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旧文(大概还不过时)
足球症结
两国交兵,孰优孰劣?除去环境等客观因素外,要看三者:一是国力,二是兵技,三是士气,三者缺一不可。从三者中看,“国力”一项乃是根本,若一国科技落后、财政空虚、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则无力举兵,谈何兵技高超、士气高涨?
体育比赛从主观上讲亦少不了三者:一是体质,二是技术,三是心理。三者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缺一不可。其中,“体质”犹如战争中的“国力”,不管什么项目的运动员,若平时营养不良,临阵伤寒发作,任你技术再高斗志再强,发挥不了也是枉然。
在保证三者全优的前提下,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以上三者注目点似乎略有不同。接续性的项目(如跳水、体操)你做完毕我才登场,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就非常地大;对抗性很强但身体又不直接接触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则要求运动员的技术尽量全面;而那些身体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拳击)则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体质。
笔者小时曾看过一场很有意思的篮球友谊赛:南京部队男女篮球队访问某城,由该城青年联队对南京部队男队,该城驻军某连(男队)对南京部队女队。男队结果当然是联队大败;而另一场比赛,女队虽然技术高人一等,勇气亦可点可圈,但在男方高大队员逼抢下,该投的投不出去,该抢的抢不过来,稍有碰撞,自己倒了而对方又确实没犯规。最后一分钟,男方干脆“放马”任女方攻篮,结果女队还是没挽回失分过多的结局,比赛在观众的哄笑声中结束。无疑,决定这场球胜负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心理,而是双方的体质!或者说,比赛是在极不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
体质对体育比赛有着直接地影响,甚至包括体育规则的制定。
体质,至少包涵三大要素:体能、体格和体重。不同的项目又往往对某一要素的要求有所侧重。譬如,马拉松、铁人三项赛绝对要求运动员要有超人的体能;篮球、排球比赛总不希望已方队员比对方都矮一头;射击、棋类对体格体重要求不高;而拳击、举重如不按体重分出等级肯定是不公平的。
足球是一项对体质、技术、心理三者要求都非常高的竞技运动,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对体质的要求要高于其它。譬如双方接触争抢,体重轻的一方动作极易变形,技术也就无法发挥。90分钟的比赛中,满场的奔跑冲刺、头球争顶、剧烈接触等连连不断,很难想像一个在体能、体格和体重都处于下风的球队能够获胜。
国人批评中国足球上不去的原因时,目光往往集中在“技术”和“心理”两点上。对于体质的不足,不但未见检讨,反因国足较亚洲各队体能、体格、体重占优而沾沾自喜,颇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意味。然而细想,假如十年内中国足球整体水平达到与韩国分庭抗礼地步,又怎么样呢?在世界强队面前还不是一支弱旅吗?
提高技术和心理素质是一回事,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国足(包括东亚各队)在欧美强队前体质偏弱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是体质的某一项,而是全面:体能、体格和体重。
据说悉尼奥运会上,NBA十分赞赏中国男篮的姚明,但补充的一句话是:“他要是再能增加一些体重就好了”。号称“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一流女子足球高手,技术等分显然高于任何一队,然每每饮恨沙场的原因何在?对方“身高马大”难道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吗?
不是长他人志气,更不是灭自己威风。笔者斗胆说一句:不解决体质这个症结,换一百个外籍教练也不能将中国男足实质带前一步!廿一世纪的一百年,假设欧美水平驻足不前,假定中国男足有朝一日在球技上取得今日“铿锵玫瑰”之地位而体质仍处劣势,那冠军也未必是你的。
很不幸,亚洲人(确切地说是黄种人)整体身材小于欧美,这不是说变就变得了的。运动员光挑大个儿也不行,像女篮的郑海霞那样,在亚洲是所向无敌了,一到欧美,个儿大不了,反显出行动笨拙、技术单一的毛病。
体质等级不同的球队在一起赛球,其实是不公平的。
如此说来,中国队跨入世界一流强队的愿望似乎难以实现了?非也。
每次举办三大杯赛前,总有人提出增加亚洲队名额的问题。我们听来是如此地理直气壮,人家听来又是那样地可怜兮兮。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笔者提出一条规则建议:双方场上队员总体重不得相差10公斤。外国人在乒乓球比赛上总是接二连三地提出种种规则来拉近强弱距离以示“公平”,国人亦投了赞成票;而国人为什么不能在足球上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让比赛公平些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