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卡ADDA所支持的动态范围和工程内部的动态范围不能划等号。
通常我们会考虑到这样一个事情:人耳朵的听觉动态范围是120dB左右,而24bit的动态范围是理论144dB左右。但是实际上还会被设备自身噪音等等问题吞掉一部分动态实际上多数旗舰级接口的动态范围也就是120-130dB左右。
但是在工程里面则不然,打个比方:添加一个混响在歌曲末尾,那么混响的尾巴如果严格地去Decay,理论上应该从假如说-10dB Decay到-∞也就是Inf。那么为了在工程里让它存在,所以工程的动态范围要远高于实际动态范围。尽管我们听不到。
听不到也没什么关系,还有Dither的存在。Dither可以把那些很低电平的东西“顶”上来,从而变得可闻。有的DAW默认设置时回放和导出都带Dither,比如Studio One,就是为了最大化动态利用。
但是这些效果仅存在于DAW内,甚至如果不带Dither我们都听不见。那么实际的音频设备录制的时候我们本就难以听出120dB动态范围以外的东西,所以又何必苦苦追求动态呢(当然除了听感以外还有一些其他东西,比如Resample的精确度等等)?
所以录制的位深度只要大于声卡本身动态范围就可以了,制作成CD才16bit96dB。。。。。。不是更蛋疼。。。
以上内容都属于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实际上现在的技术随便做出来的东西也可以让大众轻松买单。追求不追求这点质量仅在于自己,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