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下,楼上的人说的那篇文章
整个CD产品最基本的标准就是Philips和Sony两公司共同制定的红皮书(Red Book,CD-DA)。在CD-DA中以“帧”(feame)为基本单位,每帧数据由32个字节组成,其中,声音分左右各12个字节,6个样本,还有两个校验码(各4个字节),校验码分错误检测码和错误校正码,声音数据输出输入的误码率应小于0.0000000001(亿分之一)!这早已经是全世界的工业标准。
每98帧组成一个扇区(与磁盘不同的扇区),由扇区组成物理光道,物理光道是一条螺旋状的轨迹,是连续的,一般一首歌曲为一条光道,其展开的长度一般在3~7公里左右。CD机每秒读盘75个扇区,也就是数据的传输率172.26KB/秒。
光道由连续的凸起的不平的点来记录数据,激光头的激光发射器所发射的光线打到这些极小的光点上,CD盘的反射回激光头的物镜,由物镜再透射到光学棱镜,最终到光电二极管上。光电二极管接受反射激光 ,形成一系列以数字1和0排列的信号(即通电和不通电 )。然
后传输到微处理器IC还原成音乐信号。
说了那么多耶酥,说白了,你每一次在同一张CD同一部机放音乐都会有亿分之一以下的误码,但从来没听说过在同一张CD同一部机放前后两次音乐有什么不同。如果盗版制作符合工业标准(不合格产品另当别论),盗版与母盘误差是亿分之一;刻录盘因为要作计算机存储,要求的误码率更严格,符合黄皮书(Yellow book CD-ROM)标准,误码更小,但有些“金耳朵”朋友却听出很多问题。
其实,好几年前国外有报道,一些有关机构组织进行刻录碟“盲测”,测试时使用了并非个人或一般机构所拥有的顶级专业音响,却得不到肯定答案。
只要我们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就可以抛开有色眼镜看问题,去听音乐,不会有心理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是不断运动与变
化的,所以,“人也不可能听到两次相同的音乐 ” , 这就是辩证法。你可感觉到刚刚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有什么不同吗?!但事物都存在一个“度”,你可以感觉到十年前和现在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感慨良多。“一粒谷”能变成“一堆谷”吗?CD声音数据误码率小于亿分之一,刻录盘误码更小,从听觉上应该是感觉 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