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工匠 于 17-11-22 00:46 编辑 日常听到别人抱怨,说: “最近很少能听到耳目一新的音乐了“,,,
这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会员作品板块里也一直都不间断地有出现闪着光的创新哦。
当你拿着放大镜,去发现和沉醉于别人作品当中的闪光点,就总能发现一些作品或多或少带着开创性。
但,如果你戴着“又是俗套”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它们,那自然举目所及就全都是俗套了。
音乐的欣赏需要一些包容,
好听不好听是一种视角,是否有趣是一种视角,有没有值得学习之处也是一种视角,诸如此类,
不能强求有趣的音乐也一定要达到你心中“好听”的标准,也有可能它们并不是不好听,而是你没能理解而已。
不好听,也许有着有趣之处呢?无趣也罢,试试找找看值得学习的小细节如何?
每个人都有方便理解和容易欣赏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一耳朵不喜欢,的就被自动屏蔽了,
这其实是件非常糟糕的,可能因此错过很多学习技会。
不过,这不是重点,
身边经常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对待不习惯的乐风过于刻薄,仿若全是垃圾,不该存在于这世上;
他们对待不熟悉的专业知识过于抵触,自己没概念的理论就当是民科,连验证的念头都没动一下就习惯性地先踩上几脚。
慢慢地,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地抱怨着,说是值得看或听的东西几乎没了,新的一切都是垃圾。
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 还是有挺多极为有趣的作品不断发出来的,就看你能不能将他们挖掘出来了。
譬如啊,有些创新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在某方面的技法还比较稚嫩,未被各种套子框住,如果你只盯着稚嫩的部分,那么对闪光点必然视若无睹。
再譬如啊,有些创新是基于实验,但如果你对任何稍不适应的音响效果都会严重抵触,只顾着厌恶其实验性,哪里还能发现闪光点呢?
有很多人,连前面楼层选出的100张唱片,都会觉得大半难听,听不下去,
那就更不能指望他们能在会员作品栏目里发现多少闪光点了。
这也不是重点,
人们发现创新的闪光点是有局限性的,通常仅限于自己最习惯的一个维度:
编曲师更容易发现编曲的闪光点,
混音师更容易发现混音的闪光点,
甚至细化到某种乐器的演奏者更容易发现音乐中该乐器的闪光点,
诸如此类,,,,
这些都没错,但是这种视角习惯的限制,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极端,,,,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体验带来不同的灵感。
当你不再能从其它的视角审视音乐之时,碰撞出自己灵感火花的概率会直线下降,
那时,岂止是更难发现别人音乐的妙处,,,,难道没发现,你自己的音乐不也就此止步了么?!
当你觉得:
“最近很少能听到耳目一新的音乐了“,,,,,这是个很坏的苗头,
你会有这样的想法,通常是因为你已经用苛刻的栅栏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而决非世界比以前减少了创新。
当你能够从“不习惯不喜欢的音乐”当中发现闪光点,你就不会感叹世界上没了新东西。
当你能够从“不习惯不喜欢的音乐”当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闪光点,你会发现更大的世界,它一直就存在于那里。
这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你能够打破自己预设的栅栏,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有趣的值得学习的音乐,多不胜数。
这很重要,但仍不是重点,
很多人,对音乐的态度是这样的:
自己出生以前的音乐作品叫做 “历史古迹”
自己1~10岁的音乐作品叫做 “传统民俗”
自己10~20岁的音乐作品叫做 “怀旧时光”
自己20~30岁的音乐叫做 “经典神作”
自己30~40的音乐叫做 “什么玩意儿”
自己40岁以后的音乐叫做 “开什么玩笑!”
.........
这是自我封闭的一种最常见的体现形式,
几乎能够体现在每个人身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彰显,所以这也是年龄代沟的来源之一。
你可以无视这个规律,但特定年龄段的受众群基数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不同,
当市场变了,而你没变,你会发现自己的音乐生涯过得越来越艰难。
那么,重点来了:
如果说,绝大多数音乐人,在漫长的一生当中,最终都会陷入到 “发现与审美的自我封闭” 当中去,
因此被时代甩在后边,被市场所抛弃,并最后因此清贫后半辈子。
那么,均匀地聆听这100张唱片,尝试发现这么多不同乐种不同作曲家的美好之处,
使自己在尚能够接受它们的时候趁早接受它们,
如果效果理想,它也许能使你进入到听什么都能发现美的状态当中,从而避免进入那个恶性循环,
就算效果不够理想,只要你能够多因此接纳几种乐风,那它至少能使自己的后半段音乐生涯不至于显得太食古不化。
毕竟,那些能捯饬好几种曲风的作曲者,并且能去各种曲风当中汲取养料的作曲者,
显然比那些只能接受和习惯一种曲风的作曲者更开心,也更游刃有余。
如果不趁现在多接纳些乐种,开阔下思路和眼界,,,
那么再过些年,当你上了年纪,品味和理解力被锁死,就化为了旧时代的活化石。
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听众一员,没问题。
但你如果是音乐人,时间会证明这绝不是个小问题。
两年前,
有许多人问,这100张唱片的帖子,有什么意义?
一直憋着没有回答。
两年后,想说一下初衷:
这篇帖子,以及这100张唱片,
既是一个测试,也是一剂预防针。
如果你愿意接纳它的话,这就是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