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第15讲 (连载)

( 5 )
 
[收藏]

1416
#1 11-2-8 16:52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第15讲 (连载)



第15讲 七种遍一切心所中的名命根和作意心所

我们先来一起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贤友们,晚上好!
    在上一期我们开始学到了“阿毗达摩”当中心所的部分。
    心所一共有五十二种,又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遍一切心的心所;第二类是六种杂心所;第三类是十四种不善心所;第四类是二十五种美心所。
    我们一起学习了七种遍一切心所当中的触、受、想、思、一境性。今天晚上将继续来学习剩下的两种心所:即名命根和作意。
    下面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心所:命根。
    命根有两种:
    一种是在色法里的命根,称为色命根。色命根是指存在于业生色法、业生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它起到维持俱生色法生命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命根是名命根nama-jivitindriya。名命根是维持心与心所的生命力,以使它们可以在其生命期间存在与持久。否则,它们将会在还没有完成执取与认知所缘之前即灭去了。也就是说,名命根的名法是支持和支配它的生命力。根indriya,意思是以支配为意,也就是在某一种法里面,能够起到支配、控制、作用的这一种力量,我们称为根。
    对于名法来说,因为名法认知对象的这种能力,所以它必须得要有一种名法(一种心理作用)去维持它,能够维持这一堆心理作用一起产生对所认知的目标执行作用的这一类的心理,我们称为名命根。它的特相是维持相应名法。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心理的生起,它不会单独的生起,都是会有若干个跟它相应的一起来运作。
    例如:我们只是很简单的看,平时我们只是说这个看的动作,但其实它已经涉及到很多的心理作用。看就包括了心去了知对象,又包括了心与对象接触,又包括看的感受,又包括看能够认知这个是什么对象,又包括它的意志作用等等。其中能够维持看这种存在的生命力,我们称为名命根,在眼识里面的名命根。
    除了名命根之外,其它和它一起作用的、一起对所看到的对象产生作用的,我们称为和名命根一起生起的相应名法。也就是说,好象我们现在大家共同去完成一项任务、一项工作,除了我们个人之外,还有我们一起工作的那些人。同样的,当心去认知目标的时候,它也不是单独运作的,是一起运作的。那么,名命根在这一系列的心理作用当中,它就起着维持它们生命力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使它们能够发生。
    现起表现为能够维持名法的存在。所有的心与心所能够起到作用,起到认知目标的作用、朝向目标的作用,是因为有命根的促成。如果我们要理解命根,就可以把它理解成:这个是名法的生命力,认知对象的生命力,这称为名命根。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很重要的心所(心理作用),称为作意。作意的特相是指引相应名法朝向所缘;作用是把相应名法与所缘连接起来,也就是说,把心和心所认知的对象连接起来;表现为面对所缘。作意是能令心朝向目标的心所,惟有通过作意,目标才能够呈现在心中。为什么称为作意呢?我们再看看作意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意的巴利语叫做manasikara,是由manas再加kara所组成。manas意(心意的意),再加kara作(工作的作)组成。所以就称为manasikara,直接翻译为作意,有时候也翻译为思维、注意或者思念。但我们翻译为作意是很准的。如果是用英文来说,它的意思就是intension,注意的意思。作意能够直接影响心的品质。
    作意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如理作意,另外一种称为不如理作意或称为非理作意。
    什么是如理作意呢?如理作意的巴利语称为                  yoniso manasikara。yoniso是巴利语yoni的从格,巴利语的名词一共有八个格,例如有主格、宾格、呼格、属格、具格、从格、在格等等。这里的yoniso是从格,yoni是什么意思呢?是起源、原因,或者生,还有胎的意思。它的从格的意思就是从根源上或者从根本上、从原因上,古代翻译为如理。如果把yoniso再加上manasikara,直接翻译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是什么意思呢?在英文里面就叫right intension,就是正确的注意。
    另外一种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在yoniso前面再加上否定的前缀,就变成ayoniso。也就是yoniso本身是从根源上的,我们古代翻译成如理,再加上a,就是不,或者非,或者无。例如,我们把arahant(阿拉汉),阿拉汉是什么意思?古代翻译成阿罗汉。它的巴利语叫做arahant。raha就是秘密的、隐藏的,甚至说就是偷偷摸摸的,再加上a就是没有秘密的、没有隐藏的。所以arahant就是在身、语、意三业都没有隐藏的,没有秘密的。
    例如:我们说的nicca是永恒的、恒久的,再加上a,anicca。anicca是什么意思?是无常。或者我们又说rana,rana是争吵,或者说古代又翻成ranna就是争吵、嘈杂的,再加上a,是什么意思?阿兰若,aranna 就是安静的地方、无争处,没有争吵的地方。所以,阿兰若就是没有争吵的地方。又比如说,经常念叨的amita,mita是什么意思呢?是有限的、有限量的,再加上a,就是无限的、无量的。所以在很多的词里面,如果再加上a,它就表示否定。
    比如说,现在yoniso,再加上a,就是ayoniso,就是不如理,再加上manasikara,就是不如理作意或者简称非理作意。如果非理作意,英文叫做 wrong intension 。就是错误的注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尝试以意门心路过程来讲一下。
    首先应当要了解我们心的运作。具体心的运作我们将会在讲完心法之后,在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再一起来学习。但是,我们在这里再简单地讲一讲心的运作。当我们的心接触到任何一种对象的时候,首先会生起一种转向心。转向心有两种:一种是五门转向,一种是意门转向。转向心的作用就是把心拉到所缘里面去,就是转到所缘。
    例如:现在这里突然有人叫我们,我们把注意力转到那边去,这个叫做转向。同样的,如果没有转向,接着的心理活动不能产生。所以首先第一个心识刹那是转向,以意门心路过程来说,转向了之后,接着会有几个称为速行心的,速行心是主要负责造业的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欲界的速行,或者三界的世间速行,必定不是善就是不善。
    在转向的心里面,如果是五门转向,它有十一个名法。如果是意门转向,它有十二个名法。在这些名法,就是在一个心识刹那里面,有若干种心理作用在同时执行着把心拉到对象的作用。其中有一种心所(一种心理作用)就是作意。这里的作意心所,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转向心的作意是正确的去注意目标的话,那接着的所有的速行心,就是造业的心,它都是属于善的;如果是错误的注意的话,它都是错的。我们再用图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若意门转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紧接着的速行心必定是善心,这里我们就以意门心路过程为例子。
    当心接触到对象的时候,必然的,心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这一系列的反应表现在道德上,或者从伦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它可以分为善或者不善两类。
    善或不善,这两类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它就和转向心里面的作意心所息息相关。在一个人的心流不是很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还没有处在看、听、嗅、尝、触、想这种状态,那个时候我们称为有分心。有分心一个接一个,极快速地生灭。一旦有目标呈现在意门,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个心,这种心能够使心流转向于目标。因为这一个心是由意门所转向的。
    就正如说,好像当我们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我们,那个时候我们睁开眼睛,这个时候睁开眼睛类似于转向那个作用。因为有了睁开眼睛,我们接着会看:哦!到底是谁叫我们,是不是?这只是个比喻。在这一个转向心里面,有一种心所称为作意心所。
    转向心里面有很多的心理作用,例如有一个心识,还有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有这些心所。其中的作意心所,就能够把心转到对象里面去,它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它转的好与转的不好直接影响到紧接着生起的那些心。
    如果这种作意是如理作意,就是我们说往好的地方想,紧接着所产生的速行心,一般意门转向心和欲界的心路过程,速行都是七个,紧接着的速行心就必定是善心。为什么呢?因为意门转向心能够把心流拉向对象,如果拉的方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系列的心都是正确的。
    如果意门转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往坏的地方想,往不好的地方想,这个我们称为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心必定是不善心。
    例如:这些是有分心,等有分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这意门转向心承担着把心流拉向对象。如果它拉的方向是好的,那生起的是善心。如果拉的是不好的话,那我们称为不如理作意。只要是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所有速行心,七个速行心都是不善心。
    当速行心灭去之后,通常会落入有分。如果对象是很清楚的话,那么它还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也就是说作意心所如果是对的话,紧接着就是善心。作意的心所是不对的话,生起的是不善心。为什么呢?我们举开车的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如果一个司机开着一辆车,到了分叉的路口,到了十字路口。假如说一条道路是往好的地方走,一条道路是往不好的地方走,如果司机把方向盘打向左边,如果左边这个是不好的话,那么,一旦司机把方向盘打到左边,所有在车上的乘客怎么样?车会怎么样?都会开向错误的方向,是不是?如果司机又把方向盘打向右边,右边就好比是好的地方,那这个时候整辆车连同乘客都会往正确的方向行走,是不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作意心所就承担着犹如司机或者犹如方向盘这样的作用,而这一辆车,我们就比喻为好象是我们的名法,就是心。而里面的乘客,就好像是里面那些其它的心与心所。如果汽车走的方向是对的,那整辆车的方向都是对的。如果司机开错了路,整辆车必定也跟着走错了路。对于名法也是,一旦在转向的时候,我们所作意的是错的,往错的方向,就是往不好的方向想的话,那么整个心流就被它拉到错误的地方去。如果我们往对的地方想,好的地方想,那么整个心流就往好的地方走。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怎么样运作的呢?刚才我们讲的可以说都是些理论,可能有些禅修者特别是新学员,他们可能会听了有点感觉比较难理解。在这里我们尝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作意的心所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看作意是多么的重要。
    假如我们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但是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不是冤家不碰头。例如说,在公司里面,有一个你的竞争对手或者说你的上司、你的同事老是想要整你。但是,你们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得不在一起。当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他没有对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感觉到不舒服,你的内心就感觉到很排斥他,你一见到他,你就很自然的会联想到他过去曾经跟你过不去,或者曾经伤害过你,曾经在背后中伤你、毁谤你、造谣,给你穿玻璃小鞋。
    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就想着他的不对,想着他对你的不好,这个是不如理作意。一旦你的心对他产生排斥、抗拒,你讨厌他,由于不如理作意,你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只要你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你的心就会排斥,一旦会排斥,你会生起的是憎恨的心、讨厌的心。憎恨和讨厌的心是属于什么心?属于嗔心,嗔心就是不善心。如果你在碰到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假如你只是追随着自己的习气,一旦见到他,你就讨厌。你一旦讨厌,你的心就变成有排斥,有排斥就是不如理作意。那你的心就讨厌他、恨他,甚至想尽办法想要报复,想要报仇,或者说一旦有机可乘,我们也要整回他。这样的话,你的心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种算计、在一种仇恨、在一种不满的不善心当中。

1416
#2 11-2-8 16:52
如果同样遇到这个人,我们能够一转念,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这个人也很可怜,他一天到晚都想着往上爬,自私自利,都是在造不善业。由于不善业,虽然他现在可以得逞,他现在可以春风得意,但是一旦他的果报成熟,他还会受苦,他必定还会得到果报。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我们反而能够生起怜悯的心或者同情的心,我们反而不会再去计较他曾经对你的一些中伤。你的心变得更加开阔,能够包容,容得下他对你所做的不是。你可以这么样想的话,你的那种抗拒、讨厌的情绪就将能够逐渐的消除,能够消失。
    或者我们又可以思维业果法则。我们可以想想:我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呢?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不是缘分吗?虽然说缘分,人们一旦提到缘分,好像都是好的。其实,缘有很多种缘。例如说:俗话来说,有顺缘也有逆缘、有善缘也有恶缘、有好的缘也有不好的、坏的缘,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缘,我们至少现在跟他在一起。既然现在有缘分碰在一起,不过现在这个只是逆缘而已,只是恶缘而已,那么我们就承受吧。
    为什么会有这些缘呢?我们思维下业果法则:在世间上的任何人、事、物,任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样是没有原因的,是不是?由于过去的因,我们在过去造下来的业,我们现在只是承受而已。我们现在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就是果报而已。既然这些是我们过去所造的,那现在因缘成熟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敢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我们过去所做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呢?所以我们要敢作敢当,现在所承受的果报还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下的,既然是自己所造下的,那么就坦然地接受吧。
    如果可以这么样的思维,那你就可以通过业果的法则,我们就可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一旦你能够接受现实,你的心就不会充满了不满、你就不会充满了排斥、不会充满了抗拒。只要我们这么样想,那这样的思维、这样的作意,我们称为如理作意。一旦有了如理作意,接着那种心是什么?如果你一旦思维业果法则,你思维到他和他之间的缘,至少你的怒气可以消,你的怨气可以消,甚至由于你思维业果法则,业果法则本身是属于什么?拥有智慧的心,拥有智慧的心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我们说思维业果法则也称为业果智。这是属于世间的智慧的范畴。你能够接受现实,你能够联想到业果法则,不仅仅你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使你自己好过一点,甚至你还生起了善心,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
    如果我们抗拒他、排斥他、跟他作对,那么我们的心将充满了不满的、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是嗔恨心。甚至别人根本没有对你怎么样,甚至他只是看你不顺眼而已,或者你看他不顺眼而已。别人有些行为你只是看不惯而已,例如:他说话大声一点,他有些习气、他的性格你感觉不满你的意。然后你的心看到他就很讨厌,很排斥他,就跟他过不去。其实人家根本都没有这么样想,只是你自己多心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样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维,佛陀曾经在《相应部》的《无始相应》里面说过这么样的一句话,佛陀说:“在没有尽头的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在现在的所有众生当中,很难找到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过去的轮回当中,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伴侣的(就是眷属的)。”
    很难找到,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之所以现在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是缘分。不过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经是非常关爱我的父亲或者母亲,由于现在轮回,已经隔了很久,所以都变成了陌路、都变成了冤家。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甚至我们想,也许在很多很多世以前,他也许曾经甚至用生命来保护我们。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可以打开,我们就不用再为在生死轮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过度的耿耿于怀。
    人的心其实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调解。如果我们看一样东西不顺眼,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顺眼。如果我们只要把念头一转,这念头就是如理作意,那很多东西都能够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真的是这么样,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里有鬼,甚至我们很多事情是自作多心的。也许对方并没有错,而是我们的内心怀着一种不好的心态、不好的眼光,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别人。很多问题很可能是这么样来的。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样想?这么样看人呢?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如理作意。
    在这里,我们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在中国庄子里面讲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可提示,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心理呀?
    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有一天他的斧头不小心丢了,他就在想,他到处找,找不到他的斧头,在家里头找不到。于是他就想:咦?我的斧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两天有谁来过我的家?噢,对,原来是邻家的那个小孩子。他几天前来我的家里玩,自从我的斧头不见了之后,这个小孩就再也没来我的家里玩过,会不会是他偷的呢?
    于是,他就这么样怀疑之后,就去观察那个小孩子。结果他发现:哎,那个小孩子,他走路也鬼鬼祟祟,他说话也鬼鬼祟祟,斧头肯定是他偷的。假如不是他偷的,为什么他走路、他说话、他做事,怎么又那么鬼鬼祟祟呢?而且一直以来,他都是来我家里玩,为什么我的斧头不见之后,他就从来都不敢来我家里玩了?一定是他的心里有鬼,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斧头。于是他就认定了他的斧头是这个小孩子偷了。又过了几天,他又再到山林里面去砍柴,结果他发现,噢,原来他的斧头丢在山林里面,几天前砍柴的时候丢了。
    当他发现了他的斧头之后,他再去观察那个小孩子,他发现那个小孩子无论走路、说话都不像个小偷的样子。
    我们想一想: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不是心在作怪呢?如果我们是不如理作意的话,我们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很多事情都想不开。但是一旦我们一转念,用如理作意的话,很多事情都好解决。
    现在很多在家人,他们要上班。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你准备上班,在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你睡过头了,你很紧张,甚至连早饭也不吃了,就匆匆忙忙地冲出家门。由于你迟到了,结果正好当你在上班的时候,又给你的上司、你的经理见到了,抓了个正着,逮住了,这样的话,你在整天,你的工作都不会开心。

1416
#3 11-2-8 16:54
在那一天,你都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可能脾气特别暴躁、情绪特别消沉。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的心对这件小事产生了排斥,于是就会影响到你看其他的东西,也看不顺眼,做其他的事情也不顺心,因为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了嗔心,然后接连着可能一整天,你都会不开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突然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很久没有见的老朋友,他乡遇故知,这古代“人生四喜”当中的他乡遇故知。当你见到一个老朋友,结果你聊的很开心,这样的话,你聊的时候很开心,你回到家里也可能会很开心,是不是?又比如说,现在你在公司里面,突然你的老板加了薪水,你会觉得很高兴,而且感觉到一做事也特别有劲,回到家里,看到你的老婆、看到你的丈夫也感觉到特别亲切。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个还是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谓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关键在于我们想东西,是往好的地方想或者往不好的地方想。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我们会生起的是善的心、好的心念;往不好的地方想,我们生起的是不善的心、不好的心、恶的心。
    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不如理作意,就是假如我们作意的对象(作意目标)是永恒的、是快乐的、是自我的、是圆满的,作意对象为“常、乐、我、净”(称为颠倒想),于是生起的是不善心。如果我们作意对象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那么我们生起的是善心,这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讲的。
    也就是说,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可以决定我们的心的素质、质量。对于修行来说,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正如佛陀在《如是语》第二品的第六经《第一有学经》里面这样讲到:“诸比库,对于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处的有学比库,我不见有任何其他一种内在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此即是如理作意。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舍断不善,培育善。”
    这句话是什么样的意思呢?这里讲到的是有学的比库,也就是说还没有完成禅修目标、还应当修行、应当修学的人或禅修者称为有学,巴利语叫做sekha。
    对于这里无上解缚安稳是什么意思呢?解缚就是完全的断除烦恼,安稳处是指涅槃。也就是说,已经没有烦恼的涅槃。对于还没有到达,还没有证入涅槃,还没有完全断除烦恼却希望断尽烦恼证入涅槃,这一些正在修行的禅修者、这些修行的比库们。
    我,这里的我是指佛陀。
    我发现不到,我不见,就是我没有看到。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这就是如理作意。
    在《如是语》的这些经里面,第一有学和第二有学里面,佛陀提到有两种因素,对于修行人来说,只要他想要断除烦恼、想要证悟  涅槃,两种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种是内在的因素,一种是外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是什么?知道吗?善知识。对!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经里面就讲到,我不见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这就是善友、善知识。
    对于内在的因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理作意。这里讲到的内在的因素,就是说内在的心理因素。内在对我们修行最有帮助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我们在想东西的时候,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就是这样的意思。
    接着佛陀就说:“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够舍断不善、培育善。”如理作意就好象是方向盘,它能够把心带向好的地方。如果作意是错误的话,那么后面整个心路过程都是错的,都是恶的。
    刚才我们讲到用心路过程来分析。只要作意是如理的,我们就能够培育善,是不是?培育善的同时,我们也能够舍断不善,如果我们追随着自己的习气,追随着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我们习惯性看什么东西,都往不好的地方想,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增长不善,在滋生烦恼,这就离佛陀所讲到的目标越来越远。
    因此在培育善法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平时生活的时候,要清楚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也就是说,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思维、来注意。当我们遇到善的果报,好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这个只是我们善业的果报。在经受到诱惑的时候,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免疫力,加强自己的抵抗能力。
    同时,我们所处的世间是不可能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由于过去的不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成熟,我们经常都会遇到逆境,会遭受恶缘。做事情也很难一帆风顺,做人也很难做到每天都很开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而做到使我们每天都过的很开心。遇到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甚至是倒霉的,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一颗良善的心,拥有一颗善的心,很多的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多培育业果智,多多思维因果法则。如果有修行的话,我们应该时常的专注自己的业处,有观智的话,我们应当经常的观照,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我们遭遇的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都是在培育善法,我们都是在修行。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思维的,就是业与果报经常会绞结在一起。现在遇到的果报跟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有关系,但现在我们造的善业或者不善业却决定在我们自己。对于已经成熟了的果报,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只有承受。我们要学习承受,好的要承受,不好的也要承受,要承受顺的缘,也要承受逆的缘。
    但是对于没有修行的人来说,他们会追随着自己心里的习惯。一旦看到好的东西,会生起什么?会生起贪爱。看到漂亮的人就想多看几眼,看到好吃的东西想多吃几口,看到不好的东西就生起嗔,就讨厌、就抗拒。好的就执著,不好的就抗拒,这是心的自然反应。如果我们经常追随着心的自然反应的话,即使看到好的我们生起贪,也是在造不善业;我们看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我们生起了嗔,嗔也是在造不善业。
    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我们生活所接触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的果报。无论我们遇到的是好的果报,或不好的果报,你生起的都是贪、都是嗔、都是痴。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你都是在造不善业,你都是在造恶业,是不是?由于善的果报成熟,我们可以遇到好的所缘,这个时候,你就生起贪。由于你遇到好的,由于你过去造的善业,你遇到好的果报,结果你现在,一旦遇到好的你就生贪。生贪是不善心,那变成(遇到)好的果报,你还是在造不善业;遇到不好的,由于不好的业成熟,我们遇到不好的果报,你又在造不善业。那这样的话,我们只是在走下坡路,我们的生命只是在堕落,是不是?
    结果我们始终都在贪、嗔、痴当中打滚,我们始终都在造不善业,跟我们的不善业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越来越堕落。现在遇到不好的果报,我们又造了新的不善业,这些新的不善业在以后遇到因缘,我们还是继续要遭受更不好的果报。即使我们遇到好的果报,我们还是在造不善业,那再好的果报也有消尽的一天。你现在不趁机再造点善业、再积累点功德、再培养如理作意,我们就枉费人身了。
    因此我们的生活,这个世间就是一个因果的网,这个因果网就好象打了死结一样。如果我们不尝试用如理作意的方法,慢慢把它解开的话,会越结越紧越结越死,最后我们就自己缠死在生死轮回当中。因为这个就是因果网啊!当我们听了佛法,明了了佛陀的教导,我们就应当尝试去改变,改变什么?改变的并不是我们的果报,对于果报的成熟,我们只有去承受。当你承受了,你就会有改变。我们可以说,有的人把果报当成是命运。也许命运从已经成熟来说,不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来改变呢?改变就是,它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它的关键点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这一点。例如说,现在大家有钱了,往往世间的人,有钱了他会怎么样?世间人有钱,他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在世间人的心目中,他们赚钱,换而言之,就是尝试努力使他们的欲望变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于有钱,这个是他的果报,他的善果报。如果我们通过如理作意的话,钱并不是坏事。我们(当然是对在家人来说呀),我们可以用钱去做布施,去周济贫困,首先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孝养父母,去扩大自己的产业,这个是佛陀也允许的。但如果我们拥有了钱,去为非作歹、为富不仁、去花天酒地,这个我们是在造不善业,在造恶业。当我们拥有钱,这个是果报,然后我们把这一笔钱拿来怎么用,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决定?
    假如这笔钱是你的话,你可不可以拿来做决定?你可以。对呀!如果是男人的话,他可以晚上去夜总会,去一条龙,从吃个晚餐,然后再去桑拿,然后又去叫小姐,那么这样的话,他的钱变成是什么?是满足他的贪欲,让他造恶的帮凶。如果他又把这些钱拿来孝养父母,抚养妻儿,这是对内的;对外的,他又拿去做社会的福利,做社会的公益事业,修桥梁,帮助贫困,拿来做布施,做善事。这样的话,他用了钱,他是拿来做善事,是不是?即使,你说让我的生活过的闲一点,使我的妻儿能够舒服一点,这个也是好的。佛陀在经典里面教导给孤独长者,也是有讲到如何分配钱的话,也是这样。这样的话,你能不能够自己做主张,可不可以?也可以。所以,当我们拥有了善的果报之后,我们如何去分配,如何去安排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我们花天酒地的话,我们只是在消耗钱财。例如:你把钱拿去赌博,这样的话你是在堕落。如果你拿去做善业的话、做善事的话,那么你把这些钱,就是在创造你未来的福乐之因。这样你既承受了自己善的果报,又利用它来造更好的善因。
    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要清醒、要知道,这个是我们善和不善业的成熟,当我们能够这样思维的话,拉向这种思维的本身就是如理作意。一旦这样思维的话,生起的就是业果智。生起业果智也是在造新的善业;纵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缘,不喜欢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的生活总不能够一帆风顺的话,我们的人生总是很坎坷,起起伏伏的、浮浮沉沉的话,但是如果我们经常都能够运用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将能够跳出这个因果的网,我们能够变得生活得很坦然。而且我们也可以,无论是好的果报、不好的果报都能够造善心,我们都能够为未来造善因,造福乐的因。

1416
#4 11-2-8 16:54
在那一天,你都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可能脾气特别暴躁、情绪特别消沉。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的心对这件小事产生了排斥,于是就会影响到你看其他的东西,也看不顺眼,做其他的事情也不顺心,因为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了嗔心,然后接连着可能一整天,你都会不开心。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突然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很久没有见的老朋友,他乡遇故知,这古代“人生四喜”当中的他乡遇故知。当你见到一个老朋友,结果你聊的很开心,这样的话,你聊的时候很开心,你回到家里也可能会很开心,是不是?又比如说,现在你在公司里面,突然你的老板加了薪水,你会觉得很高兴,而且感觉到一做事也特别有劲,回到家里,看到你的老婆、看到你的丈夫也感觉到特别亲切。为什么会这么样呢?其实这个还是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谓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关键在于我们想东西,是往好的地方想或者往不好的地方想。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我们会生起的是善的心、好的心念;往不好的地方想,我们生起的是不善的心、不好的心、恶的心。
    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不如理作意,就是假如我们作意的对象(作意目标)是永恒的、是快乐的、是自我的、是圆满的,作意对象为“常、乐、我、净”(称为颠倒想),于是生起的是不善心。如果我们作意对象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那么我们生起的是善心,这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讲的。
    也就是说,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可以决定我们的心的素质、质量。对于修行来说,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正如佛陀在《如是语》第二品的第六经《第一有学经》里面这样讲到:“诸比库,对于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处的有学比库,我不见有任何其他一种内在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此即是如理作意。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舍断不善,培育善。”
    这句话是什么样的意思呢?这里讲到的是有学的比库,也就是说还没有完成禅修目标、还应当修行、应当修学的人或禅修者称为有学,巴利语叫做sekha。
    对于这里无上解缚安稳是什么意思呢?解缚就是完全的断除烦恼,安稳处是指涅槃。也就是说,已经没有烦恼的涅槃。对于还没有到达,还没有证入涅槃,还没有完全断除烦恼却希望断尽烦恼证入涅槃,这一些正在修行的禅修者、这些修行的比库们。
    我,这里的我是指佛陀。
    我发现不到,我不见,就是我没有看到。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诸比库,这就是如理作意。
    在《如是语》的这些经里面,第一有学和第二有学里面,佛陀提到有两种因素,对于修行人来说,只要他想要断除烦恼、想要证悟  涅槃,两种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种是内在的因素,一种是外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是什么?知道吗?善知识。对!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经里面就讲到,我不见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因素能如一种因素如此多的帮助,这就是善友、善知识。
    对于内在的因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理作意。这里讲到的内在的因素,就是说内在的心理因素。内在对我们修行最有帮助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我们在想东西的时候,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就是这样的意思。
    接着佛陀就说:“诸比库,如理作意的比库能够舍断不善、培育善。”如理作意就好象是方向盘,它能够把心带向好的地方。如果作意是错误的话,那么后面整个心路过程都是错的,都是恶的。
    刚才我们讲到用心路过程来分析。只要作意是如理的,我们就能够培育善,是不是?培育善的同时,我们也能够舍断不善,如果我们追随着自己的习气,追随着自己的烦恼,或者说我们习惯性看什么东西,都往不好的地方想,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增长不善,在滋生烦恼,这就离佛陀所讲到的目标越来越远。
    因此在培育善法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平时生活的时候,要清楚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也就是说,任何的事情我们都要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思维、来注意。当我们遇到善的果报,好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这个只是我们善业的果报。在经受到诱惑的时候,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免疫力,加强自己的抵抗能力。
    同时,我们所处的世间是不可能圆满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由于过去的不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成熟,我们经常都会遇到逆境,会遭受恶缘。做事情也很难一帆风顺,做人也很难做到每天都很开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而做到使我们每天都过的很开心。遇到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甚至是倒霉的,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一颗良善的心,拥有一颗善的心,很多的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多培育业果智,多多思维因果法则。如果有修行的话,我们应该时常的专注自己的业处,有观智的话,我们应当经常的观照,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我们遭遇的是好还是不好,我们都是在培育善法,我们都是在修行。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思维的,就是业与果报经常会绞结在一起。现在遇到的果报跟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有关系,但现在我们造的善业或者不善业却决定在我们自己。对于已经成熟了的果报,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只有承受。我们要学习承受,好的要承受,不好的也要承受,要承受顺的缘,也要承受逆的缘。
    但是对于没有修行的人来说,他们会追随着自己心里的习惯。一旦看到好的东西,会生起什么?会生起贪爱。看到漂亮的人就想多看几眼,看到好吃的东西想多吃几口,看到不好的东西就生起嗔,就讨厌、就抗拒。好的就执著,不好的就抗拒,这是心的自然反应。如果我们经常追随着心的自然反应的话,即使看到好的我们生起贪,也是在造不善业;我们看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我们生起了嗔,嗔也是在造不善业。
    也就是说,我们一天到晚,我们生活所接触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的果报。无论我们遇到的是好的果报,或不好的果报,你生起的都是贪、都是嗔、都是痴。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你都是在造不善业,你都是在造恶业,是不是?由于善的果报成熟,我们可以遇到好的所缘,这个时候,你就生起贪。由于你遇到好的,由于你过去造的善业,你遇到好的果报,结果你现在,一旦遇到好的你就生贪。生贪是不善心,那变成(遇到)好的果报,你还是在造不善业;遇到不好的,由于不好的业成熟,我们遇到不好的果报,你又在造不善业。那这样的话,我们只是在走下坡路,我们的生命只是在堕落,是不是?
    结果我们始终都在贪、嗔、痴当中打滚,我们始终都在造不善业,跟我们的不善业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越来越堕落。现在遇到不好的果报,我们又造了新的不善业,这些新的不善业在以后遇到因缘,我们还是继续要遭受更不好的果报。即使我们遇到好的果报,我们还是在造不善业,那再好的果报也有消尽的一天。你现在不趁机再造点善业、再积累点功德、再培养如理作意,我们就枉费人身了。
    因此我们的生活,这个世间就是一个因果的网,这个因果网就好象打了死结一样。如果我们不尝试用如理作意的方法,慢慢把它解开的话,会越结越紧越结越死,最后我们就自己缠死在生死轮回当中。因为这个就是因果网啊!当我们听了佛法,明了了佛陀的教导,我们就应当尝试去改变,改变什么?改变的并不是我们的果报,对于果报的成熟,我们只有去承受。当你承受了,你就会有改变。我们可以说,有的人把果报当成是命运。也许命运从已经成熟来说,不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来改变呢?改变就是,它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它的关键点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这一点。例如说,现在大家有钱了,往往世间的人,有钱了他会怎么样?世间人有钱,他们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在世间人的心目中,他们赚钱,换而言之,就是尝试努力使他们的欲望变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于有钱,这个是他的果报,他的善果报。如果我们通过如理作意的话,钱并不是坏事。我们(当然是对在家人来说呀),我们可以用钱去做布施,去周济贫困,首先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孝养父母,去扩大自己的产业,这个是佛陀也允许的。但如果我们拥有了钱,去为非作歹、为富不仁、去花天酒地,这个我们是在造不善业,在造恶业。当我们拥有钱,这个是果报,然后我们把这一笔钱拿来怎么用,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决定?
    假如这笔钱是你的话,你可不可以拿来做决定?你可以。对呀!如果是男人的话,他可以晚上去夜总会,去一条龙,从吃个晚餐,然后再去桑拿,然后又去叫小姐,那么这样的话,他的钱变成是什么?是满足他的贪欲,让他造恶的帮凶。如果他又把这些钱拿来孝养父母,抚养妻儿,这是对内的;对外的,他又拿去做社会的福利,做社会的公益事业,修桥梁,帮助贫困,拿来做布施,做善事。这样的话,他用了钱,他是拿来做善事,是不是?即使,你说让我的生活过的闲一点,使我的妻儿能够舒服一点,这个也是好的。佛陀在经典里面教导给孤独长者,也是有讲到如何分配钱的话,也是这样。这样的话,你能不能够自己做主张,可不可以?也可以。所以,当我们拥有了善的果报之后,我们如何去分配,如何去安排这些,我们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我们花天酒地的话,我们只是在消耗钱财。例如:你把钱拿去赌博,这样的话你是在堕落。如果你拿去做善业的话、做善事的话,那么你把这些钱,就是在创造你未来的福乐之因。这样你既承受了自己善的果报,又利用它来造更好的善因。
    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要清醒、要知道,这个是我们善和不善业的成熟,当我们能够这样思维的话,拉向这种思维的本身就是如理作意。一旦这样思维的话,生起的就是业果智。生起业果智也是在造新的善业;纵使我们遇到不好的缘,不喜欢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的生活总不能够一帆风顺的话,我们的人生总是很坎坷,起起伏伏的、浮浮沉沉的话,但是如果我们经常都能够运用如理作意的话,我们将能够跳出这个因果的网,我们能够变得生活得很坦然。而且我们也可以,无论是好的果报、不好的果报都能够造善心,我们都能够为未来造善因,造福乐的因。

1416
#5 11-2-8 16:55
当我们在承受不善的果报,在人生低落的时候,比如说,无论是在公司、在单位、在你的周围,很多人都跟你作对,或者说你做的事情不给人认同,或者很多人都在明里暗里跟你斗,如果你能够这么样在想,你能够这样想:为什么人家会这么跟我斗呢?如果我做的真的是错误的话,那我应该改。但是如果我做的是堂堂正正,我做的并没有错,只是他们用他们的眼光,他们的方式来对待我,那我们没必要内疚,我们就继续做下去。
    同时,我们也要同情那一些经常整我们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样做?因为他们的贪爱、他们的妒忌、他们的傲慢,所以他们才这样做,或者他们的一些邪见、他们的一些成见,他们才这样做。当我们生起一种宽容的心、一种同情的心,这个是悲心。一旦我们生起了悲悯的心,悲悯的心也是一种善心。这样的话,即使我们处于逆境当中,我们仍然可以过的很坦然,甚至我们在逆境当中,仍然可以培育善心,是不是?所以我们可以思维:人不可能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在逆境的时候,就当成是一种考验,当成是对我们人生或我们自己的一种磨练。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的菩萨,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做的?他们是怎么样去对待跟他作对的人、中伤他的人、想要杀害他的人?我们的菩萨都是用一种忍的方式、用一种慈爱的方式去对待跟他作对的人。既然我们要学佛,我们要解脱,要证悟菩提,要证悟正觉,我们就应该向菩萨学习。学习菩萨的忍耐,忍耐毕竟也是一种巴拉密嘛,是不是?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假如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都是一帆风顺的话,他不可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他没办法圆满他的忍,忍耐巴拉密,忍波罗密,是不是?惟有他完全圆满了忍耐的巴拉密,他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菩萨也是在逆境当中圆满他的智慧,圆满他的种种的善行的。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学会了承受。好的不好的我们都能够承受,好的我们不会得意忘形、不会忘乎所以;不好的,我们能够坦然接受。这样的话,人生的起落浮沉,我们都可以很开心、很坦然、很泰然地面对。
    因此我们不应该习惯性的让我们的心追随着自己的烦恼,追随着自己的习气,而应该多点培育善,培育如理作意,善跟不善的关键点在于如理作意。
    就正如说,我们本身走的是一条路,但是一旦遇到了分叉路口,我们自己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好,用什么选择?如理作意来选择。选择不好,用什么来选择?不如理作意来选择。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的就是作意,而作出决定的,你走哪一边,这个作意心所可以做的了主。如果你把它带到好的地方,生起的是善心,你把它带到不好的地方,生起的就是不善心。
    所以我们知道,作意重不重要?重要吗?如理作意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我们看,正是因为如此,佛陀说:“如理作意的比库能够舍断不善,能够培育善。”
    我们学“阿毗达摩”,有一句话叫做:“果报如此,速行可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每天所承受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承受、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在这个世间,我们的境遇就是我们的果报。现在所承受的我们要改变很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改变,改变什么呢?改变我们的未来。
    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就在当下。承受的东西,我们通过正确的思维,然后我们生起的是善心。你生起的善心,就是在改变。面对着不好,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如果是面对的不好,我们也可以很坦然的去处之;面对着好的,我们也能够很泰然的去面对之。这样的话,我们现在可以很开心、很坦然,而未来我们也可以更好。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就在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善法不断在培育,我们靠近解脱、靠近正觉、靠近菩提就越来越近。
    所以我们在学习如理作意这个心所的时候,要认清心的运作,心的运作其实就在作意那一点,就在转向那一点,就是转向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培育善的思维习惯,使它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这样的话,我们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的境遇,我们的生活即使是现在多么的倒霉、多么的不幸、多么的祸不单行,但是,我们始终都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来跳出这个圈圈,而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顺。如果我们始终都是纠缠在烦恼当中、生活在习气当中,就很难有跳出生死的这个时候、这个机会。
    因此我们学了如理作意之后,希望我们每一天都可以积累善业,每天都可以培育善法。我们现在讲到如理作意,对于在家人来说,平时的生活来说,改善自己生活的素质,重不重要?重要吗?重要。对于我们修行人、禅修者来说,如理作意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佛陀经常讲到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如果没有如理作意,你谈到的所谓的正念、正知、修定、修慧,都谈不上。无论是持戒,无论是培育定力,无论是培育智慧,首先必须得有如理作意。惟有如理作意的带领,我们才能够谈到以后的正念、正知,谈到以后的培育定力,培育智慧,是不是?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不能够忽视如理作意。对于在家人来说,也不能够忽视如理作意。只要我们学到作意,能够如理作意,也许你现在听了这个,好好的把它记在心中,你用在生活上,其实就是在改善你的生活品质,同时在提升你的人生品位。如果你的心向着解脱的话,其实每天培育的如理作意,就是在靠近解脱一步,你在靠近正觉一步。
    好,我们今天讲作意这个心所,就讲到这里。现在再总结一下,我们到此为止已经讲了七个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即是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这七个就是在一切的心当中都有的,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讲的作意,因为一切心都有作意。所以,我们是往好的地方想还是往不好的地方想,到底怎么样,我们自己选择。
    好。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晚上我们再一起学习六个杂心所。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m me punnam, asavakkhaya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m 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a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萨度!萨度!
观众反应
:堅持是一種圓滿

1416
#6 11-2-8 20:52
谢谢狗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