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卡拉ok之父
被遗忘的卡拉ok之父
井上大辅是一名悠闲自在的鼓手,目前在大阪市郊西宫一幢两层高的建筑物内工作。看他那懒懒散散的神情,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创意、眼光和决心,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观念。这位井上先生,影响力之大,《时代》周刊最近也评选他为“20是及颇具影响力的20位亚洲人”之一。
是什么发明令井上大辅对亚洲人的影响如此之大?这项发明就是近30年来成为和迪斯科一样普及的卡拉ok。
井上大辅1940年生于大阪,成长于市郊西宫。大辅念高中时,他开始学习架子鼓。为什么学打鼓而不学其它乐器?他后来解释说:“我这人很笨,其他的学不会,而‘打’鼓很简单,你只需不停的‘打’就行。”随后他与朋友组成乐队到处演出,可是井上的音乐实在不敢恭维,于是队友们“鼓励”他集中精力管理乐队的经营。
1970年井上大辅与6位朋友在神户旅馆演出,为那些钟情于日本民歌和军歌的生意人伴奏。当队友们可以快速地看谱,掌握最新的流行曲时,他却只能强记旋律,或跟着歌手的口型来打节奏。他自嘲:“全神户108个乐手,算我最糟。”
然而,傻人自有傻福,一家小公司的老板居然非常喜欢井上的“慢半拍”风格----“慢半拍”与他那不依拍子的震音正好配合得天衣无缝!老板甚至邀请井上到温泉区为他演奏,无奈井上不能请假;于是他把自己制成的伴奏音乐灌录成盒带给老板带去。第一盒带卡拉ok就是这样诞生了!
自嘲为“傻笨”的井上此时竟然聪明地思索起来:如果公司老板可以跟着盒带的伴奏引吭高歌,那么旅馆的客人为何不可以跟着伴奏乐器的音乐歌唱?想到这一点,一些朋友就急不可待的安装了11部伴唱机,又特制了一批盒带和扩音器租给神户的酒廊。不久,神户和大阪的旅店就纷纷传出了上班族的狂歌----卡拉ok终于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此后,卡拉ok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地推广,成为另一种被人们喜爱的自娱工具。可是,不谙经营的井上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大利润,由于没有搞好专利权,新发明不久就给大企业夺去了,连委托弟弟经营的一家卡拉ok公司也关门大吉,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发明不久就给大企业夺去了,连委托弟弟经营的 一家卡拉ok公司也关门大吉,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发明从大受欢迎而无力可图,而那些大企业仅在1996年靠卡拉ok(伴唱机)便赚进了数千亿日元。如果不是1996年在一家卡拉ok电视台的追查下才“发现”了他,否则就没有人会认识这位拯救了千千万万“地下黎明”和“地下王菲”的男人。井上不懂乐谱,电子琴技术也很一般。然而,他却通过了卡拉ok成全了众多的明星梦。卡拉ok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可是爱好独行的井上依然谈笑自若:“每次发明什么玩意儿,我总是玩得比别人差。我善于栽培和训练别人,可是学生们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井上过去从没试唱过卡拉ok,还是在59岁生日的这天,他才过了把卡拉ok瘾。
卡拉ok的日文是Karaoke,它分为Kara和oke两部分,前者意为空空如也,后者是乐队的缩略语,合起来即“无人乐队”,意思是在也无法演奏的地方(如小礼堂、酒吧等)唱歌。
70年代,卡拉ok的伴唱音乐只是通过录音带播放出来,人们手捧歌谱边看歌词边唱歌,至80年代,影碟系统面世,不但有影象配合歌曲,歌词还会自动显示在荧幕上,人们无须死盯着歌谱,这样延长恰里更加自如。
卡拉ok,是日本产品的典范,似乎很容易打动世人的心弦,从第三世界村落的夫妻档到美国大城市,都有卡拉ok的霓虹招牌。它不仅在韩国和中国大受欢迎,而且风靡了东南亚和欧美。
有人说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此言可能夸张。然而,由于卡拉ok在荧幕上显示文字和影象,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希望用它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以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准。
《时代》周刊指出,井上大辅发明的卡拉ok,还反映了20世纪亚洲人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