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宫浩 于 17-10-10 08:20 编辑
这得看整首歌的编曲风格以及歌手的唱功。
大部分人声是需要控制一下动态的。否则人声忽大忽小,大的部分会太过于突前,小的部分又被伴奏盖住,就不好听了。歌曲毕竟是“艺术”,追求的是“好听”而不是“真实还原”。
有的伴奏很激情的编曲,比如重金属,人声需要狠狠的压,动态压扁,稳如砖块,这样再加上音量补偿后可以把细节搞得很突出,于是混在爆炸的伴奏中仍然可以听清楚在唱什么——其实这样的混音作品,如果把人声单轨放出来听是很难听的,都压得失真了,但混在伴奏中就没问题。
有的伴奏很清淡的编曲,比如小清新流行歌,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件乐器,人声的动态就应该尽量多保留。人声在这样的作品里是占统治地位的,压得太多的话会听起来很奇怪——因为人的耳朵对人声的细节是很敏感的。
有的动态很大的编曲,比如纯管弦乐伴奏的艺术歌曲,这就考验歌手的唱功了。真正的管弦乐,动态变化非常大,经验丰富的歌手会跟随管弦乐伴奏的起伏来调整自己的演唱,与伴奏的动态变化完美统一。实在做不到的歌手,你需要画音量包络线来进行后期手动调整,而不是无脑使用动态控制效果器——因为效果器本身是没有灵性的,过多的使用会把人声压得太稳太壮,与管弦乐作品的大动态艺术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
.
另外,降噪操作,尽可能的少做。尽量在拾音阶段的硬件层面上减少底噪(除非你的财力实在无法解决底噪问题)。任何后期的降噪处理都是会损失音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