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下旧我就回。注册音频已经13年
音频上一直是小透明,没什么人认识的好处是,随便说也不担心害臊
几乎快奔到4的年龄了,每天几乎没有任何娱乐的时间
家人在看乐队的夏天,稍微看了几眼,就不行了
然后就一期不拉的看,好像是几年来第一次,彻底放下电脑放下工作,完全专注的看一个娱乐节目
要知道,我是培老婆看电影都要拿电脑拿手机处理点工作的人
媳妇儿一边看,一边问我,当年你们乐队也这样么
往事翻江倒海
突发奇想,上音频看了看,尘封10多年的账号竟然还能用
翻了翻以前少数几个有交流过的id,竟然不少还在坛子里继续活跃着
迷幻的有点不真实
大学玩乐队,水平太烂,不是核心,乐队最终得了个什么食品公司赞助的全国高校的奖,但和我其实毫无关系
06年注册的音频,那时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几年,一边跟个李泉音乐学校里的老师练琴,一边自己琢磨编曲
那时候的上海,是完全没有任何乐队文化和地下音乐氛围的,爵士因为历史原因有点特色,还有些夜场的电子比较先锋
07年的时候,毅然辞掉了金饭碗的工作
托运了一个键盘,拿着一把箱琴,坐着绿皮火车从上海到北京
谈不上什么音乐梦想,就想感受一下北京的音乐氛围
上一个不知所谓的班,三心二意,弄点钱勉强养活自己
当时豆瓣还如日中天,很快在几个小组里找到了3个小伙伴一起做了个乐队
一天排练一天写歌,我负责编曲和键盘
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在地坛边上的便宜排练室排练
有一阵的排期一直在唐朝后面
每次唐朝开门出来,像失火一样背后浓烟滚滚,一地烟头
哥几个和我们例行打个招呼后,就背着乐器,拉着拉杆箱(应该是一箱子效果器),然后就去坐公车了
打车都不打,别说自己开车了
当时很穷,看着一线乐队的大哥们,还是挺绝望的
后来开始在Mao演出,暖场乐队,收入可想而知
一场400还是600,记不清了,还不够乐队晚上演完填饱肚子
半夜回家都不敢打车,换两趟夜宵车才2、3点到家
再后来就是所有乐队都遇到的那些俗不可耐
吵架、拆伙、各种排列组合重组、互骂、互殴、扔鼓槌扔吉他、再次拆伙
玩累了,陆陆续续把所有琴、合成器、话筒、声卡,都卖了,只留了一对监听和一台电钢一直到现在
演出期间,和一个前面就认识的姑娘熟络起来
乐队不做了后,回去上班,结婚被强烈反对,各种闹,各种8点档连续剧才有的情节,心力憔悴了几年
身体也不好,后来总算结婚,玩儿了几年后生了孩子
只有给老婆录过几次歌玩儿,再也没弹过琴
早几年做乐队时,本职工作吊儿郎当,但实际积累和能力都还过得去
结婚后踏实工作几年,然后就自己出来创业
从互联网广告大数据,到线上营销、到量化交易、从乙方做到甲方,甲方再回乙方
暴富过,也一夜清零过
起起伏伏,现在也就是赚了个普通工资
总之,和音乐再无任何关系
当然,我和论坛很多人不同,我从最开始也没有音乐梦想,只是喜欢音乐想参与其中而已
每天习惯性的一定要把音乐放着,标记上喜欢的歌曲,这是现在唯一和音乐相关的
除此以外,满脑子都是孩子上学、父母老去,房子、营销套路,渠道,成本,生意机会
乐队的夏天里
盘林西尼一场演出,千把块
彭磊一路做动画来坚持,依然也没有很多钱
子健还是需要去做程序员,业余做乐队
九连真人要当老师来维持收入
我以为在版权得到相对重视的今天,音乐人的生存状态会好非常非常多
结果依然连养活自己都很难
我做互联网营销的,除了感慨,就老在想,这些乐队也太不会营销自己了
当然,我也懂,很多乐队是不屑于营销自己的
刚去摸了一下琴,发现自己爬三个八度都不利索了,弹个1351都会错
还有几十G的编曲工程文件存在了网盘上,都没勇气打开
记得有一年音频登录,验证码是一段音频,听了写出简谱,音乐人小圈子的快感
牛奶咖啡在论坛里送CD,我说太麻烦你给我MP3好了,被大家群起而责之,音乐人的坚持
音频论坛里依然欣欣向荣,移动化的上网场景下,实在难能可贵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