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阁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未来,使那些高超的评论家或激进学者们没有染污清净佛法的余地。
卷佚浩繁的《三藏》经典包涵了佛教精髓,它大概是圣经的11倍。
《三藏》(4),巴利语Tikitaka,即《经藏》(Sutta--pitaka),《律藏》(Vinaya--pitaka),《阿毗达磨藏》,即最高对法藏(Abidhamma--pitaka)。
《律藏》
《律藏》被认为是僧伽的最终依怙,主要讲述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的清规戒律。几乎在佛陀成道后的最初20年内,没有制约和整肃僧团的明确戒规。后来,因缘成熟,佛陀颁布了未来僧团的戒条。《律藏》中全面讲述了制定戒律的原因、意义,以及僧团内部的特别戒律仪规。记载了从佛教(5)创建之初逐渐发展的历史,佛陀的一生及简单的教化情况,以及三次结集的详情细节,这些成为《律藏》中后续补充的一些内容。它间接地提供了古代历史、印度风俗习惯、古老艺术和科学等有用资料。
僧伽的Min主体Zhi,大众议事程序,比丘们崇高的道德标准,以及佛陀无与伦比的领导才能,不可能不给每一个阅读过《律藏》的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佛陀甚至预计到当今的议会制度。查特伦德伯爵写道:“许多人也许会惊讶地获悉,2500年前的印度佛教僧团中,发现了我们当今议会制度的雏型。”(6)
《律藏》包含以下五部经典。
1、《波国夷》-Parajika pali
2、《波逸提》-Pacittiya pali
3、《大品》-Mahavagga pali
4、《小品》-Cullavagga pali
5、《附篇》-Parivara Pali
《经藏》
《经藏》主要囊括了佛陀在各种场合下对憎众或居士所说的指导性经典。有几部是由舍利弗、目键莲、阿难陀尊者等所讲,也被收列为经典,因为他们的言说得到佛陀的印证,所以也被恭敬为佛陀所说。绝大多数经典是佛陀为了众比丘的利益而说,主要涉及到圣洁的梵行和对佛法真卓的阐述。另外有好几部经典讲解了在家居士如何提高物质和道德生活,如《善生童子经》(7),着重讲了居士的责职和义务,也有一些针对儿童所说,有趣味的谈话。
《经藏》可以被比作是一部药典,因为这些经典是佛陀在各种场合下,为了契合各类众生的根机而阐说。表面看来,它们也许有相互矛盾之处,但是这些不应产生误解。因为佛陀所说是为了适合特殊的需要。例如,对于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当提问者只不过是由于愚昧的好奇,他就保持沉默,但当他知道询问者是一诚实的追求真理之人,他就给予详尽的解答。
《经藏》包括以下五部:
1.《长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 Nikaya.
3.《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4.《增支部》--Angutta Nikaya
5.《小部》--Khuddaka Nikaya,
《小部》又有十五部书组成:
1.《小诵》--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mapada,
3.《自说》--Udana.
4.《如是语》--Itlvuttaka.
5.《经集》--Sutta Nipata.
6.《天宫事》--Vimana Vatthu.
7.《饿鬼事》--Peta Vatthu.
8.《长老偈》--Theragatha.
9.《长老尼偈》--Therigatha. ’
10.《本生》--Jataka,
11.《义释》--Niddesa.
12.《无碍解道》--Patisambhida.
13.《譬喻》--Apadana.
14.《佛种姓》--Buddhavamsa.
15.《行藏》--Cariya Pitaka.
《阿毗达磨藏》
与简单明了的《经藏》相比,《阿毗达磨藏》在《三藏》中最为重要,最有意义,包含了深奥的佛法哲理。《阿毗达磨藏》是佛陀的最高教法,阐述了奥妙无穷的佛法精华。(8)
有些学者认为《阿毗达磨藏》不是佛陀的言教,而是后来僧侣学者的详细展开和阐述。但就传统而言,《阿毗达磨藏》的核心部分可追溯到佛陀自己。《阿毗达磨藏》中一些措词的模型(9),如六部书(10)(除Kathavatthu一界论)里解说的善法(Kusaladhamma),不善法(akusaladhamma),不定法(abyakatadhamma)都是佛陀讲说,舍利弗尊者有幸详尽地阐发了这些论题。
无论此伟大的作家或作家们是谁,我们必须承认,《阿毗达磨藏》是一部智慧天才的著作,这些智者能与佛陀媲美。这一点可以从描写各种因果关系繁琐而奥妙的真话(Patthana)和俗话(Pakarana)中一目了然。
对于一个探求真理的智者,《阿毗达磨藏》是一必不可少的指南和理性方法。对于启蒙思想家和希望开发智慧,以佛教理想为生的诚实学者来说,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食粮。《阿毗达磨藏》不是肤浅的读者走马看花式的有趣读物。
就意识、思惟相思惟程序以及精神财富而苫。当代的心理学,一如自身有限的空间,都被包容在《阿毗达磨藏》的范畴之内。但是,《阿毗达磨藏》不承认灵性实体或灵魂的存在。它讲的是没有灵魂的心理学。
如果一个人把《阿毗达磨藏》当成一本现代心理学丛书来读,他可能会大失所望。它没有试图解决当代心理学家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阿毗达磨藏》给意识(citta)作了诠释,以道德为标准,分析和分类了思想,列举了所有心智方面(cetas5ka一心所)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每一意识的构成,精确池描绘了思想的生起。思维瞬间只有在《阿毗达磨藏》中得到解说,在当今心理学中没有与之相匹者。这对学习心理学的人来说深具特别的诱力。与个人解脱无关,但能引起学生们或学者们兴趣等旁枝末节的问题,都被有意识的搁置在一边。
《阿毗达磨藏》概括地讨论了物质存在,但不是针对物理学家而言。它解释了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属性、起源,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它又没有力图讲授物质与精神的系统性知识,对所谓有情的这两个相待的因素作了一番剖析,帮助人们认识物质的本来面目。因此哲学性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以此哲学为基础,演发了一种道德体系,以期实现最终的目标--涅梁。正如罗斯戴维斯女士所说:“《阿毗达磨藏》论述了,一.我们所发现的,i.内在的,ii.外在的;二.我们希望发现的。”
《经藏》包含了一般性的佛法,而《阿毗达磨藏》包括了最高佛法。
绝大多数佛法的弘扬者一般都承认,若要全面的弄懂弄通佛法,《阿毗达磨藏》的知识至为重要,它是打开实话大门的钥匙。
《阿毗达磨藏》由如下七本书组成
1.《法聚论》--Dhammasangani
2.《分别论》--Vibhanga.
3.《论事》--Dhatukatha.
4.《人施论》--Puggala Pannatti.
5.《界论》--Kathavatthu.
6.《双论》--Yamaka.
7.《发趣论》--Patthana.
[
本帖最后由 声无哀乐 于 08-7-7 10:1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