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MAC

由苹果G5看Mac音乐制作

( 1 )
 
[收藏]

1110
#1 03-10-9 15:11

由苹果G5看Mac音乐制作

由苹果G5看Mac音乐制作
--------------------------------------------------------------------------------


  有关 Mac 的杂志、G5 的比评等已经很多了。这篇文章并非为介绍 G5 的硬件结构,或和 Window 系统的比评,而将有关 G5 的软硬件让一般选择电脑平台者、或 Window 用户对 Mac 有更清楚的理解。

Apple G5 电脑于 2003 年夏季推出,相信许多使用 Mac 的人都对 Apple G5 电脑等待已久。"G" 的意思据说是指 " generation",换言之 G5 已是第五个世代,取代了之前的 G4 结构。Mac 用户对 G5 等待已久,除了旧有的 G4 结构已经出现疲态外,最主要也是 G5 是 64 bit 的个人电脑,在运算能力上将可大幅推进,更可拥有大量的内存。以 G5 而言,RAM 最多可以装到 8 Gb,不但远超过现今 32 bit 的各种 PC (PC 在此泛指个人电脑),其潜力更是无可限量。

G5 的第一印象

G5 严格说是属于工作站级的电脑 (workstation),其造型是走向工业设计,因此 Apple 其包装上也采取较为神秘感的黑色。由于 Apple 非常讲究使用者的经验,曾有笑话说,如果 Apple 也能控管运寄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们也会有自己的邮局或快递公司。实际上也大概如此。打开 G5 的外箱,里面有非常好的包装,所有的鼠标、键盘都是一流的设计,除早己成标准配备的光学鼠外,鼠标接到键盘的 USB 也考虑到左右手使用者的方便,另外这些配件也有很好的质感。不过个人不喜欢的是,Apple 的滑鼠由于是一体成型,并没有所谓的按键,对刚上手的人会觉得好象没有按到的感觉。另外,一如往常 Apple 的鼠标是单键。个人认为单键是比较好用的,因为不会造成任何混淆,例如 PC 上有些设定变成必须用右键按在看起来是不应该 "被按" 的地方,常让消费者困惑。相反的,若要 short cuts,用键盘其实还更快。无论如何,Apple 鼠标的问题并非没有右键,而在于没有滚轮,是看网页时就不象 PC 滑鼠如此自在。这点虽可自行购买 USD 鼠标解决,却显示 Apple 不想改变显得有些固执。








安装 G5 非常快,如果使用 Apple 自行开发的 LCD monitors 将非常方便,只需要一条很细的线接於电脑和 monitor 之间,monitor 完全不用接电源即可使用 (电源从电脑供应),因此整体感方便许多。G5 的造型非常好,整个外壳是金属制成,具有流线形的现代工艺美感。而且组装可以用欧洲车款来形容,例如侧面的外壳可以轻松地拉开,不论装 RAM 或硬碟只要几十秒,而外壳再盖回去也可以看到接缝整齐密合,不会象一些塑胶货,装起来要敲敲打打之类。



G5 的开关设计也是一流的设计,虽然这设计实在没什么,个人倒是觉得 PC 搞了几十年,终於有人做对- 其实也只是开关只有一个而已的设计。一般电脑常有两个开关,一个是 restart (重新开机)、另一个是关电源。如果仔细想想,这都是典型的错误,因一般的经验从车子到台灯,一定都是一个开关。如果什么东西不正常,也是关掉再开,决不会多做一个所谓的 restart (操作软体除外)。这个愚蠢的设计个人从过往抱怨至今,终於有人做对。当然,很多人一定觉得这是小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在於当今 PC 世界中有太多连那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才会积非成是,造成操作不够直觉,甚且一般人的生产力降低,而老人家们也无法通过电脑的学习曲线。



G5 最令人激赏的是其内部的设计,其一是可以说看不到任何导线。这点相当方便,因许多 PC 常号称内部可装多少东西、多少卡,但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内部的导线太多又乱,常会卡到扩充卡等,更不谈过多的导线排和杂乱布局会造成散热上的问题。G5 於此点撤底做到 "简洁的美"。而内部有三个隔层,这三个隔层分别有会因温度而改变转速的风散来处理散热。就第一手使用经验,G5 算相当安静,比已经是业界静音典型的 G4 还要安静,个人的估计认为大约差 6dB 左右。只可惜手边的测量音量的器材在此派不上用场,因杂音相当低,在一般距离内测量?完全没有动静。Apple 在处理电脑散热和噪音上一直领先业界,例如之前的 G3 iMac 和 G4 Cube 都完全没有风扇。一般使用 PC 者不太容易理解,因电脑若没有风扇很容易过热当机,更可能会烧掉。在 Mac 却没有这么回事,除以上提的机种完全用精巧的热对流来散热外,Mac 的 cpu 往往讲究效能和省电,不象 Intel 的 cpu 主要以?面上的运算速度来考量,才会有各种奇怪的散热设计。因此除硬体设计的热对流好之外,cpu 设计亦是原因之一。

G5 硬体方面让个人有点失望的是,虽然安装硬碟极快,大约一分钟可完成,也不用任何工具,但只能增加一个。Apple 可能是觉得现今硬碟都已超大,使用者若要增硬碟,第三个只怕也是外接的 firewire 硬碟。但个人以为事实虽如此,也不必替消费者假设太多。另外 G5 除最便宜机种,其 PCI 使用的是新一代的规格 PCI-X,有更快的传输速度。Apple 过去总是推动新规格不遗余力,例如最早推动 USB、Firewire、DVD、全系列 CD-RW、放弃软碟机等,大多早业界 1-2 年、甚至更长。但这次使用 PCI-X 对原来的 PCI 用户却不是福音,意谓著旧有的投资将无法於新机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笔记型电脑越来越方便,现今对电脑的投资最好也是走外接路线,如此不太容易发生这类规格改变的问题,象 USB、Firewire 外接的硬碟、Audio Interfaces等都可以一机多用,的确也比较方便,也是较省钱的投资。至於实际上,1 GHz 的汇排流、64 bit cpu、大量的 RAM 等在此不多提。总结地说,G5 在硬体设计方面的确是一流水准,特别是其非常安静的特质,让 studio 录音方便许多。安装 PCI、RAM 等的方便也是传统 Mac 的水准之上。G5 已配有 optical SPDIF 的数位传输,於业界亦属少见。虽然对专业录音帮助有限,却让预算有限的人方便不少。常用 MD 录音的人也可方便地将 MD 录音转到电脑上。






Mac 的灵魂

由於行销使然,许多电脑使用者习惯看数字来买电脑,例如 cpu 多快、硬碟多大、价格多少等,如此造成 ''大即等於好" 的印象。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例如以 RAM 而言,品质的差别不但直接反应在价格上,也会影响到电脑运作的稳定性。同样的上述所有关於质感、安装方便、安静等也都需设计和制程上的细心才可以让使用者得到好的经验,但这些都将反应在价格上,却无法承现数字之比较单位,因此常被 PC 用户忽略。

对电脑来说,其实最不值钱的是人们斤斤计较的硬体,电脑的灵魂- 最值钱的部份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体。後两者才是区别出 "平台" 的差别。

以 G5 而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 Mac 的操作系统 OS X,而在 Mac 的界面外观下却是属於 server 等级的 Unix。Unix 操作系统是早期许多人的成果,包含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等,随後 Unix 也被许多大型机购所?用,例如银行、医院、网路伺服器等。许多年前,Apple 有感於 OS 9 操作系统已不符现代的使用,因此买下专作 Unix 的 NeXT 公司,并用 Unix 的架构下加上 Mac 的使用界面,成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 Mac OS X。也因为 Unix 长久以来为部份软体设计者喜好,加上其当红的峦生兄弟 Linux 操作系统的软体也变得容易转到 Mac 上来,因此 Mac 上属於 server 类的软体越来越多,也变得不再只是?图、设计、音乐人使用,畅畅地不少原 Unix 使用者也转向 Mac,这是以往不曾有的。换言之,在 Mac 的外观和传统印象外,Mac 早已脱胎换骨,拥有稳定而强大的操作系统。

Mac OS X 的音乐整合

当然,音乐人不需要知道 Mac 的内里是如何。就制作音乐上来说,Mac OS X 也跨出了一大部,例如所有的 Audio/ MIDI 皆由系统整合。Apple 接收了不少当年 Opcode 破产後的工程师 (Gibson 将风光过的 Opcode 弄到破产也是件业界奇事),因此开发了 Audio MIDI Setup 来整合所有 MIDI in/out 之所需。以往 Mac 上视应用软体而定,有多种整理 MIDI 的系统,如 MOTU 的 Free MIDI。但现在终於统一,以往相冲、开发数种格式的问题一次解决。

在 Audio 上,Mac OS X 也使用 Core Audio 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换言之,所有的 audio interface 厂商推出的录音卡也只要支援一种即可,不再象以往有 ASIO、MAS....数种规格,而 Core Audio 也解决录音时的时间差的问题,让录音者不再会有录进去和放出来之间有困扰的时间差 (大约低至 1 ms)。Core Audio 也於操作系统就内建 24bit/ 96kHz 多音轨的支援。另外在 plug-in 的格式上使用 Audio Units 的格式。不过在 plug-in 的格式上要见到统一可能还不太容易,除去象 Digidesign 因使用硬体卡运算,会有自家的格式,其他如 VST 等也还没有被第三厂商放弃。理论上,Apple 买下 Emagic 後,能对这些新的统一规格做最好的支援,plug-in 的格式即使无法完全统一,至少会有一种能在各家软体上使用,不但是节省开发者的资源,也是音乐人的福音。

界面的优缺点比较

在界面上,Mac OS X 也相当细心而统一。Window 至 XP 後,系统的稳定度比以往好很多,但许多界面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例如太多不知道做什么的档案於系统中,清除或整理皆不是。在 Mac 上则和传统相当,所有重要但不必让使用者看到的档案都是隐藏的 (你也可以选择可以看到)。XP 的其他问题包含象 menu 是从左下延伸上来,虽然类似的问题都是小事,但可以发现使用经验并不统一,因 menu 习惯是从上拉下,不该是从下推起,也不符合在界面的安排上必须让区域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例如上方重於下方、左方重於右方。也因此在 Window 上同一件界面的事情往往有很多种做法,但事实上只要有一种最直觉而快速的方法即可。类似的操作界面错误也常是 Window 应用软体的问题。例如笔者常用的 Window 上的 Sound Forge,其平台上已有控制面板 (play/ stop..etc.),但开启的两轨声音档案上也做了相同的控制面板。更糟的是,每个档案都有自己的 window 和控制面板。因此档案开多时,常常会看著前面的档案,却按到後面档案的控制面板。许多人会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无损於强大的软体功能。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一个软体如果连想当然是尔的界面都有问题,其使用经验是不可能多好的。这些的举例也都来自 Window 本身的强调多样功能,却不太讲求界面的传统;和 Mac 强调简洁、单一解决方案、界面直觉的传统大不相同。

当然,Mac OS X 也并非没有问题。和 Window XP 一样,Mac OS X 的档案安排方式也都?用档案夹 (folder) 或树状结构方式来整理。大部份的人会觉得相当直觉,有点象实际生活中将东西放到档案夹,几个档案夹再放入某个更大的档案夹中,最後置於桌面。个人以为这是相当落伍的方式,因那样的概念虽类似生活经验,却不符合当今大量资料的处理。举例而言,音乐人做一个 project,其中有一开始的乐谱,随後有 MIDI/ recording,最後有录好的两轨档,又有一个烧 CD 的档案。这些档案应该是通通放在同一个档案夹中 (因为是同一个 project),还是应该分属在不同的类别中?个人以为最好的方式应该用资料库的方式,也就是说,放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用各种分类方式,并且可以轻易地找到它。例如录好的两轨档可以出现在你的所有两轨清单里,又可以出现在 project 里....,等於用不同的方式来分类都可以。这有点象网路一般,你只要能找到连结即可,不需要知道它倒底放在哪台 server 上。同样的,一个物件也可以由不同的网页连到,而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这种资料库的档案处理方式曾被 Apple 开发过,但後来了了之。据说过几年後的下一世代 Window 操作系统将会有类似的结构,对此个人感到相当期待。

至於应用软体方面,大部份原 Mac OS 9 操作系统下的音乐软体都已转到 OS X 上,加上更多的软体开发者加入、OS X 上的音乐软体相当多。在此不讨论各别软体,主因是音乐软体太多,另外也是如上述的界面、硬体等可以科学地讨论,主观的使用经验较难比较。但因常看到比较硬体价格来选择平台的情况,在此建议想认真做音乐的人最好先选择主要的应用软体,随後才选操作系统,最後才是比较硬体和价格。至於普遍习於比较 Mac 比 PC 强,或 PC 比 Mac 快之类的选择方式其实大可不必。公允地说,以运算效能 (请注易是效能,而非 cpu 速度) 而言,过去几年 Mac 和 PC 互有所长,例如 G3/ G4 刚推出一年半或之前整个 604 世代,Mac 的确比 PC 来得有效率;而其他时期里主要由 PC 领先。但所谓的有效率或领先,在音乐制作操作上只有在 mix 时会差几个 plug-ins,或是 DSP 差个几秒才完成。大部份的人之所以总觉得电脑不够快,真正的问题是使用习惯而非电脑本身: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两台硬体 compressors 觉得足够,但却努力地想从电脑软体上的每一轨都榨出一个 compressor。再者音乐制作过程中最花时间的是创作,实际上的成品加工过程只是旁支末节。因此比较 Mac 和 PC 的硬体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结语

从 G5 上可以看到 Apple 於工业设计的用心,其质感、组装、内外加装硬体的便利、安静、散热等皆是业界一流的做法。 64 bit 的 cpu 设计也开启音乐制作的新纪元。另外如 G5 配备的 optical SPDIF 的数位输入及输出也让预算有限的人方便很多。在操作系统上,严格说 Mac OS X 尚未到成熟期,未来的两年将是 OS X 开花结果时。OS X 的 Audio/ MIDI 运用也将继续领先 Window 系统,并让音乐人减少於整合软硬体的时间,多一些时间於音乐制作上。至於选择 Mac 或 PC,终极地说只是个人习惯,唯有机会的话 PC 使用者也可以试试 Mac 的操作经验。Mac 用户在 PC 的价格已是日常用品时,也可以考虑某些不曾有的软体,从而让工具的多样而使音乐制作更为方便。




758
#2 03-10-9 16:46
当代乐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