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芸众生的女歌手中,sandy是我中意的不多的几个之一.
一转眼,林忆莲出道已是十七年了(1996),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七年,于莲莲、于歌迷、于香港乃至整个中文流行乐坛,又是怎样的一个影响呢?
林忆莲出生在香港一个并不算富裕的家庭。16岁的时候,她到香港商业电台第二台去打工,而后又成了全职DJ。一个偶然的机会(似乎每个歌星都是这样“偶然”出来的),她被当时的香港CBS唱片公司(现在的Sony Music香港公司。CBS国际集团于1989年为Sony公司所收购)的星探发现而踏上乐坛。
1985年,林忆莲在CBS旗下推出了个人第一张唱片《林忆莲》。当时的香港全盘日本化,而在流行乐坛更是劲吹东瀛风,因而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曲风上,林忆莲都是极具日本味的。按理说,林忆莲并不漂亮,一双“朦猪眼”尤其为人议论,然而,她初出道时,正逢日本连续剧《阿信》风靡香江,林忆莲因酷似田中裕子而得以迅速走红。从1986年到1987年,她一共出版了四张唱片,虽然已由日本少女蜕变为幽怨女子或烈性女郎,但她终因音乐个性不突出而无法赢得更多歌迷,这几张唱片中,以1987年7月出版的《灰色》的标题曲还算小有成绩,其他的歌曲则乏善可陈。
1988年6月,当林忆莲和CBS行将合约期满时,她推出了一张预示着她日后成功的专辑《Ready》,专辑中的《滴汗》、《命运是否这样》、《黄昏》、《最佳男主角》等歌曲为歌迷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林忆莲,一个作为身初繁华都市的年轻白领女子代言人的林忆莲,一举受到香港各年龄层次的歌迷的欢迎。
出版了《Ready》之后,林忆莲转投香港华纳唱片公司,并加深了与音乐人伦永亮和许愿合作。华纳对于林忆莲的定位是延续都市白领感性女子的形象,但要洗尽原来在CBS时那股浓重的日本味,并争取将这一定位做到某种极至的典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林忆莲男友兼制作人许愿的策划下,一个有“预谋”的计划开始投入实施,这就是从1988年到1990年的由连续三张LP和两张Remix专辑构成的完整的《City Project都市触觉》系列。
1988年年尾,《都市触觉》系列的第一张《都市触觉Part I City Rhythm》(2292-56180)出台,顿时给歌迷一个改头换面的感觉,一个成熟都会女性活脱脱跳了出来。这一形象,显然是得到了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期所培养出来的一大批年轻中产阶级的极大欢迎。专辑当中有大量的翻唱曲,但大多数是为了去除日本味而特意选择的欧美歌曲(这和许愿曾留学美国也不无关系),这也是后来林忆莲被指曲风太过西化的起因。专辑中的《你是我的男人》、《偷闲》和《还有》等等都是不容错过的好歌。
1989年4月,《都市触觉Part I City Rhythm》所对应的Remix专辑《都市触觉City Rhythm Take II》(2292-56423)出版,其中有一首新曲《一分钟都市一分钟恋爱》,由于林忆莲对于这首翻唱快歌的出色演绎而被歌迷引为香港演唱跳舞歌曲第一人。
同年10月,《都市触觉Part II 林忆莲逃离钢筋森林》(2292-56946)面市,在这张专辑中,林忆莲其实已经不折不扣地完成了预期的形象定位,她的都市女性形象成为香港一代年轻女性的效仿对象,就连她的单眼皮都成了时髦。专辑仍然以大量的欧美翻唱曲为主,但其中的《依然》、《逃离钢筋森林》、《烧》等都给人以过耳难忘的印象,尤其是《依然》更是夺得当年度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唱片中的音乐涵盖dance、R&B、Soul、Hip-Hop等等,是一张相当“黑”的专辑,在当时的香港算是相当前卫的。
1990年4月,《都市触觉Part II 林忆莲逃离钢筋森林》的Remix专辑《都市触觉之推搪》(9031-71243)上市,与上一张Remix唱片一样,除了串烧LP大碟中的歌曲外,另有一首新曲《推搪》,依旧是节奏火爆的跳舞歌曲。
四个月后,《都市触觉》的最后一辑《都市触觉Part III Faces & Places》(9031-72400)问世,从而宣告华纳对于林忆莲的形象定位完成,也同时为林忆莲造就了她事业的高峰。在这张唱片中,原创开始渐渐取代了翻唱,除了可以说已经和林忆莲溶为一体的许愿和伦永亮外,从这张唱片起,林忆莲找到了一位新的合作者——Dick Lee李迪文,这位来自新加坡的音乐人是一位奇才,对于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他有独到的本领。在《Faces & Places》中,Dick Lee为林忆莲创作了《前尘》一歌,并由善于“度肉”的填词家周礼茂填词,伦永亮编曲,因为其几乎无可挑剔和在歌迷中的影响而夺得当年度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专辑中的《倾斜》、《你令我性感》和《匆匆》等也是当年香港唱到街知巷闻的佳作。《Faces & Places》另一特点是整张唱片的十首歌曲分别反映的是欧洲的十个城市(《前尘》可能除外,据说它的背景是上海——真是再合适不过),一个刚刚失恋的香港女子混迹其中以求精神解脱却越发伤心的情节。这种典型的“概念化”唱片的模式,多少预示了林忆莲在完成《都市触觉》系列后将取的音乐走向。
《都市触觉》系列是成功的唱片操作典范,通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它帮助林忆莲出色地完成了预期的形象定位,树立了个人风格,掌握了慢歌与快歌的演绎,以西洋化代替了东洋化,开拓了香港乐坛Remix的潮流,形成了固定的心有灵犀的创作制作群,也为华纳和林忆莲本人带来了极高的商业效益。
90年代初,香港忽然开始流行国语普通话,反映在乐坛上,便是一些会说一点国语的歌手纷纷出版自己的国语唱片,以期拓开台湾和大陆市场,那些不会说国语的歌手,更是拼了命地学国语,“速成”以后急急赶做国语唱片。1990年底,华纳公司也准备推出国语唱片,首选自然就是发展势头看好、国语又说得不错的林忆莲。12月,林忆莲在华纳公司在台湾的分公司——飞碟唱片旗下出版了个人首张国语大碟《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9031-73849)。专辑基本上是她的粤语作品的国语翻唱,并无太多新意和特色,然而这张唱片的在台港和大陆几近“天文数字”的销量令人咋舌。一夜间,似乎只要是中国人的便会唱《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也成了时髦的受伤原因。抛却音乐和销量不谈,单就林忆莲对国语歌曲的驾驭能力来说,毫无疑问与她的粤语歌曲一样出色。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几乎闹腾了大半年,盛名之下的林忆莲却默默地又回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粤语唱片。1991年2月, 林忆莲出版了又一张粤语唱片《梦了、疯了、倦了》(9031-73785)。与《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以及它所带来的极大影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梦了、疯了、倦了》是一张非常低调的专辑。除了两首快歌以外,其他作品都不嚣张过度。与之相呼应的是唱片封套只用了三种颜色——黑、白以及用在少数字上的浅浅的绿色,放在唱片架上几乎会被淹没。《梦了、疯了、倦了》非常大胆地选择了概念化唱片的路子,虽说并不成熟,但至少为香港乐坛带来了一点清风。Dick Lee创作的《破晓》是这张唱片的抢眼之作,充分展示了林忆莲日益完善的唱功。《疯了》则是当年听出耳油的快歌。
之后的大半年,林忆莲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她的第一次个人演唱会上。6月和8月,华纳公司连续推出两张精选专辑《回忆总是温柔的》(慢歌精选)和《回忆总是跳跃的》(快歌精选)。在个唱胜利结束后,华纳又适时推出了Live唱片《林忆莲意乱情迷LIVE演唱会实况》。
1991年底,林忆莲不声不响拿出了她在华纳的第五张也是最后一张粤语LP《野花》(9031-76330)。这张唱片是林忆莲粤语唱片达到巅峰的标志。《野花》是一张概念化极强的专辑,以“花”为概念,整张专辑的十首歌曲和两个小品没有一首逃离主题。每一首歌除了各自有心情小语般的文案外,更是非常花心思地找了十数种花加上各自的花语与之对应。整张唱片十二轨虽然由不同的人创作,各为单曲,但最终浑然一体,似乎缺少任何一轨或者调换任何两轨的次序都将大大影响唱片的质量。Dick Lee的《再生恋》是一首初听极难入耳,越听却越爱不释耳之作,曲风甚为古灵精怪,同样古怪的还有这首歌的MTV。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首老歌新唱——《夜来香》和《蔷薇之恋》,很出新意,绝不是“咸鱼翻生”。尤其是《夜来香》,经Dick Lee的妙笔改编,由林忆莲唱来与人时空交错的感觉,真不知“今夕是何年”。《野花》也是许愿的“星工厂”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张作品,此后,这个专为林忆莲而开设的音乐制作公司投入了运作。《野花》因其概念化的路线和前卫的音乐风格取得了艺术上的极大成功,但在主流音乐市场上却由于“曲高和寡”而失去了销量保证,据说因而传出林忆莲和华纳不和的消息。
同一时期,林忆莲在飞碟发了个人第二张国语碟《都市心》,其中曲目完全是粤语作品的翻版,而且没有象《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这样的主打曲,不值一提。
1992年,华纳公司为纪念歌坛前辈许冠杰的引退,集合旗下艺人出版了名为《华纳群星难忘你》的致敬唱片。林忆莲演唱了许冠杰的著名情歌《难忘你》。1992年7月,林忆莲与华纳约满,转投香港华星娱乐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林忆莲在华星的第一张专辑《忆莲,回来爱的身边》(27-1128)问世。由于仍是许愿的“星工厂”操刀,因而这张唱片还是一张概念化专辑,只是概念性没有《野花》那么强,选曲也不如《野花》那么出色。《回来爱的身边》中的单曲《醒醒》和《不舍不弃》等在歌词上出现了林忆莲以往少有的社会性内容,而《不舍不弃》更是林忆莲首度尝试参与作曲。
华星是一家香港本地公司,在台湾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因而林忆莲的国语合约需要另外谈判。这期间,包括飞碟、滚石以及波丽嘉音等许多台湾公司都力邀她加盟,而林忆莲却迟迟拿不定主意。台湾音乐教父——滚石唱片的李宗盛一向非常欣赏林忆莲的歌艺,极想将其网罗旗下,无奈林忆莲似乎不动心。这时,正逢大陆著名导演陈凯歌要为影片《霸王别姬》找主题歌,本想近水楼台地请片中扮演主角的张国荣出马,怎奈张国荣“封喉”诺言坚决不破,不肯开金口。陈凯歌只得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李宗盛。李宗盛几易其稿,终于写出了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并想到可以拿这首歌吸引林忆莲加盟滚石。林忆莲果然心动,与李宗盛合唱了这首歌,并于93年初正式将国语唱片约签于滚石。
1993年5月,林忆莲同一时间在台湾滚石和香港华星旗下分别推出了国语唱片《不必在乎我是谁》和粤语唱片《不如重新开始》(27-1133)。这两张唱片的封套非常相似,看得出照片是套拍的。歌曲的曲目也有很多重复,有几首一听就猜得出是同时进棚录的国粤语版本。两张专辑当然也同时收录了《当爱已成往事》。《不必在乎我是谁》由李宗盛制作,李宗盛和小虫创作了部分歌曲,尤以李宗盛创作的标题曲《不必在乎我是谁》成绩最出色。而《不如重新开始》名义上仍由“星工厂”制作,但李宗盛的加入显然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许愿似乎一夜间就放弃了林忆莲的前卫作风和概念化路线,《不如重新开始》听上去完全是一张台湾主流风格的唱片——制作精良却没有整体概念。放弃了概念化路子的林忆莲显然想走回“都市触觉”时期的老路,但却相当不成功。总的来看,这两张双胞胎似的唱片,虽然每一支单曲单独听都不错,合在一起却不见的是十分好的唱片,尤其是对林忆莲来说。不过,这样的唱片自然就容易获得主流市场的肯定,《不必在乎我是谁》在台湾刮起了继两年多前《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后的又一波林忆莲热潮,而《不如重新开始》更是出人意表地获得了当年度的IFPI销量大奖。
1993年7月,林忆莲于红馆举办了她个人第二次的演唱会,反响甚佳。
接下来的整整一年,是林忆莲让她的歌迷苦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除了94年年初有一张演唱会LIVE唱片《林忆莲天地野花情撼红馆演唱会》以外,她几乎失了踪。偶尔有一首单曲在电台露面。这些单曲包括:与白嘉倩合唱的《我没有恨谁》(93年,许愿可能预感到林忆莲终究会离开他,便开始为“星工厂”招募歌手。白嘉倩是第一个签约歌手,其后还有组合“风火海”以及老牌歌手翁倩玉)、与彭羚合唱的《永不放弃》(对于这首歌是否客观存在,笔者表示怀疑。93年,香港乐坛曾集合几乎所有一二线歌手计划以两个一组的组合来演唱同一首歌曲《永不放弃》,并要出版一张唱片。结果,除了“四大天王”的两个版本外,其余的皆杳无音信)、改编自上田知华作品的《暗示》及其国语版《春雨》以及快歌《决心》等等,非常零碎。这一阶段作品不多,绯闻倒不少。先是有指她与庾澄庆拍拖,后又有传闻她与李宗盛的关系。这后一绯闻最后闹得满城风雨,当时香港台湾盛传林忆莲气走许愿、李宗盛也意欲与发妻离婚。这也是林忆莲从艺以来最大的绯闻。
94年7月,已经有点不耐烦的歌迷们终于等来了忆莲的新粤语大碟,然而令他们失望的是,一年漫长的等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这张《Sandy 94》(27-1159)专辑太过平淡,甚至有点让人觉得厌烦。这张远赴洛杉矶录音的唱片由伦永亮负责制作,这多少验证了外界关于林忆莲与许愿关系彻底破裂的传闻。伦永亮虽然是林忆莲多年好友,但作为制作人,伦永亮将对忆莲的了解溶如唱片制作的本领是绝对比不过许愿的。唱片中的单曲如《芝加哥的故事》、《赤裸的秘密》和《多些那些……》等都属上品,而从整张唱片来说,林忆莲特有的感觉却被阉割殆尽。唱片当中另有一首伦永亮与林忆莲合唱的《对不起了爱》,竟是李宗盛为陈淑桦所写的那首《爱的进行式》的粤语版,如此的不避嫌,让人惊讶。
《Sandy 94》之后,林忆莲终于正式宣布与合作多年的“星工厂”解约,理由是合作多年,与许愿已“难以擦出火花”。个中真正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最清楚。
而许愿可能是因为“旧情难忘”,94年10月,他为林忆莲制作了一张新曲+精选唱片《关于她的爱情故事……》(27-1166)。专辑中只有一首新曲——影片《等爱的女人》的主题曲《如何爱下去》,其他十首歌是林忆莲在93年5月至94年7月间零星录制的单曲以及她在华星前三张唱片中的作品。许愿显然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去做这张唱片,他把所有这些歌安排在“此刻”、“昨日”、“曾经”、“终结”和“终章”五个部分之中,每个部分用一段器乐小品(分别是“此情此景”、“开始”、“要是有缘”、“流逝”和“爱情•;;童真•;;梦想”)来引出,构成一个完整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只是张精选唱片,但《关于她的爱情故事……》的制作之精良,不得不让人承认,其实最懂林忆莲的,还是许愿。
1995年年初,林忆莲将自己所有的唱片合约都签给了滚石唱片,在三年合约期中,林忆莲要为滚石出版13张唱片,其中,国语唱片、粤语唱片、英语唱片和日语唱片各3张,另外1张是韩语唱片。在发展方向方面,滚石希望林忆莲暂且放弃港台市场,转向日本和欧美;在形象和歌路方面,定位是自然平淡。因而林忆莲移居日本,转签日本的经理人公司,并极大地减少了在台港的曝光率。
1995年农历年的时候,林忆莲拿出了她全线转投滚石后的第一张国语唱片< 下半年在日本,林忆莲推出了个人首张日语大碟<>。
林忆莲在滚石的首张粤语大碟《感觉完美》的出版则是距《Love,Sandy》之后整整一年的1996年1月的事,滚石没有为这张唱片做任何宣传,公司相信由林忆莲的演绎、李宗盛的制作以及遍及香港、台湾、新加坡、温哥华的录音这样的组合早已是销量的保证,无需再花钱宣传。在《感觉完美》中,林忆莲进一步返朴归真,并为了照顾香港歌迷的口味适当加入了些许林忆莲过去的风格,这从标题曲《感觉完美》找回Dick Lee来操刀便可得知。李宗盛的《天衣无缝》和《哭》也极能迎合两岸三地阅听大众的欣赏习惯。
未过几日,林忆莲的首张英语唱片《I Swear 爱是唯一》出世,曲目基本是几年来歌迷耳熟能详的欧西名曲,如Whitney Houston那首唱到烂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Gloria Estefan的《Cuts Both Way》、Babyface的《When Can I See You》和Mariah Carey的《Hero》等,推介单曲则是由林忆莲和齐豫、刘美君、杜丽莎合作翻唱的All-4-One的抢钱之作《I Swear》,东方女性的和声与黑人男性的harmony来比又别有风味。不过,就算林忆莲的演唱如何出色,珠玉在前,《I Swear》始终不能说是一张好唱片。
1996年7月,国语专辑《夜太黑》悄无声息地应市,从风格上来说,林忆莲已几乎没有突破,反正只要是李宗盛制作的林忆莲的唱片,不愁没人冲进唱片店心甘情愿的摸腰包。
在这之后的林忆莲,各位就应该都熟悉了!没有没听过<<至少还有你>>的吧?虽然那并不是她最优秀的作品.下面是其颠峰时期都市触觉经典系列的mp3连接地址,强力推荐大家去听一听呀:
http://lemonnet.myetang.com/singer/sandy/cd/citytt.htm
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尤其是那张日文专集<>!
记得七年前,《Love Sandy》一推出,中港台乐迷即时卷入了<伤痕>的漩涡。众
人惊呼李宗盛是何等洞悉女性缜密细腻的内心世界之际,我却抱怨MacChow与Jenny Chin的编曲千篇一律,纵然我也溺于《Love Sandy》的每一首刻骨情歌中。那边厢,几乎同一时间,忆莲却与一群国际级乐手,完成了风格彻底不同于《Love Sandy》的专辑《Open Up》,于1995年3月3日全线于日本的唱片店开售。当时香港的忆莲迷早早在唱片零售店预订日本版水货,尽管价格高于正常价的2-3倍,亦在所不惜。
没有在香港正式发行固然是《OpenUp》的珍贵之处,而音乐本身当然是最最重要。
Hip-Hop+Acid Jazz的《OpenUp》简直象是一张来自纽约的唱片,较之早年的都市触觉系列来得更具都市感。唱片中集合世界各地的超级音乐人,联手打造了5首日文品,4首英文作品以及1首粤语作品。
先声夺人的单曲,舒服得象穿着纯棉睡袍沐浴于晨光中,伸一个
懒腰,而细碟内竟然有Incognito混音的版本,正宗的Jazzfunk feel,正好打一个呵欠。至于Quiet lovin'mix及Bar rumbar mix则最好留待晚上在昏黄吊灯下慢慢享用,放缓了的节拍,小号的傲气如醇酒的芬芳溢出。
留意过忆莲在'96台湾演唱会上,演唱黄韵玲的<喜欢你现在的样子>吗?其实早于
《Open Up》中,小玲便特别为忆莲写了两首曲子。前者由移居美国的法国爵士键盘手PhilippeSaisse(曾与The Rolling Stones、Chaka Khan、David Bowie、David Sanborn及Al Jarreau合作)编曲,带出一派法国的热情,仿如街头派对。而后者则由另一位来自美国的Hip-Hop搞手Dave Darlington编曲,加入黑人的Rap部分,却不是三寸不烂之舌那种,依然很忆莲的格调。Philippe Saisse与Dave Darlington,还有来自日本流行爵士界的红人奈良匠平三人肩负了《Open Up》的所有编曲,令音乐风格相当统一。
王菲早期很喜欢翻唱日本女唱作人EPO的作品,而《Open Up》中EPO也为忆莲创作了。这首Love Ballad让忆莲好好地散发着她的韵味,令人酥软。尽管忆莲对日文的把握未必精确。至于唱片中唯一一首粤语作品<看吧>则由小田和正作曲,林夕填词,传达着“失去好的,再找更好的”这样的讯息,正好回应着英国的JamesMc Millan写的。 黄昏时分的“一时一样”,我最乐意挑选,皆因中板的Hip-Hop节拍下,长笛吹出了如血的夕阳,归巢的鸟儿,荡漾的心灵……生命骤然变得别致起来。
曾经为忆莲缔造音乐颠峰的Dick Lee,也跨刀创作了一曲,将Ballad融入World music中,有点苍茫,每一次听,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金字塔和沙漠。音乐真可以令人着魔。是《Open Up》中最不同的一曲。
如果你是有触觉的音乐人,错过《Open Up》,是一个重大损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都市触觉三(FACES&PLACES)中的最后的一曲<<再不在乎>>正是翻自Michael Franks 1980年专集<>中的<>,相当值得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