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linx 于 16-3-31 19:13 编辑
http://www.audioba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0612
(图中是北京李小沛老师的录音方式)
二胡的前期录音比重很大, 后期混音只是辅助,
有时前期录制出现问题,后期混音用任何EQ 、任何手段 都无法解决。
当然除了上图中的摆位,还有很多方式
比如使用DPA4099小振膜套件 夹在二胡琴筒, 这种录音也是可行的, 但是声音没上图出来的自然、真实。
这样就须在配合另外一只大振膜全指向、或者用一对小振膜 来收环境。
另外 每个录音师对曲风的感知力、音色的把握度、话筒的选择性、思路技法上 也都存在着差异
林哲民老师录二胡 一只是修普斯CN话筒 拾近场 + DPA4006 拾远场
珞叔录二胡 我记得好像是电子管的德律风根小振膜 两只一起录 外加大振膜
本人棚子这些年录过一些二胡, 因为棚子层高 面积的声学限制,我比较喜欢使用三只话筒录:
一对AKG小振膜XY制式,80 CM处 一琴弓大致成90度, 原因在于:XY制式有着很高的MONO-ST兼容性, 相位干扰最小。而且小振膜相对大振膜的频率响应, 中高频的灵敏度会稍高一些。
另一只大振膜U87距离50CM左右收琴筒(相对AKG 高度要低一些、仰角稍微可以给一点) ,主要目的是为了收取更多的中低频的细节音。
混音时 三个轨道, XY两轨Filter低切多切一点, 87少切一点,另外通过合理的EQ、混响 的搭配组合 使得中低频稍微聚集在“中间”一些, 中高频向两边逐渐拉宽、蔓延散开。
PS: 二胡弦与筒的构造角度 决定了录音中不适合MS录音制式。 希望大家注意录音时的把控。多去试试小AB 、XY 制式
多花时间在录音上,不断去调整角度、距离,佐以不同的话筒话放 ,你会发觉混音将会事半功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