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ansidaxian8888 于 18-7-30 18:14 编辑
本来早就要发相关的帖子,无奈最近确实很忙
加上之前发帖子基础知识的一些东西,也没几个人交流
所以叫引雷,可能会推翻一些之前大家从网上获得的很多相关认知,希望能引起一些激烈的争论交流,共同学习
先看一个真力的案例,关于后墙反射叠加的原理和案例
这个图应该很容易看懂吧,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低频部分可以沿着音响的边缘直接衍射向后方传播
再经过墙壁反射和直接传播出去的声波叠加,音箱喇叭扣面距离后墙的距离等于1/4波长的频率以及其倍数频率影响最大
一只延伸到200HZ左右才会不明显,因为越高的频率衍射的能量越少,到高频就很具有方向性
,
这是一个真力的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后墙反射叠加引起的频响问题,
后墙反射叠加主要是考虑低频,音响对面墙反射叠加就需要考虑全频段了
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很多资料上都有,不过现在大部分声装公司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关键所在
请只看图一图二,文字并不关键,关键是图一图二的房间结构和反射声音的对比
注意看一下右上角的两个图,可以让声音不会多次反射进入录音师耳朵的房间形状
下面需要有个钝角钝角,音响对着钝角,同时是整个房间比较有纵深的方向。
一般钝角上有合适的扩散体,一些声波能量散发消耗,进一步减少反射
注意这里有很多人很多貌似专业的团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钝角存在的意义,这里直接设计成平面
后果是很严重的,尤其很多团队在这个位置乱用扩散体、乱用反射面,不过是业内没什么标准,
很多人对好坏也没什么判断力,看起来好看就是好了
如果这里没有合适的声学处理,就会造成一个问题,声音传播过来之后反射回来再叠加,
这里如果叠加还要考虑相位、延迟。
借用一个坛友皮皮音乐的图片(未经许可拿来借用,如有不爽,你来打我丫....当然是开玩笑,如果觉得不合适通知我一声,我尽快删掉)
这里先要说明一下,真力的GLM套件真的仅供参考,只是搭配软件用调试很方便。如果换专业的测试麦和粉噪来测试,要比这个惨很多
红色是实测修正前,蓝色是修正值,绿色是最终结果
小范围调节一下还凑合,这么大范围的话,是没法听的,
举个例子说,比如刚好60HZ左右那个点,有个低音,本来应该是是60DB的“嘣”,经过调整变成了20DB的“嘣哄~”变成了小音量加房间共鸣混合声音
这种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很多年以前一些鬼子的组合机和AV级别的产品,很多都有类似的扫频直接调整频响的功能,真的而是越抹越黑
注意一下黑色圈内标注的地方,红色实测,已经是谷,蓝色修正线又降低了一点,造成最终频响的谷更深了
那些迷信SAM的小伙伴该醒醒了吧,真力的修正只是简单测试,把凸起的频率做个减法,并且这里最起码不提升,也不要衰减,减少哪一点为什么?
另外一个问题,这里的这个谷刚好是低频的分频点,本身略有不足,加上糟糕的房间声学,这里问题严重突出了而已
其实真力的测试很粗略,如果换好的测试麦加SMAART看的会更惨
监听这里尽量准确,录音棚允许有一些特色来适应不同的风格。所以个人认为控制室或者混音室的实测频响曲线必须尽量平一些。
不过有时候实测频响平并不一定就是好,
看看这个是朋友的棚改造以前的频响曲线
这个看起来貌似很不错了已经,听起来有点混,棚主的耳朵还是很灵敏很挑剔,对比了我的实验室,更觉得有问题
于是做了改造,加了一些强吸收,还有音响对面墙增加仿尖劈的强吸收结构
然后测试的出来的结果是让人很意外的
接近1K的位置出现一个谷,低频也不那么平了,
但是听起来很干净,换了一套音响的测试结果
这里我就不说两套音响的型号了,之前的监听品质一般,虽然也很大牌也不便宜
下图的棚还没有完全完工,因为一些外观设计还没有完全做好,
这个棚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按照标准的有纵深方向来摆放桌椅和音箱,还好面积够大
从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后墙叠加问题可以不考虑了,但是音箱对面墙的反射叠加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没有完工的关键一部分就是后墙的强吸收部分造型。棚主对这些细节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稍等一阵完全做好了,放一些图片
下图是我之前拆了装装了拆的实验室,后来小伙伴加了声卡做了棚
在这里开始试验一些完全有区别于从前的施工方式
我不能拿小伙伴的棚来做试验不是........
还好材料大部分都是工程剩余,也没花几个钱
就是颜色有点.......不过怎么也比鸡蛋蕃茄棚好点.........
第一个背后做强吸收的试验,两侧是吸收能力很强的低音陷阱,藏在聚酯纤维板后面
之前某音箱在传统声装时候的出来的实测频响
FUCCCCCCK,换手机换的丢失太多照片,很多都找不到了
背后做好强吸收以后,频响曲线就平整很多了,没图说个JJJJJJ.........
不过因为吸收的很干净,大部分音箱都会很明显的暴露出单元的分频点,从图上能直接看出来
并且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很难测出来残响。比你们一般测试出来或者传统装修出来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于是就需要了一些反射面扩散体来营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空间感,
因为平常在房间里说话唱歌,声音有室内混响,一旦吸到很干净,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说话或者唱歌声音很小,
会不自主的增加音量,会很累。图片上可以看出来有很多木材反射面和各种扩散体
调整到很舒服以后,再测残响......结果一样的......
所以,个人认为很多棚测试混响时间,只是一种折中的、没办法做好吸音的方式,
更有人说所谓吸的过了太干,混响时间必须要有多少如何如何,都是很不合理的
人声范围的中高频方向性很强,大多说人测试的混响时间都是测的低频范围,
不在一个频道上.......
说的有点多有点乱,不过还要回到之前的问题
现在的声装公司很多设计简直就是天马行空,完全违背一些基本的理论
比如业内某大咖棚子的设计图,我截取了控制室的一部分
对比一下上面那张图,合理结构音箱对面墙应该有个钝角减少反射
这个设计师直接给做成了平的扩散体,另外请看下面我加的几条线
最后的表面是要形成一个凹面镜吗?录音师那里刚好是焦点!?!?!?!?!?!?
前面没画,前面其实也是一样的,焦点刚好是录音师位置
这真的是怎么样可怕怎么样设计,稍微看懂一点任何专业点的声装资料都不会有这样的设计
暂时先发到这里,有点累,去嗨皮了
顺便贴一张图片,春节前做的鸡蛋蕃茄棚的实测频响,装修过程论坛里有帖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