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你的电脑想象成一台磁带录音机。里面有一个录音磁头,一个放音磁头,录音磁头在放音磁头的前面。
录音的时候,录音磁头录完的音,由放音磁头放出来,这之间是有延迟的。因为录音磁头在放音磁头的前面,二者有一定的距离。磁带上的某一点,首先到达录音磁头,然后到达放音磁头。这之间的时间就是所谓“延迟时间”,具有 ASIO 驱动的电脑录音系统的这个延迟时间大约是 2 - 100 ms ,具有 DirectSound 驱动的录音系统的这个延迟时间大约是 90 - 1000 ms 。
我们平时录音的时候,听到的并非由放音磁头放出来的声音,而是声卡输入端口的声音,这样听起来是没有任何延迟的。这个声音,从声卡从声卡输入口进去后,一方面直接从声卡输出口直接出来,另一放面进入电脑内部,录到了你的硬盘上。而当你录音的时候,你听到的不是后者,而是前者。
前者就叫做“带前”声(或者“前置”声),后者就叫做“带后”声(或者“后置”声)。
再讲通俗点,“前置”声就是在录音磁头之前的声音,“后置”声就录音磁头之后的声音,也就是已经被录好了的声音。
当然,你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将电脑设置成同时回放录好了的声音。这样,你将同时听到一前一后两个声音,二者之间的距离要根据你的电脑系统来决定,请参阅前面所讲的“延迟时间”。
当然,你也可以在上面一段话的基础上,在录音的时候关闭“带前”声,这样,你听到的就只是录好了的声音。当然,这个声音你会感觉到延迟,请参阅前面所讲的“延迟时间”。
在 Nuendo ,Cubase ,Logic Audio 等软件里,你可以设置录音状态时实时监听的对象:是带前声还是带后声。在 Sonar 等软件里,你不但可以做相同设置,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同时监听带前声和带后声。
由于带前声是不经过电脑的,只经过声卡,所以我们不能对带前声做任何效果处理,除非你的声卡具有效果处理能力。
而带后声,也就是被录好的声音,是在硬盘上的,是可以被软件效果器处理的。这就是所谓“录音实时效果处理”: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同时用软件效果器做效果处理。
但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软件效果器只能处理在电脑中已经存在的数据,也就是说在硬盘上的数据——也就是说:你的声音首先已经被记录到硬盘上了,然后才能交给软件效果器处理。
这也就是说你录到的仍然是干声。
所谓“带前”效果处理,就是在录音磁头之前,就将声音进行了效果处理,这样,你录到的是效果声。
所谓“带后”效果处理,就是在录音磁头之后,将声音进行效果处理,这样,磁带上的声音仍然是干声,不会再做任何改变。虽然你听到的是效果声。
所以,你现在该明白了,正由于软件效果器只能处理在电脑中已经存在的数据,所以,不可能在录音的时候进行“带前”处理,而只能进行“带后”处理。
--------------
所以我一直建议电脑录音系统应该至少配备一个硬件 Compress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