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六处门色法及名法与心所
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在昨天晚上,我们已经讨论了色法的四种生起之因,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以及食生色。我们又学习了在各种不同的生命界,在欲界、在色界,众生的四种诞生形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胎、卵、湿、化这四生当中,色法是如何在生命期间转起?又如何延续?
佛陀开示佛法,他是有很明确地目的性的。我们在学习了色法,讲到了很多看上去似乎是理论的东西,但其实佛陀讲的法都是指向禅修的。佛陀教导色法,不是让我们只是知道色法,不是让我们做物理学家、也不是让我们做解剖学家。佛陀教导色法,第一是让我们了解色法,第二要让我们观照色法,从而最终超越对色法的贪求、对色法的束缚。
我们之所以会轮回,是由于有烦恼。烦恼必须得有对象,烦恼生起的对象是什么?不外乎都是世间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在一生当中、在轮回当中,不断地贪求、追求,追求什么?追求钱财、追求名利、追求男女关系等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追求当中,都离不开两样东西:色法和名法,或者说是由色法、名法所组成的概念。其中令我们生起贪染的,色法占了极大部分。我们说到的追求欲乐、欲望,就是欲乐的享受,离不开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色法。如果我们想要断烦恼,先要了解我们的烦恼所贪求、贪著、执著的是什么?这就是佛陀教导为什么要观照色法,要了解色法。
不仅仅要了解外在的东西,同时还要了解我们的自身——这个五蕴、这一堆东西,这一堆经常贪求、导致我们轮回的是什么?导致我们轮回的烦恼是我见(sakkayaditthi,有身见),这是属于邪见。因为有了邪见,我们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当这些恶业成熟了,我们会堕落到恶趣、苦道。所以佛陀为了破除我见,他教导色法。
同时,佛陀也在《中部》的《大牧牛者经》里面说过:“诸比库!具足十一法的比库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长、成长、增广。哪十一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不知色。诸比库,比库如何不知色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对无论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界,以四大界所造不如实知。诸比库,这是比库不知色。”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所培育、有所增长、修有所成,我们必须得要如实地了知色法。如果不明白、不了知、不观照色法,我们在佛陀的教法当中不可能得到利益,不可能得到成长、进步。
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成长很重要的就是观智的培育,定力的培育不一定是佛陀的教法独有的,但是观智才是佛陀教法中独有的、独特的。
如果想要修观,修vipassana培育智慧,这种智慧是能够观照世间真相的智慧。他首先必须第一步要培育的就是名色辨别智,又称为名色差别智。一位成就了名色辨别智的禅修者,就达到了见清净(ditthi-visuddhi)。ditthi-visuddhi(见清净)是七种清净当中的第三种清净。
为什么称为见清净呢?由于我们没有观智,不了解名色法的真相,我们会执着于身体——“这个是我”;执着于五蕴——“这是我”;执着于名色法——“这是我”;执着于我所拥有的——“这个是我的身体”;执着于自己的爱人、儿子、父母、亲属、朋友——“这是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儿女”……。因为不了解名色法的真相,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我们就会生起有我、我所的这些见,这些见称为邪见。
那到底所谓的这些“我”、“我的”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必须先要破除构成这些假象所包含的成份。
一切的世间可以分为五蕴,可以分为十二处,可以分为十八界,也可以分为名色法。用各种不同的分法,都可以这样分。
如果把世间分为两类的话,那么,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或者称为意识现象。物质现象就是色法,精神现象(意识现象)就是名法。在我们修观的时候,首先就要了解到什么是物质现象,什么是精神现象。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质,知道这个物质还不行,我们还必须得要了解,一直到见到究竟法的范围。了解名法,不能够只是知道:“我在想、我现在很高兴、我很忧伤、我很担心。”这些还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
对于色法来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破除三种密集,那他就还是见到的是作为一个概念法的物质、色法。如果要修名法,只要他还没有破除四种密集,那他见到的还是作为概念的名法。
色法的三种密集是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我们在之前已经讲到了。对于名法的三种密集,就是我们说到的心理现象的三种密集,也是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功用密集。还有一个所缘密集,因为我们所谓的“心”,它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能够取所缘。例如说它能够想:我很小的时候怎么样、我昨天做了什么样的事、我那天跟你说的怎么样。因为它能够取所缘,如果你没有破除这种密集的话,你还会认为心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取这样的所缘。所以,在高级的观智阶段,既要观心所观照的对象为无常、苦、无我,也要观照心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所观的无常、苦、无我,能观的也是无常、苦、无我。这是高级观智的阶段,也要破除名法的三种密集。
对于色法的密集,应当如何来破除?破除色法的密集是为了见到究竟色法。在《清净道论》讲到见清净的部分,它解说了名色差别智的修法,可以依名色法、依五蕴法、依十二处、依十八界、依四界这些方法来修行,破除对色法的贪著而见到究竟色法。
如何来见到究竟色法呢?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对于无论是作为十二处里面的眼处,或者十八界里面的眼界,或者二十二根里面的眼根,必须得去观照以眼净色为主的其它的四十四种色法,也就是除了眼净色之外的其它四十四种色法也应该观照。在我们平时所执着的眼睛、所谓的眼睛里面,一共有五十四种究竟色法。对于耳朵、鼻子、舌头等等也是这样。
既然说佛陀的教法是为了实修、为了禅修,那么应当如何来见到究竟色法呢?如何通过实修来破除色法的密集呢?又如何通过修行而证得名色差别智,来达到观智的第一个阶段——见清净呢?我们在这里就举眼处门为例子,讲一讲如何通过修行而辨识在眼处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
一位禅修者,他如果已经拥有了禅那,又想要再继续修观,他必须得先修四界,辨识身体里面的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可以透过简略法,观照身体的十二个特相。等身体已经变得非常明亮、透明之后,再尝试去见到色聚。见到色聚之后,他再尝试去分析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然后他应该逐一地辨识六处门:眼处门、耳处门、鼻处门、舌处门、身处门和心所依处门,这六处门里面的色法。
要如何来辨识眼处门的色法呢?他可以先修四大。为什么必须得要观眼处门的色法呢?因为我们所谓的能见的、能够看见的,他的物质基础是眼处门。平时我们很多的贪爱、执着,都是通过我们眼睛“看”而产生的,是不是?看到漂亮的东西,就产生贪爱;看到喜欢的东西,产生执着;看到丑陋的东西产生嗔、产生厌恶,烦恼就这么样出来了。那么,又如何来观照这些呢?如果在修名法的时候,也是先要找它的依处,辨识依处。依处是色法,所缘(眼睛所看到的)也是色法;在修色业处的时候,必须观照眼处门的色法;在修名业处的时候也要先辨识作为眼识生起的色法;在修vipassana的时候,也要观照眼处门色法的无常、苦、无我。所以,如果想要修观的禅修者,先应当辨识六处门的色法。
对于辨识眼处门的色法,他可以先对眼睛,在眼睛这个地方修四界。一直到他发现到没有所谓的眼睛,而只是见到很透明的,然后他再尝试去见到色聚。在我们的眼睛里面,有两类色聚是透明的,这称为明净色(明净的色聚),之后,他再尝试去取一粒透明的色聚,然后再去看这粒透明的色聚是不是会对旁边一些颜色的撞击有反应。如果有反应的话,它就是属于眼净色。为什么呢?因为眼净色里面的“净”,这里讲到的“净”是透明的,它是一种敏感的物质,对光、对颜色的撞击会产生反应。
当他能够找到这一粒色聚之后,再逐一地辨识,在这一粒色聚里面尝试去辨识。如果这一粒色聚里面,会呈现出硬、粗、重或者软、滑、轻,这是这粒色聚里面的地界;之后,他再尝试去辨识这粒色聚里面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是它的水界;然后再看这粒色聚里面它的温度,是冷还是暖,这是火界;之后再辨识这粒色聚里面它的支持性或者说它的动性,这是这粒色聚的风界;之后他再去辨识这粒色聚的颜色,这粒色聚本身的颜色是颜色;它的气味是香;它的味道是味;它的营养素是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