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 以下内容有个人见解成分在内,希望本帖能抛砖引玉,论坛首次发帖请轻喷。
2. 有计划做小调“卡农”的教程,如有需要请各位尽管说。
3. 最左边一列为个人对一些变化的和弦的个人理解,请勿死记硬背/完全套用。
4. 同一列的和弦可互相替换,自由搭配,但盲目搭配会造成和弦进行前后风格不一致。
名词解释:
1. 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以原调的任意级数和弦(除主和弦外)作为一个临时主和弦——或者说把该和弦临时当作一级,然后该临时主和弦的上方五级属(七)和弦为副属和弦,上方二/四级可称为副下属和弦。另外,原调属和弦作为临时主和弦时,其副属和弦为重属和弦(也就是原调的II级大三/属七和弦);原调下属和弦作为临时主和弦时,其副下属和弦称为重下属和弦(也就是原调的降VII级大三/大七和弦)。说人话就是,临时离调到原调的某一个和弦级数上,这个和弦是大三和弦那么就是离调到该大调,是小三和弦那么就是离调到该小调。临时主和弦不能是aug/dim和弦。
例:原调C大调,取II级(Dm)和弦作为临时主和弦,因为原调II级为小三和弦,那么II级的副下属为Em7-5或Gm或Bb和弦,副属和弦为A或A7。
2. 那不勒斯和弦:原调的降II级大三和弦,且作为原调II级的代理和弦时称为那不勒斯和弦。(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所有的降II级和弦都叫那不勒斯和弦)值得注意的是,那不勒斯和弦一般使用它的第一转位且重复三音。例:A小调,那不勒斯和弦为Bb和弦;C大调,那不勒斯和弦为Db和弦。
3. 最左边一列写XX调表示的是离调和弦的离调方向为XX调(仅为个人简介)。
推论:
如我们所见,原本的卡农进行由8个和弦组成,常见的音乐中其第2、4、6、7个和弦都可被副属/副下属和弦所替换。我们有理由认为常被替换的和弦是不具有很高的重要性的,因此我们尝试省略掉第2、4、6、7个和弦后,剩下的是:
C Am F G
这使得“1645”和“卡农“进行之间构筑了一个重要的联系,而实际上,也有不少的音乐使用1645时会在这四个和弦之间短暂地在弱拍插入卡农进行原本的和弦作为经过和弦,且不会影响1645原本的听感(如Revo《はじまりの国》)。
另外一点,是一些给
初学者们使用卡农进行来作曲的基本建议。卡农进行一般我们能为其写出4句话(或者有些时候这4句话的其中一两句会拆分成2个小短句,但本质上还是4句话)。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发现第一句对应C G,第二句对应Am Em,第三句对应F C,第四句对应Dm G(或者Dm G C)。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C Am都是具有原调主功能,G Em具有原调属功能,则可以合理地认为前两句话在写旋律时会很大概率具有相似性或者模进性,甚至是完全一致。但第三句却是围绕着F和弦而着重展开的,也是和前两句与众不同的乐句。而第四句一般会作为收尾、终止。简单来说,这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结构。
这里我们稍微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前两句会大量地出现原调的主音C和属音G,而第三句会突然出现一个新的音F,这会使得听众会对第三句的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去留意,而大部分卡农进行的流行音乐中,比较好听的那些第三句都会比较好听。这种好听可以是突然相较于前面有很大的起伏,或者节奏上会有一定的改变,又或者是从前面两个长乐句,突然在第三句拆分成两个小短句等。这些诸多特征都会让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格外留意第三句的重要性。
让我们把眼光放到古典时期的音乐(莫扎特、贝多芬等),我们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四句式乐段结构音乐中,第1、2、4句都会侧重在原调上,第3句则会明显地侧重在下属调上。作曲系也会常认为,下属调在音乐情绪上是要高于主调(即原调)的。希望这能够给大家作曲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设计性和结构性,而非一味依赖“灵感“。
如果各位喜欢,希望回复支持一下~ 有疑问也会尽量回答的。
本帖最后由 星夜的七和弦 于 21-3-21 04:22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