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关 于 高 品 质 无 损 音 质 的 一些 疑问。

( 9 )
 
[收藏]

1340
#1 15-12-30 10:39

关 于 高 品 质 无 损 音 质 的 一些 疑问。

本帖最后由 一切唯我造 于 15-12-30 11:05 编辑

关于高品质无损音质的一些疑问。


之前,下了一首阿哲的《信仰》。号称是什么所谓的“原声母带”。

四分钟的歌曲竟然有749mb。查看了码率,24567kbps。

其他信息:192khz,64bit ,wav。。。

看了一下谱图,频率都到了十万附近了。

估计数据量都被人耳无法听到的超声波占据了。

我自己听过以后,发现七百多兆的版本的动态似乎更大一些。但是在后面配器复杂了以后,感觉整体的频率部分开始变得浑浊。还不如几十兆的ape版本。

现在有如下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

1.320kbps码率的MP3的频率也已经超过了20000hz。128kbps的mp3一般高频极限在16khz。记得网络说,mp3压缩原理是利用人耳对于高频不敏感的特性来进行压缩的。那么如果高频已经很饱满已经达到超声波的320kbps的MP3是否可以理解为音质没有被压缩?音质很完美?哪怕它是MP3.

2.同等体积的WAV,APE,FLAC都是无损,谁音质更好一些?大家更倾向于收集哪种格式的?

3.所谓原声母带,一首歌,仅仅是一首歌,其容量已经直逼一个G的大小的歌曲,究竟是怎么回事?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7
#2 15-12-30 10:58
我这里有一个多G的加州旅馆,你问的这些问题我也想知道,不过我估计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4606
#3 15-12-30 11:04
不懂,毫无意义的东西,5个G的容量,到了20W的频谱又怎么样?给谁听呢?外星人?

音乐是给人听的,而且要悦耳才能称之为音乐,别说20K以上了,就是在7k、8k的位置(乃至任何一个频段),过多或过于集中都会感到刺耳或不舒服的感觉

适合就好,过于追求精度,除了占用硬盘资源外,没其他用处!

13866
#4 15-12-30 11:05
wav播放音质更好,有64bit的adda?

13866
#5 15-12-30 11:06
hjun 发表于 15-12-30 11:05
wav播放音质更好,有64bit的adda?

哦,有的,羚羊。。。。。。。。。

839
#6 15-12-30 12:37
本帖最后由 ajunk 于 15-12-30 12:38 编辑

1、频响只是音质的一个方面,其他还有总谐波失真、动态范围、立体声分离度以及实际听感等多方面因素都是影响音质的重要因素。所以说320K的MP3音质可以算不错,但绝不是无损,所以比真正无损的音质还是有差距的。
2、无损格式理论上是可以100%还原至压缩前的原始音频文件的,即使有微弱的差别,个人认为可以忽略不计,但前提是解码器算法要无漏洞。
3、个人看法:网络上所谓的原声母带,大部分都不是真的从母带转出来的,极有可能只是用原版LD、CD,甚至是用来源不明的44.1k/16bit无损文件,然后用模拟设备+ADDA过出来,甚至不经过模拟设备直接用软件resample出来的……所以素质参差不齐……

839
#7 15-12-30 12:38
艹,手机发的又杯具了,还好我发之前机智的复制了一下……

1795
#8 15-12-30 12:42
hjun 发表于 15-12-30 11:06
哦,有的,羚羊。。。。。。。。。

那个64 BIT是跟时钟控制有关的,不是ADDA的精度。

1261
#9 15-12-30 13:42
个人觉得没什么意义

295
#10 15-12-30 16:25
本帖最后由 kikikiki 于 15-12-30 16:32 编辑

数字采样率大,波形越光滑,越接近于模拟,越逼真。如果用人工插件把低采样率转化为高采样率,那没必要。如果原始录音或采样率高,采样率降下来就有音质的损失,用检测设备来看,高频损失很明显,这是失真,将细节直接抹去了,高频的波形以碎片化形式存在,当然低频同样有损失,只是肉眼看上去不明显而已。采样精度bit越大,动态越大,音乐的细节越好。低比特,直接将某些细节抹去了。dvd和高级cd都是24bit,如果24bit文件经抖动后转为16bit,可以获得20bit的精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