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噪声:测试声场频率的标准信号源(转载)2
好象2没有和一有联系,但原本是一篇文章,只因文章不能超过1000字,所以截断发出
中低频驻波不可怕
中低频驻波可怕吗?事实上每一个房间都有驻波产生,只是频率分布得不一样而已,越大的空间产生驻波的机会越低,影响也就越小。那么怎样才知道房间的驻波频率呢?魏珏经验是:以房间最长边的队离去除声波每秒钟行进的速度340公尺就可以了。例如房间长了5米340/5=68,以半波计算。在32Hz处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突起。而且驻波不是只有单一频率,32H2的倍数像60Hz、128Hz等也都有较弱的驻波。还个仅如此,一个密闭空间有三组相对的墙面,所以会有三组个同的驻波产生。即使一对在无响室中频率口向应测量起来是±0dB的超级音箱、放到普通空间里面,频谱分析仪看起来低频段仍然是高高低低、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只要巧妙处理或运用低频驻波,他们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魏珏告诉我们,他曾经听过一对美国Legacy的越小型音箱,在3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固然可以体会出它有超过体积的低频延伸,不过相对也付出大功率放大器的代价。后来同样一对小台箱在另一展示间里,竟然一下“长大”了,鼓声低沉有劲,低音提琴拉起来让人麻酥酥的,而用的放大器反而功率更小。听过的人都不相信小音箱,可以有这样的声音,甚至怀疑是不是偷偷接了超低音音箱。魏珏的推测是空间帮了大忙,适量的中、低频驻波使得音乐更为浓郁厚重了。
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空间小产生的驻波频率不一定是你所需要的。当驻波能量集中在100Hz左右时,鼓点与随后的鼓声共鸣会太过膨胀,甚至糊在一起只有轰的一声。同时有贝斯与鼓声出现时,两者也容易混在一起而无法有清晰的旋律线。这时候人声通常也带着一些鼻音,好象感冒没吃药似的,根本谈不上透明度与细节。万—这个驻波能量太强。音响根本就无法开大声听,否则只怕窗子、柜子都会跟着一起震动。在普通的居家空间里,最常出现的恼人驻波大约是50Hz左右,找一张测试片来试试就知道了,通常在这附近正弦波信号会震得满属于子嘎嘎响。要避免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设计专用音响空间,例如按1:1.25:1.6与1:1.6:2.5的黄金比例兴建音响室,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也是这么建议的,不过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圆梦。所以就别提了。你也以从选择大小合适的音箱着手,避免贪心过头,别想在1O多平方米大的空间里硬要挤进超低音。另外就是得用一些道具来克服。
以个人的经验来说,对付中低频驻波,扩散要比吸收来得有效。在专业录音室、小型演奏厅里,他们对付驻波另有一套方法。也就是量身建造的低频空箱。这种空箱的制造有一套公式可以计算,材料以MDF板为主.里面再塞进坡璃纤维棉。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某一特定范围频率,当声波进入空箱后会因能量转换作用被衰减、吸收。需要计算的理由则是每个空间的条件都不问,需要衰减的频率与能量多少也不一样,所以这种东西无法大量生产。录音室的控制间里顶多不过18平方米大,却能完整而平直的听到20Hz极低频,主要秘诀就在这里。
那么家中也如法炮制不就行了?不行。市面上的吸音材料如防火的Sonex,最厚的一种吸收频率不过到500Hz左右,滥用这种吸音材料,说不定低频驻波没解决,反而连宝贵的中频通通牺牲掉了。在水泥墙上另外加上木材隔板是个方法,不过一则工程较浩大,二来你无法确知会吸收掉什么频率(绝少有单一频率的吸收材料)。制造大曲面的圆弧也是方式之一。不过要改变100Hz的声波路径,所需要的曲面是1.7米,你的房间能做几个?比较实用的方式是在房间的角落摆一些空箱、木柜,或者摆一些质量大的物体,像是装满书的盒子、实木做的椅子等。这些道具都具有吸收,或者打散驻波的效用,但是着力点是在哪一个频率,影响的程度有多少。都必须你自己试过才知道。以坚固材料制做的木柜相当好用,它可以说就是录音室里低频空箱的翻版。不论里面用来关空气或放置唱片,都蛮理想的。要注意的是木柜需要一个个搬进去尝试。大而无当会有副作用。另外,摆几个大型沙发也有部份效果。
你大概发现到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法都有不确定因素,有些人使用后发现改善明显,有些人可能却无动于衷。不确定的因素包括了房间大小、使用器材、环境结构等坐数,谁也无法提供你任何答案。反而是处理中高频会比较简单一些。市面上以保丽龙制造的扩散板或各种PRG都很有用。希望兼顾美观的人,则可以在音箱后面,侧墙第一次反射区附近摆设人造盆景,最好是选用叶子比较宽大的假树,高度与人齐就可以了。有没有比较科学化。有数据可参考的道具供选购呢?市面上的保丽龙扩散板只对中高频有效,而无论进口或国产制造的木板RPG,也都是以1000Hz为基准设计出来的。他们对低频通通没办法。
当一部大卡车载来四个扩散板时,可真是把人吓一大跳!这么大的东西怎么摆?低频用的扩散板有多大呢?高约120cm,长宽各为60cm,全部使用MDF板钉制,必须要两名壮汉才能抬得起来。不过既然借来了,只好硬头皮请进家里。这扩散板是根据德国哥登堡数学教授Manfred Richard Schroeder所提出的二次余数声音扩散理论制作的,不过计算方式改成1/4波长,否则一个100Hz的扩散板做起长宽都会超过1米,更没有人摆得下了。以制作品质来说,这次MDF板喷上黑色平光漆的外观,已经比第一次见到的贴木皮成品要进步许多。
走进魏珏的家,他的大聆听室约有40平方米,天花板与音箱后墙、两侧墙都使用了一些PRG扩散板处理,聆听位置后面则是一壁毯,另外还有沙发、木柜、地毯等摆设。原来在125Hz左右有一个凹陷、加上两个超低音后以频谱分析仪调整,200Hz以下大致都能保持±2dB以内的理想状态。这四个巨无霸,当然只有这么大的空间摆起来才不会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魏珏把它们分置在房间的四个角落。希望对低频的分辨率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过去我们在墙角处以圆弧或斜板处理、通常都能对中高频产生效用、摆放Room Trop或Roon Tune也都是针对中高频进行吸收使其不至有过度密集的能量。它们对低频都束手无策。尽管如此,使用这些方法后对音场后排的扩展与清晰度已经有明显的帮助。要是扩散板能连低频一并对付,岂不妙哉!
据魏珏说,总共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前后挪移、左右晃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体力劳动。由于扩散板实在太大了,常常换个位置连器材都要跟着搬家,而这些后级放大器动不动五、六十公斤以上,幸好天气还算凉爽,要不然一定中暑。在他的聆听室内,扩散板并没有带来惊天动地的改变,应该说是原来这个空间中就没有什么严重的低频驻波,所以无法让它发挥实力。不过仔细比较,仍然会发现,从中频以下的声音整个轻松起来了,Dorian的圣桑“管风琴”交响曲依然极低频造成的空气波动,但能量平均扩散开了;RR的“Beachcomber”大鼓打下去同样会摇动地板,但令人作呕的刺激感减少了;Telarc的“星舰历险记”特殊效果声势吓人。但汹涌的震波比较不会让内脏六腑翻滚了。
不久,魏珏又想到这些扩散板放任小房间中效果可能会更显著,于是又动手移到18平方米左右的聆听室中。这里两边侧墙摆满了唱片,也刻意制造出凹凸不平的扩散面、聆听位置后面又是一墙壁的书。至于音箱后面是加了窗帘的落地窗。经过大量的扩散处理后。中高频相当平顺灵活、但50Hz以下仍有一些起伏较大的低频驻波。好不容易把四个低频扩散器“塞”到四个墙角,视觉上的压力增加不少,这是有兴趣购买者必须要特别考虑的。
果然,低频扩散器在这里发挥了作用,MartinLogan The Aerius静电喇叭经由Conrad—Johnson前后级挤出来的低频结实有力,控制力紧密而透明感绝佳。不过在这个空间里电贝斯最下段容易出现一个低频峰值,听一些国语歌曲也容易有轰轰的不舒服声音。经过扩散处理后,低频峰值不见了,轰轰的感觉也没有了,这对静电喇叭终于可以在这里高声歌唱,发出非常自然通透的音响。要注意的是低频量感并非减少,而是平均扩散开来,当音量开大时没有特别聚集的能量,听感上就舒适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