次自杀已经麻木了,显得有点漠然。一切就发生在这样一个颓废的并不诱人,艺术的并不玩酷的环境。一切都这么按部就班,该有灰尘的地方就找不到半点浪漫的节奏,哪怕只是主观镜头里的一抹希冀。纯客观的镜头决定了王小帅在拍摄此片所怀有的探讨的眼光,在《极度寒冷》里,除了由分镜头所组合起来的强迫视觉的景别以外,摄象机只是一双纯粹的眼睛,没有大脑、情绪、心理等别的功能。包括齐雷后来的冰葬仪式,也象纯粹的现场报道,因而决不可能是某些浮躁的年轻人镜头里那些略带崇拜的形式主义的呈现。
本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1994年6月20日,一个年轻人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的行为艺术中的最后一件作品。没有人能说清他的动机和目的。只有一点是值得怀疑的,那就是用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这有点象作者的意图。
死亡贯穿着整部片子。撇开《极度寒冷》这个作品来说,齐雷本身的自杀行为在其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不止是死去的人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对于他来说也不复存在。这是行为艺术家的艺术。一切的神秘缘于死亡这个起点,有谁能透过阴阳两界去观看事态,自然能理解其中的嘲讽。而实情是齐雷在他作品的最后部分(即计划因体温过低致死)失败,一周后他被发现死于家中浴室(这与影片结尾不同)。在广泛采访齐的朋友及被他的家人拒绝谈话后,王小帅及他的助手意识到没有人真正地了解发生的事实,而只能由他们来塑造出这一看似无头绪的死亡背后的“故事”。显然,事实的结局是不可琢磨的。如果说,结局之前,导演只发挥了他在选择题材的探讨和镜头运用的方式上创造的话,那么,这个结局就是导演的艺术。(区别于行为艺术家的艺术)
那“死亡做为代价在一件艺术品中是否显得太大了。”呢?仅仅按照《极度寒冷》里给我们的提示,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因为没有人确证过结局,这个立意已经和齐雷本人无关,我们仅在本片二度创作的层面上来探讨。在导演看来,死亡本身并没有意义。齐雷显然关注的是三件事情。一是无限接近死亡的时候,人的自身的感官感受以及带给旁观者的感官刺激。二是劫后余生,当事者对于生命的重认识,三是用当事者“死后”的视觉去观察环境对于当事者死亡这一事件的反应。如果说为人众知的“冰葬”,也就可简单称为“齐雷死亡事件”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艺术,那么“假死”就成了齐雷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因为没有更多的人知道。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行为艺术的社会性还是个体性的反思埋伏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就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来说,超越现世几百年是不足为奇的。所以,我们不必追究艺术家的行为和现实的脱离程度所引发的貌似荒诞的状态。但这是否就代表意识和物质是完全平行的。这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对于“物质中心论”这一哲学命题的质疑上了。
当齐雷再次出现在阳光和煦的农家院子里的时候,观众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回想齐雷生前受到的影响。“吃肥皂”是发生在“那时,北京的行为艺术极为盛行……”的时期。“吃肥皂”成了堂而皇之的一种仪式。被招来了许多摄影记者的情况下进行的。既然是“盛行”,就隐喻了艺术的良萎不分。而这种公众场合下的行为在齐雷的看来更增添了伪劣的成分。这是有意识的行为。
然后是女孩跳楼。一声惨叫,脑浆四溢。齐雷看着周围人的反映,看着人们忙着七手八脚的用三轮车把她送到医院,看着别人谈论关于这件事情。对于这样的社会波动,那个自杀的女孩肯定是无意识的。
因而,齐雷想塑造一件个人化的行为艺术作品,它包含有社会性的内容,(即“冰葬”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但又以截然不同的呈现在他的个人世界里。(即,对于齐雷个人来说,“冰葬”之后的重生才是属于他个人的行为艺术作品)。这看来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子的辨证统一思想。“生亦死时,死亦生”。也反叛了以往行为艺术中“作秀”的成分,看来天衣无缝。至此,我们大可赞扬齐雷的造化,既然他的艺术与现实无关,那么他的图谋也就清澈可鉴。
然而,他果然做不到。
为了这件艺术品,齐雷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要终生消失,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别人能证明他这次更高明的想法了。当他发现唯一知情的朋友勾引他的女朋友,他明白他的伙伴背叛了他,而最后的证明消失在这种背叛中。运动是相对的。极度个人化的东西和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我思故我在”,当客观存在不能被人的主观世界所反映,所承认的时候,那就等于不存在。
齐雷以他再次的真正的死亡来证明他两次“死亡”之间的存在,无论是行为还是意识。而他也终于在行为的,社会的,艺术的之间做了妥协。
我们可以重新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关于“死亡”的代价。所有人都在关心“死亡”这个结局,只有齐雷把死亡把握的亦真亦幻。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死亡的代价问题,他只是在证明死亡在别人心中的价值,而最终被这种证明杀死。

2996
#3 02-11-24 21:31

我 实在佩服这些解读的文字

真的,能写出这么多字,其实在信报上也许就一句:昨日,一无业外地来京人员的尸体,在京郊某出租房内被发现。据警方初步判断,估计为自杀。

84
#4 02-11-24 22:12
更正一下,导演不是小帅。另,老贾是咱自己人啊!: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