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在话放后面串联硬件压缩真的可以“防止录爆”吗??

( 112 )
 
[收藏]
-  第 1 页  -

7719
#1 20-1-2 13:52

在话放后面串联硬件压缩真的可以“防止录爆”吗??

有时候,遇到那种唱歌力度起伏很大的歌手,那音量一惊一乍的,前一句波形小成一条蚯蚓,后一句忽然就过载录爆了。。。。

这时候就会有人建议在话放后面加硬件压缩,理由是通过对压缩的适当设置,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过载录爆的风险~~~

但是我仔细琢磨了一下,事情似乎并不是这样的呀。。。。。

我们之所以会在录音的时候过载,那就只有一个原因——话放增益开的太大了。我们为啥会把话放增益开的太大呢??因为我们想要尽可能录到大一些的波形,得到最佳的信噪比。于是,遇到某些唱法比较暴力的歌手,就有可能录爆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加硬件压缩真的会有用吗???

录音的前级硬件压缩无非就是两种用法:1,大增益录音,把过大的波形压小,于是让音量整体饱满且不爆。2,小增益录音,把大的波形压小,然后整体补偿增益,于是让音量整体饱满且不爆。


先来分析一下第一种用法:明显有问题!因为“录爆”的时候,音量在话放环节就已经爆掉了,就算后面串联一个压缩把它压下来,看似不爆了,但其实已经过载削波了呀(只不过硬件上的过载,在没有很过分的情况下有可能听着不那么明显)。


再来分析一下第二种用法:似乎也不咋滴啊~~~话放开小增益,那么信噪比从一开始就是比较差的。就算后面用压缩器压平一些再整体增益上去,底噪也被放大了呀,更何况又多加了一层硬件压缩器的底噪,雪上加霜嘛!


所以我思考了一圈,觉得,话放后面串联硬件压缩其实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要想不录爆,归根结底只有一种解决办法——话放增益开小一些。如果怕音量太小监听不爽,你可以把硬件压缩放在后级监听环节。至于信噪比不佳的问题,这个恐怕只能用改善供电、改善接地的方式来解决。如果你能把设备底噪进一步降低个二三十DB,那么话放增益开小一点又有何妨??


~~~~~~~~~~~~~~~~~~~~~~~~~~~~~~~~~~~~~~~~~~~~~~~~~~~~~~~~~~~~~~~~~~~~~

染色啊。。。。美化声音啊之类的就不用提了。。。因为这些工序在混音后期做更稳妥。。。。

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录音前级加硬件压缩到底对于“防止录爆”有没有帮助?




本帖最后由 南宫浩 于 20-1-4 12:58 编辑
观众反应
:说的太对了,录民美一定要注意,不然就等着.
:同意,这是正路子

4243
#2 20-1-2 14:10
河豚据说是美味的,但不会做的人,吃到的可能是毒药,会做的人吃到的才是美味···

像LA-2A那样的古董,我估计怎么说信噪比都过不了-70多dB,不管前期录制就用,还是后期混音再用,都是亦毒亦美味的玩意儿···考究的还是用法和声音需求上···

那些给建议、听建议的,如果仅仅是信奉“一句话要诀秘籍”的,显然会有很多无预案、超出经验范围的事故发生的···事实是,任何前提下,都有很多东西需要考量、平衡的···尽量做到相互间完美的互补与妥协,不违规地选择自己的需要,最终才会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另外,对于话筒、话放使用、调配不当,造成的他们的内部先就过载了···客观说,压缩器不该为他们来背锅的···

当然,补充一下,我并不认为非得这样加硬件压缩,对设备和声音的理解、运用如果不到位,只听得到一个“响”字,很多人容易弄巧成拙···归根结底,一切还得看使用者的能力来。但就这种用法,我个人觉得毫无问题,可以适时运用···。不是很多话放、通道条都自带压缩吗?见过很多人买的时候只认贵的,不问功用,用的时候却只敢开话放一个模块,连GAIN旋钮都用不利索,时常跟人去“对钟表”···那还能怎么样呢···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2 17:32 编辑
观众反应
:蒋老师言之有理!!!!~

1078
#3 20-1-2 14:12
最佳解决途径,就是歌手自身的调控和唱功。或者使用Headroom很大的话放,大音量情况下话放自己不易爆。。。记得以前用Manley Core的时候,貌似它的压缩电路是在话放前面的,说是能更好的防止话放环节爆音

1058
#4 20-1-2 14:18
还有一点,我觉得极多的人都忽略了那一点
那就是很多时候声音在话筒端已经破了,爆了
不同的话筒有完全不同的声压级和灵敏度
平日里在用的纽曼U87、M149、TLM49等
完全都是不同的声压和灵敏度的感觉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声音还没进话放就有可能已经爆了 本帖最后由 q675153663 于 20-1-2 14:22 编辑

112
#5 20-1-2 14:20
还是看设备的把控吧,录音就是求平衡的过程

1077
#6 20-1-2 15:09
面对的都是很业余的歌手,我觉得加上一个压缩还是很管用的

747
#7 20-1-2 15:44
1、好的硬件压缩对人声的动态控制肯定是有用的,硬件有一定的宽容度,可以在它的能力范围内控制好动态。
2、录音前先找好合适的增益,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太大的增益谁也救不了
3、使用硬件压缩不只是控制声音动态,还用来对声音的染色、塑形,增加空间感
4、话放增益不大就很容易过载录爆,除了录音器材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录音环境的声学问题,有严重的驻波造成的

128
#8 20-1-2 16:34
串上压缩后反而可以尽可能避免爆音,原因自己去想

442
#9 20-1-2 16: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49
#10 20-1-2 17:02
合理控制好信号的电平,硬压缩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跨度比较大的歌,有硬压缩录制的效果很明显。
给你听一个样带,如果在没有硬压缩的情况下,这种歌前面声音会非常的小,而后面的高音区必定会爆,但是硬压缩的品质一定要好,调制也必须是合理的。
下载mp3
本帖最后由 嘉熹 于 20-1-2 17:07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243
#11 20-1-2 17:12
一、压缩器的运用,几乎天生就跟音乐的信噪比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管软的硬的。混着底噪的音乐电平只要一压一提,信噪肯定随着音乐增大。软件压缩器去压纯话放录入的音频也不例外,压完提提电平,混在音乐里噪音不会单独原地不动的,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事实。如何有效平衡噪音、过载、压缩和响度,这在音乐混录中是一个需要深入去综合考量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个人综合能力的事情。

二、楼主说“把设备底噪进一步降低个二三十DB”,这话就像某富商说:定个小目标,挣他一个亿!但他话说几年了,到现在连他亲儿子也没办到···其实,类似某富商的这个小目标,底噪降二三十dB这个目标一点儿也不小,在一个并无重大噪音问题的系统中,降低20dB-30dB的底噪有多难,玩过DIY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尤其是话放这样的设备,既要大增益,又不能出噪音,且市面七、八成以上话放基本都是源于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老、更糟的电路、芯片类型、工艺。那个年代,即使NEVE\SSL这样的大品牌标称信噪比也不过-85dB,实际使用值还达不到这个标注状态。所以,正常的整个录音路径中,在既有的设备层面“把设备底噪进一步降低个二三十DB”是很难很难的,难到几乎不可能的程度,有时候,想降下三、两个dB都是极不简单的事情。除非是系统本来就有问题,存在意外引入、超出正常的二三十DB噪音,只是设法回归正常,才可能相对更简单。

三、关于过载(削顶失真)与稍稍上升的底噪,我们如何考量?过载就是声音劈了,听着是破的,这是不可以接受的,而底噪的微微抬升,相对过载那样的失真,怎么取舍,现在再差的设备底噪估计也在-80dB以上的信噪比了吧,我个人而言,就算允许噪音提升10dB,也不允许声音过载失真。试想LA-2A,甚至更老的设备也很多大师在用,他们真能把噪音都吃了,显然是开玩笑的。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首很好的音乐中感受到些许底噪,但是并不影响音乐的美感,在乎什么、需要什么就会选择什么。事实上,如果正常使用,话筒、话放,加上压缩能感到底噪上升,就算把这压缩放到混音时再加上来,那底噪还是在的。

四、要学习、学会灵活运用、且不能回避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因为麻烦,就绕道,那么对于更麻烦的东西就更无心应对,作为录音师、混音师比这些事情更麻烦的事儿,多了去。所以,有多少坑跌倒多少次,就有多少积累,更有多少收获,关键在于把握住事情的关键去有理性、有逻辑的思考,带来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实践机会,运用好了,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都不会滚积到下一步,以至越来越多,越多越怕,越怕越躲,越躲越能碰上不曾解决的问题。既然,这个流程并不是错的,适时的运用,并尽力去解决掉问题,练习、学习、积累才变得有意义,问题也才会更少,绕是绕不过的,哪怕丢到混音那一步,也要需面对的。理念清楚了,与压缩在前,又或者在后,关系也就不那么大了。

五、整体音乐大局审美与个别技术参数的矛盾,不可以过于执念于某一点(特别是对于某些字面参数),就如手握的方向盘,行驶在路上,此时车俩性能参数、使用手册可能并没太多实际用处,如何控制更多取决于人对于路况的判断,然后做出决策,不要过于执念于某种定势与印象、或者某人说,靠的是自己的积累、睿智、有逻辑的合理判断,敢做、敢总结,以争取、规避,甚至适度妥协方式,抓住核心,确保重点,这是一个职业从业者应有的职业判断力,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音乐也是人听的音乐。既然干着这个活儿,如果自己不能正确判断,那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自己能做到正确判断!

六、正真要用好带压缩录音,不过载、低底噪,核心问题还是在电平匹配上,不仅仅是注意音轨上的波形,更要注意每台设备间的入、出电平匹配,避免设备内部失真,还要兼顾响度、底噪的平衡才行。所以,复杂的事儿总是一句话说不完的,听一句话要诀,运气好的话管用,但更多数情形都是有变数的,毕竟凡事有前提的。

七、补充一点,就是压缩器的串入,除了“压”出“响”来之外,很多大师可能还兼顾别的用意,比如染色、设备风格特征之类···反倒是诸如信噪比之类的参数,他们不太过分苛求(或者是在音乐审美上选择了对信噪比适度妥协),只是力求尽量好点,更重要的是,他们或许更追求过得了他们耳朵的音乐感觉更多些···否则,一些老东西不可能还能在今天上得了台面了···所以,如果很多事情我们找不到某些数字参数支撑,甚至反其道了、“不科学”了,我们不妨试试从音乐审美角度思考一下下···这是个没有“刻度”和“数值”的标准,各人深浅不一,看法自然各有不同,我个人依然愿意参考一些出过好作品的大师的做法,并琢磨他的理由。总之,音乐艺术标准与音响电子工业标准是两个标准,它们有统一和对立面的,拿两者来错位死磕,没有任何意义~!

八、这种方式,我个人明确表达观点:如果这样用,对录音峰值电平可以适度控制,自然毫无疑问对避免过载有积极意义,前提是用对···至于,诸如话筒、话放过载了,甚至歌手嗓子破了等等其他缘由,压缩不应该背这些黑锅的,就算拿走这压缩,那声儿也是过载、破的~!当然,这只是避免过载的方式、途径之一,如果单就录音过载问题来说,我并不认为只有此道可行~!
本帖最后由 yousing 于 20-1-4 16:49 编辑

1133
#12 20-1-2 17:17
徐褎 发表于 20-1-2 14:12
最佳解决途径,就是歌手自身的调控和唱功。或者使用Headroom很大的话放,大音量情况下话放自己不易爆。。。 ...

爆的主因还是话筒对大声压的耐受度。

14199
#13 20-1-2 17:27
我还是发送个压缩和混响给歌手做耳机监听用。。。。

14199
#14 20-1-2 17:28
流星闪闪 发表于 20-1-2 17:17
爆的主因还是话筒对大声压的耐受度。

头像那小孩在想什么呢,哈哈哈

2560
#15 20-1-2 17:39
我说我个人的经验吧:

如果第一步振膜承受的声能量过大导致信号削波失真,
就算录入电平不过载,声音也是烂的,这个靠什么都解决不了,
所以声源该远就远点儿,话筒上该pad就pad;

第二,我会习惯性在话筒振膜不过载的情况下,
较低增益量录入信号,
即话放的input VU表严格不过0,数字电平表刚刚压黄线,
然后在用EQ做滤波和频率补偿,然后调整output电平,
尽可能output VU不过0,
最后适当压缩,减小点儿动态,但要留点余量,毕竟混音的单轨、总线、master都还有压缩。
此时觉得电平较小的可以调整话放的输出电平,或者用压缩的输出来调整,
这样做只是为了尽可能干净的录制声源,避免激发出过多饱和失真导致清晰度下降,
越细腻的声源可能电平相对会更小点儿,比如人声、弦乐、HH、电吉他箱体之类的,
当然,如果就是为了用丰富的谐波失真来塑造音色的除外,如振膜类乐器(SN\KICK IN\TOMS\),
BANJO除外。
录音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信号控制,
不管是电平、频响、动态、饱和失真、声场、音色风格等,
这个没有定数,没有绝对数值,
但是多做一些实验真的还是有助于提高预判,
虽然混音母带不是万能的,
但有些工序还是要放在后续工作里做进一步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