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会给人类音乐艺术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AI将会给人类音乐艺术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文:刘陆伟(唱作人、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录音混音师、释魂乐队主创)
其实AI绘画和chatgpt初现的时候,我就知道音乐被AI攻克只是早晚的事了,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跨越了那个临界点,剩下的就是模型、算法的进一步优化,还有喂养它的数据量之类问题了,所以音乐也很快会被AI攻陷,甚至我都有点奇怪为什么最近才有这些AI音乐平台出现。因为音乐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如果单说音高、和弦、节奏的话,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它们的排列组合其实也没多少,尤其是在人类听来会认为是“好听”的那些排列组合那就更有限了,对于AI来说,琢磨透这个东西,相对于比如说视频领域来讲,真的是小菜一碟。
但是我并不对AI音乐持什么拥抱的态度,我觉得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至少在我们这代人目前所处的这个社会现状下,它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
如果只是单纯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例行公事地说,任何科技进步本身都是无所谓好坏对错的,“它只是个工具,关键是看使用工具的人”,没错,但我认为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你必须把这种技术放在一个当下的现实环境里,来衡量它将造成的后果。而目前而言,我几乎看不到一条正面的后果,从几乎任何一个方面追问下去,它造成的结果都是负面的:它会让大众更喜欢音乐、更有兴趣和时间精力去学习音乐吗?它会促使大众提高音乐素养吗?它能让大众更深层次体会到音乐的美吗?它会让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从生存压力中更多解放出来去专心做出更好的创作吗?能让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得到更多的回报吗?等等,所有的方面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说后面这个问题。
现阶段AI生成的音乐,是那种我们称之为“行活儿”级别的东西。这种东西的主要应用场景有,比如广告配乐、游戏配乐、以及相当比例的影视剧配乐等,还有一些比如什么企业歌曲、晚会歌曲之类的,总之就是特别商业的或者功效性的需求场景。这些应用场景下,音乐只是个陪衬或者工具手段之一,它们对于音乐在艺术性、音乐性、独创性、“灵魂性”上面的要求都不高,但不得不说,很多音乐人平时就是得靠接这类活来谋生。
有人又会说了,接这种活儿的音乐人都是烂音乐人,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根本用不着接这样的活儿,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放到音乐产业更成熟的某些发达国家,或许上面这种说法还相对来讲更成立一点,那是因为,那些国家的音乐产业相对成熟,听众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消费能力更高,各个分类小众音乐类型的市场也都比较成熟,每种风格都有专门的公司来发掘、扶植、培养、包装、宣传、运作新人,无论多小众的风格,只要怀才,大多数还会遇到伯乐的,还是能被包装、运作出一定的商业价值,然后就会有足够多的听众来为他们的音乐买单,那就可以靠着做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风格来生存。而咱们这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稍微小众一点的风格,是几乎没什么公司来投资运作的,如果你做的不是最大众最商业的风格,这个行业也几乎也不会给你提供什么上升渠道,你只能自生自灭。
干行活儿的音乐人里很多他就安心于只干行活儿,但是也有一些是比如像我这样的音乐人,我当然是希望能靠做我想做的摇滚乐来生存,这样我就可以专心去做出更有艺术价值、音乐价值、更纯粹、更有灵魂的原创音乐,来满足我对于音乐深度和高度的追求,但是,因为在国内一没有这个土壤,二没有这个产业,所以我无法完全靠原创摇滚乐来生存,那么就不得不用我的音乐创作制作上面的能力,去接一些行活来谋生,来补贴我在原创摇滚乐队上面的投入。事实上这么多年我也是这样坚持下来的。
在国内的独立原创音乐人,相当一部分是类似的情况,需要接行活来补贴原创。而AI影响到的就是我们这群人在这一块的收入。
不光是音乐行业这样,比如说那些学漫画的学动画的,其中有一些人或许本来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鸟山明、富坚义博、庵野秀明那样的是吧,但是呢,就算他们真的有这个才华跟潜力,在中国他们也是不可能有条件去成长为那样的人,靠着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真正能发挥出自己才华的作品来谋生赚钱的。他们也不得不去做一些比如说做商业插画啊、游戏设定啊、广告动画呀、ZF项目啊之类的行活来维持生计,然后来补贴自己能在“业余时间”创作一些更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假如他们还没有被做这些行活给占据所有时间精力,还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消磨殆尽对于这门艺术的追求的话。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来讲,AI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这些人假如说不能够靠接商业活来生存的话,很可能就被迫只能完全转行了。
目前AI音乐技术的主要受益者,就是需要“行活儿音乐”的那些甲方,和向他们提供AI生成音乐服务的平台。
很多人说AI可以辅助音乐人进行创作,在音乐人没有灵感的时候提供灵感。这个我也不以为然。真正有才华的音乐人,并不缺所谓的灵感,反正至少我的情况呢,是只要我能够暂时不用去操心那么多生计上的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事,能让我静下心拿着吉他在电脑前几个小时,我总能编出一些很棒的原创音乐片段来。
其次,如果说我需要寻找创作灵感的话,那我去听那些人类最顶尖的音乐天才所创造的那些最优秀的音乐作品,去向他们取经,不就好了吗?我为什么要听AI生成的这些行活儿水准的东西来寻找灵感呢?因为众所周知,AI生成的东西,至少目前阶段的AI的能力,它并不能创造什么有突破性的、创新性的内容,它只是基于喂养给它的数据,生成一些中等水平可能再偏上一点儿的东西,那么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学习人类最顶尖的头脑做出的最富创新性的那些作品呢?
当然,对于那些干行活儿的,拿到一个活儿,懒得动脑子了,让AI生成一个东西,然后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改一改,来交活就可以了。但既然已经有了AI,甲方他直接用AI生成就行了啊,为啥非得用你啊?对于绝大多数的甲方来讲,人家只是想要个大概有那么个意思的东西而已,你改不改那一点的,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直接用AI还省去了在你身上多花的钱和跟你沟通的成本。
对于像我这样的原创音乐人,AI生成的音乐真的给我提供不了什么帮助,且不要说那些生成一个整体、没法单独修改某个声部的情况,就算能单独修改某个声部又能怎么样呢?我这样的音乐人,对于自己作品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偏执狂一般的完美主义:每一个声部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弦,每一个节奏型,每一种演奏技法,甚至每一个力度,每一个音色,每一个delay的feedback是得多少,mix是得多少,每一个声部的频段是要在比如500Hz多一些,还是2kHz少一些,等等等等,全部都得是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思考对比,这样做出来的。
作为一个听众的身份来说也是一样,我所仰望并喜欢的,我愿意去追随、去沉醉于其中的,我愿意去花时间投入感情去聆听、花钱去购买支持的那些音乐,也都是经过了像上面这样的历练,才做出来的。你现在告诉我,通过输入几个“关键词”由机器生成的这么一个笼统的东西,要让我为这样的东西投入我的感情和金钱,这真的太搞笑了,这对于我的灵魂是一种侮辱。
这绝不是我所想象的未来。
现在网上流传个段子:“曾经我以为AI是代替我们扫地刷盘子,好让我们有时间去写歌画画,结果现在是AI代替我们写歌画画了,我们沦为扫地刷盘子的”。虽然这是个梗,但我想借此引出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认为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且欣赏越是高品质的音乐,就是越复杂的脑力劳动,也需要听众具备更多的音乐感知力和相关的音乐知识。这个能力虽然说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需要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否则它就像是一块未经开垦的荒地。大部分人的音乐感知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被荒废在那里。这也造成了大众对于好音乐的无动于衷,也怪不得他们,因为这个音乐进入到他耳朵里之后,对他来讲就像一团浆糊,他并不具备把这一堆声音信息“解码”、充分理解、处理消化的这种能力,所以欣赏不来。
在过去,你要么碰巧天生就是个音乐神童,你的音乐感知力天生就高于常人,要么,你就得出生在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你才能在这方面得到很好地提高。然后你才能成为那少数的音乐欣赏方面的幸运儿——同样的音乐,进到你的耳朵里,你能感知到更多的内容和细节,你能得到更深的精神享受——这是一种幸福,拥有它的人就会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些年我曾和很多人聊起过这个话题,其实爱好音乐的普通人,大多也都很向往这种状态,也都想有这样的学习技会,但是最终都受限于现实因素:要学“文化”课,要赚钱,要上班,没时间,没精力,没钱……所以曾经的我认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能让更多的人能从低端的重复劳动和某些无意义的“学习”和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学习音乐(当然还有其他艺术,这里不展开聊了),提升自己的音乐听力,能够更好地欣赏到人类那些最好的音乐瑰宝,而不只是在繁忙的枯燥的工作之余,随便刷点低劣的口水歌就完事——这对于人类的听觉系统而言,简直是一种浪费,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大一点就在于人类能够欣赏并且创造像音乐这样的艺术。每个人的音乐听力都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开发过它,太可惜了。
我曾经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物质的进步,这方面会越来越好,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首先是P2P免费下载技术,让音乐变得廉价,变得唾手可得,以前人们需要花钱去买一张唱片才能听到里面的音乐,所以会特别用心去听,哪怕一开始这个音乐可能太高深了,我听不懂,但是我花钱了啊,舍不得扔掉,我就反复听反复听,慢慢地,我的音乐听力可能就会被磨练出一些来了,我逐渐就能更听懂这个音乐了,我的欣赏水平也就逐渐提高了,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有过类似的成长经历。但是当所有人都可以很轻易下载无数的音乐到硬盘里,听都听不过来之后,还有多少人会去那样做呢?
音乐这个东西它不像视觉上的东西,比如一幅画,除了专业学美术的需要临摹它、需要研究它的画法之外,作为欣赏者的话谁会反复盯着一幅画一直看,很多年反复看呢?它能带给你的刺激很直接,但也很快会消退;一部影视剧,除了专业学影视制作的会反复拉片学习的之外,作为观众的你再爱一部片子,刷几遍也就得了,那个剧情你已经知道了之后,它对于你的精神享受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而音乐不一样,它的反复“利用”价值要高得多,而且一首好的作品,就算你已经听到熟到每一句旋律你会哼,每一句歌词你都会背,甚至像我这种人,它的吉他声部每一个音我都练过,我都会弹,我再听起这首歌时,我还是会有很大的精神享受。
音乐这东西,你只是“听过它”,是没啥用的,只有当你把它听到熟到一定程度了,你才能比较充分体验到它的美,而且越好的音乐,你听得越熟,它带你的享受反而越多。
所以听音乐这件事,单纯追求数量是没有意义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你下载了10个T的音乐,很多你都只听一遍就扔那儿了,然后你社交的时候跟人说你这个也听过,那个也听过,这有什么意义吗?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真正得到了多少享受。
曾经我以为人们不重视音乐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理由:“不是不想爱好音乐,还是因为穷啊,饭都吃不起呢,还追求啥音乐”,结果呢,经济越来越好了,物质条件越来越发达了,都要赶超发达国家了,但是人们对于音乐这块的重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坡路上加速下滑。
早在17、18年那会儿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出现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音乐终将消亡。算法短视频这种东西一出现,我就知道更加要完蛋,大众的注意力被算法短视频给驯化的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难以长时间的专注,而欣赏音乐恰恰需要的是专注,音乐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听音乐的时候你稍微一走神,几小节就过去了,那一段音乐就被抠掉了,它的体验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而现在的人被算法短视频、三俗直播、游戏等给“宠溺”得越来越浮躁,一个音乐只要稍微不能让他们保持住兴趣几秒钟,他们就烦躁不安了,就要注意力转向其他更直接快捷的刺激了。
那这种土壤之上,能火起来的,能让大众自发喜欢、口口相传的音乐,自然也就是越来越简陋、浅薄、快餐的音乐。算法短视频导致很多所谓的音乐人就只写副歌了,还搞什么前奏啊主歌啊变奏啊,直接上副歌,四句完事,赶紧换下一首,下一批!
而且欣赏好的音乐需要好的听音设备和听音环境。以前家家户户但凡有点条件的还买套音响,有钱人更是喜欢玩发烧音响,虽然这里面有好多智商税的东西,但是大家好歹初衷还是为了追求音质的。后来呢,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而手机喇叭是地球上音质最差的听音设备,大家都拿着手机喇叭来听音乐了。你说你的作品再去讲究多么好的编曲配器、录音混音质量啥的,也都没什么人在乎了。整整一代人听着手机喇叭长大了,对于录音混音质量也没什么概念,更没什么要求了。
做音乐的门槛也已经低到以前无法想象的程度。每年产生海量新作品,现在光国内一年据说就有几千万首新歌,但是呢,大部分都是垃圾。以前生产音乐的门槛比较高,出品质量大部分相对来讲还是比较高,而现在你就得在一大堆的垃圾中间挑选出好的东西,这个时间成本其实对于普通人就已经很高了。但是呢,AI的出现又将极大加剧这个成本。用AI生成音乐如此快捷,垃圾音乐的泡沫将会膨胀成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当市面上再以指数裂变的速率进一步充斥着AI行活儿音乐的话,大家还听得过来吗?
音乐还不像影视剧可以快进,我是说,音乐当然可以快进,但是你要好好欣赏一首歌,哪怕只是一个副歌,这个副歌本来有多少秒,你也得至少听完这多少秒,而不像影视剧,你可以剪辑压缩,当然,现在的大众已经在算法短视频的驯化下,习惯于刷“剪辑解说”来速通打怪,熬几晚上刷完几百集“剪辑”,那叫一个酸爽,但当你回头跟他聊起这剧的细节和感想时,啊?脑子空空,跟没看过一样。但没关系,咱不聊什么细节什么感想的不就行了吗,继续刷啊,迫不及待开始刷接下来的几百集。
其实早在10多年前,p2p免费下载、电驴出现,音乐突然变的唾手可得的时候,我就想,之前人类最有才华的这些大脑已经创作出了这么多音乐,就是挑其中最优秀的音乐来听,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根本听不完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新作品吗?但我还是会关注国外最前沿的音乐新动态,新人,新作品,也时常能听到确实有创新的好作品,让我觉得“哇,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做,还有人能琢磨出这样的玩法”,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的创新,都会打消我那种念头,让我觉得还是人类的音乐创作还是可以往前走的。
包括我自己为什么做释魂乐队这种风格,虽然这不是多有创新的风格,但也是因为我想做的这种风格国内没人做啊。类似的风格在国外可能还有一些,但是在整个华语乐坛里边,就没有我最想听到的这种风格。那既然没人来做,那就我自己来做吧。假如说我想做的这种风格在国内有很多人已经在做,而且都做得很好的话,那我早就换行业了。
我不认为AI能促进人类的音乐发展,它充其量就是一个偷懒的工具。当然很多人会利用这个来投机取巧。比如国内就有很多其实不懂AI的人,通过忽悠大众“如何用AI来赚钱”来赚到了很多钱,这个就不展开聊了。
目前AI的另一大应用场景,就是恶搞类音频视频。这种东西刚出来我也会感觉有点意思,有点逗,点开娱乐一下,但很快就厌倦了,现在看到甚至觉得厌恶。但是恶搞是符合国情的,你去B站看看,恶搞类的播放量永远是比原曲要高的,复读网梗段子永远是要比正经分析评论多得多的,谁愿意正儿八经去欣赏经典啊,谁愿意严肃啊,创造音乐经典那是老外的事,我们的任务是恶搞经典,解构经典,消解意义,拒绝严肃思考。当然,国外也有恶搞,但是人家先创造了大量的经典,人家是建立在充分欣赏了消费了这些经典的基础之上再去恶搞的,在外面的音视频平台,经典的播放量是远远高于恶搞的,而咱们这边是恰恰相反。
AI不但不可能助力我们创造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反而助力于我们在把经典变成小丑的同时自己也变成小丑。
目前这种AI音乐技术的受益者还有一类,就是各个网络音乐、视频平台。
以前呢,老的唱片公司手里积累了很多音乐的版权,它们可以躺在过去的老本上吃饭,也不去发掘和运作新人了,因为音乐、视频平台要花大量的钱从它们手里买这些版权的使用权。所以你会发现,国内的某些音乐平台,是最积极主动开发AI作曲的,它们想方设法鼓励独立音乐人去用它们的AI工具,实际上就是帮它们训练AI模型嘛,它们这个AI模型足够成熟之后就要端掉音乐人的饭碗了,因为平台自己就可以批量快速生成音乐,这些音乐都不涉及到版权问题,它们就可以要么自己用,自己生成未来的“热门单曲”,要么再卖给其他比如商场、广告、游戏、影视这些需要配乐的地方,就可以跳过音乐人和传统的版权方了。
所以我从来不用那些音乐平台提供的AI作曲工具,你给再多“奖励”诱惑我也不用,当然我知道这根本阻挡不了大势,我这就是螳臂挡车,但这就是我的一个态度吧。
AI会让没有音乐创作能力的人更方便地靠音乐来装逼。当然普通人装一装也没什么,拿个AI生成的东西说是自己的原创作品,满足一下虚荣,也形成不了多大的后果,但是呢,比如某些小鲜肉练习生偶像,他们自己本来可能没有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和能力,但是现在他们就可以用AI生成一堆“原创”了,这样他们的粉丝就能更加理直气壮地说,哎呀我家哥哥真有才了。前段时间我在一个音乐节上看到一个鲜肉,每说一句话下面的小女生都要疯狂尖叫,一个45分钟的演出他光是为脱不脱外套就能跟台下甜蜜互动了恨不得10分钟。对于这种人的粉丝,只要他这个人站在那里就够了,外表就是一切,颜值即是正义嘛。至于他唱的那几首歌,真的,我觉得现在AI生成的歌就已经比他那个的水准高了啊,挺好,以后不用找人做了也,给真爱粉们一键批量生成哦,量大管够的那种哦。
所谓音乐圈里,没多少音乐才华,其实也不怎么热爱音乐,没花多少时间精力在提高创作制作水平上的那些poser们,还少吗?而接下来,可就是他们为王的时代了。以前他们的作品不行,或者数量不够,或者吃老本混日子,还会多多少少是一个“把柄”,而现在有了AI,分分钟生成一堆及格线以上的作品,怎么着?看谁还说我没才华?谁还说我吃老本?
所以说AI时代最受益的还有这帮poser,本来他就是有一个空壳子没有内容,但是现在AI呢能够极其低成本的、快捷的帮他生成内容,而且这个内容又是最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的。
因为,音乐欣赏这件事,不是说作品分数越高,欣赏它认可它的人就越多,而恰恰相反,分数越高的作品,能欣赏得来的人反而越少。也就是说,人只能欣赏得来在他的欣赏能力范围之内的音乐。比如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是三十分,那能让他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也就是三四十分的音乐,或者媒体推给他一个五六十分的音乐,告诉他这个音乐多牛逼,得过多少奖,有多少大咖给站台,有了这些的加持,他可能也会去欣赏欣赏。但是如果你给他一个八九十分的作品,他就真的欣赏不来了,如果这个作品并没有进入“名人堂”,没有在历史上成佛作祖,不能用来装逼的话,那他不但不会觉得好在哪,反而会贬损一番。
到了后来,我越来越意识到,真正有音乐判断力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拿我自己来举例的话,现在回头去看,在我听音乐、做音乐的前十年,都不能说已经锻炼出了多强的多稳定的音乐判断力。而我是那种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攒钱买唱片,宁可放弃编制铁饭碗,也要坚持做原创摇滚乐,宁可放弃很多吃喝玩乐享的时间,都要投入在做音乐上面的人。然后我又是从演奏、演唱、作词、作曲,再到编曲配器,再到录音混音,都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钻研去提升的。像我这样的人,放在总人口里边,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AI生成的音乐,可能也就是我们这极少数人来听啊,会觉得它哪块不自然,或者音乐性不够好,或者混音哪块不好的,但是对于大众来讲,已经够好了,听不出啥问题来。他们本来听音乐就听个氛围,听个大概意思。如果是听一个抒情的歌,只要够舒缓就行,如果是听一个金属,只要够燥就行——至于说这个riff到底编的够不够精妙,它的音乐语汇使用够不够独具匠心等等,对于哪怕是所谓金属迷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其实都无所谓的,只要你咣咣燥起来就完事了。
绝大部分人都是最近什么火听什么,什么能够让他跟周围的朋友有社交话题他们就听什么。音乐在这个时代其实早已经沦为社交话题的一个附属品了,至于它本身的品质都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毕竟讨论音乐的高下之分已经是ZZ不正确了,现在是个人都会复读一句“听个音乐,还把你听出优越感了?”,“你作品好有啥用?不还是没我家偶像红?”来抬杠了。
但有了AI之后呢,这个趋势将会更明显啊,未来呢就是谁更能制造出噱头,更能成为大众的社交话题,谁就是下一个音乐巨星。作品不够,AI来凑。
未来,占音乐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值和活跃度的主体,就是那些利用AI来给自己生成五六十分作品的“音乐人”,和占人数最大比例的、欣赏能力就到五六十分的听众。
而那些依然还会在乎音乐品质,具备音乐审美和判断力的人,他们将会越来越小众,处在红火热闹的、资金洪流滚动的那个主体之外。如果不愿意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就只能忍受孤独。
其实真正欣赏音乐的过程本来就是孤独的,就是要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和那些音符对话,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些少数人将会成为最后的精神贵族,但照这趋势发展下去,很可能不是我们这一代就是下一代,就会彻底消亡。
假如像某些人预测的,以后的大众都是只听按照自己喜好输入关键词由AI生成的音乐了,那现有的音乐产业以及相关的一切行业都将崩溃。没有人再愿意去学音乐,做音乐。上中下游的什么教育培训行业、乐器行业这那的,都得完蛋。
AI将会给人类音乐艺术的棺材钉上最后一颗钉子。当然,也包括其他艺术,也包括其他很多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