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Grid D与DiGiGrid M:来自Waves的桌面声卡
作者:喜子
声明:此文无硬件拆解及数据测试部分,完全基于作者的主观使用感受而来。
正文如下:
早就听说Waves公司出了声卡,而且是网卡接口的,我就一直充满了好奇。
作为一个入行时间超过15年的编曲从业者,PCI、火线、USB、雷电这些接口的声卡一路用过来,唯独这网卡口的没玩过。这是好奇之一。
然后就是我个人对于Waves公司的敬意——这家诞生自以色列的公司是消费电子音频市场、音频插件和信号处理器开发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者。Waves推出的声卡到底会怎么样呢?这是好奇之二。
好奇之三,则是Waves与英国数字调音台公司DiGiCo所成立的这个新品牌“DiGiGrid”本身。软件高手+硬件专家的强强联合,来头不小。
『这里需要提及的一点就是关于Waves公司的SoundGrid系统,对于编曲同行来说它可能比较陌生。完整介绍它有点复杂,简单地说,就是由Waves公司创立的一个通过网线连接多个设备进行协同工作的网络系统。这里面既有软件也有硬件,既可搭建录音棚的录制、混音系统、也可以用于现场演出』
DiGiGrid的所有音频接口都是运行在SoundGrid系统框架内,驱动也必须通过SoundGrid Studio软件才能正常运行。DiGiGrid D跟DiGiGrid M自然也不例外。
打开DiGiGrid官网,适用于“桌面”用户的“声卡”实际上只有俩:DiGiGrid D跟DiGiGrid M。剩下一个耳放Q与一个交换机S,跟咱今天的主题关系不大。
咱再说说,Desktop Interface——“桌面声卡”是个什么玩意。简而言之,就是“可以放在桌面上的音频设备的集合”——虽然以前的PCI声卡是插在电脑主板上。桌面声卡一般包含了可被电脑驱动的“数模模数转换芯片+数字时钟+输入/输出接口+外部控制旋钮/按钮”的多功能集成设备。十几年前大多还是插在机箱里,随着数字信号传输方式的进化,到如今基本都是集成到了小盒子里然后再通过各式各样的线缆连接到电脑。
在完成多种任务的前提下,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实现了了“简便易用”,保证合理的“性价比”。如果不计成本搞“独立”,上述每个部分都可以拆分成更专业也更昂贵的独立设备。比如独立的转换芯片、独立I/O接口、独立的数字时钟、独立的话放、耳放等。
所以“性价比”就是桌面声卡存在的意义。一个小盒子,完成所有事。但性价比并非特指“廉价”,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音乐人希望在选择桌面声卡的同时,也能让品质能够接近独立设备的水平线。
书归正传。总结下来,我自己对于桌面声卡的需求是:
1,稳定、稳定、稳定——毕竟“稳定压倒一切”;
2,尽量好的话放跟DI质量——电、木吉他录音必不可少,偶尔还会录制人声或其他一些东西;
3,输入输出推力都要大——不能录进去的音频小到看不到波形,而再拧大点儿就是一片底噪;
4,不要带DSP运算——对根本用不着它们的我来说,既费电又发热,每次升级驱动都是泪。
寻寻觅觅多年,直到入手了DiGiGrid的这俩货,总算找到点感觉。
(没错,我都买了)
DiGiGrid D跟DiGiGrid M的实物图:
(DiGiGrid D跟M的配件都是一样的,网线x1、电源x1+各制式插头,然后一张快速开始的英文说明书)
蓝紫色金属外壳、橡胶质感的音量旋钮据(官方描述全都是使用“模拟控制”方式),还有大大的“DiGiGrid”标志。背后的电源插孔可与插头旋转锁定,接通电源之后旁边的LED灯会通过颜色变化、闪烁来实时提示与电脑的连接状态。小字写着“Designed in London by DiGiGrid”——英伦血统。
再来看一下DiGiGrid D与DiGiGrid M的硬件面板主要功能对照:
官方说明书中的DiGiGrid D与DiGiGrid M硬件参数对照:
如果仔细比对过硬件参数表你就会发现——DiGiGrid D与DiGiGrid M除了接口数量多少之外,硬件性能竟然一模一样!换句话说,这俩声卡虽然价格有贵贱,但档次无高低。质量完全一样,只看你对于接口的实际需求是什么。据官宣,它们的声音品质和DiGiGrid Rack系列(IOX IOS IOC)也完全一致。说实话,能做到这一点的绝对是良心企业,非常难得。
我在实际使用中也验证了DiGiGrid D与DiGiGrid M无论在驱动性能、稳定性、音质等方面,结果都是:一样。
(本来各种截图,憋着坏还想找到点不一样的地方,事实证明是我傻)
在大概两个多月的连续使用后,结合自己的使用感受所给它们的评分:
稳定性: ★★★★★
录放音质: ★★★★★
功能性: ★★★☆☆
驱动支持: ★★★★☆
便携性: ★★★★☆
接下来我来解释一下这几项不严谨的个人体验评分。
稳定性:★★★★★
稳定性是验证声卡质量的重中之重,最基础也最重要。就算有些人会对此嗤之以鼻,我还是要拿到最前面来说。
因为一个声卡无论参数、功能、噱头搞得再怎么漂亮,在工作中偶尔来个“失去连接(掉线)”也会让人瞬间体验感全无。
或许是得益于以太网技术的运用,又或者是来自Waves的实力加持,总之DiGiGrid这俩声卡一路用下来,深切体会就是四个字:稳如泰山。
我所说“得益于以太网技术”,指的就是那条连接电脑的光纤网线。连接方式对于一款声卡来说重要性就好比血管之于心脏。只有基于健康有活力的管道,主体的一切功能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这两个网线接口的声卡在我的编曲工作中,从没出现过哪怕一丁点问题。不会掉线、采样率更不会乱跳,在各个采样率下都可以顺畅运行。
虽说它的采样率最高“只”支持到96k,但是这个可是实打实的支持,运行编曲工程毫无压力。我曾遇到过某些声卡号称采样率可以支持到192k,但明明工程才设置到88.2k就稀里哗啦的不能听了。
另外,官方说明书里虽然强调过工作时一定要关闭VPN,但我实际使用中也倒没遇到问题(可能因为我没有同时使用多个SoundGrid设备)。
除了在长时间不间断的工作状态下能够始终保持稳定连接之外,实际延迟表现也要过硬才行。
下面以48k采样率为例,苹果系统下分别在32、64、128、256采样点时的驱动延迟:
(再往上就没截图了,因为我接受不了比这再高的延迟时间)
需要注意,影响到声卡驱动延迟的还有一个设置叫“网络延迟”,是在SoundGrid Studio程序的这个页面:
(不同的采样率下,网络延迟的可调数值也有区别)
综合我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DiGiGrid这两款网线接口的声卡在延迟表现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音质部分:★★★★★
说到音质,得夸一下移植自DiGiCo数字调音台的话放的确不同凡响。
多年以来,我自己用过的、听过的,朋友那里接触过、品评过的声卡,林林总总几十种型号肯定有了,但还从没有哪块声卡所集成的话放品质让我觉得这么出色。
当你把一直使用的话筒初次接到DiGiGrid M或者D的话放上面,可能瞬间就会感受到与其他声卡话放的区别。齿音变得柔和、平滑,话筒的输入音量也可以更大——恍惚间似乎连接到了独立话放上。
输出音量呢?这么说吧,我是5寸盆的监听,监听音量开到一半,平时这俩声卡的输出音量我只敢打到百分之五。是的,音量大得惊人!
耳放方面,我的低阻抗耳机听起来的音量大小跟监听音量基本一致。看上面的官方硬件参数,600欧姆的耳机也不必担心推不动。
功能性:★★★☆☆
虽然对于我来说,我需要的功能它们都有,但客观上相对其他友商来说,它们的接口及功能是可谓非常“精简”了。
不过有一点也需要特别强调:扩展性。
就拿现下正时兴的DSP来说。身为SoundGrid系统中的一员,只要为它们部署一个Waves服务器主机就可以立马华丽变身DSP怪兽。并且论性价比、灵活性都远胜那些靠内置DSP芯片来运算的伙计们。
驱动支持:★★★★☆
减一颗星是因为Waves的SoundGrid Studio软件在最新的macOS 10.14系统下竟然还没升级到64位。
这个方面暂时只能耐心等待了。既然SoundGrid是Waves重要的产品线,相信Waves肯定会对SoundGrid Studio持续进行更新。
便携性:★★★★☆
减一颗星是因为它们在便携方面稍稍有一点先天不足,即网卡接口本身已经不是移动设备的标配。苹果笔记本肯定要自行搭配网卡转换接口(其实DiGiGrid M还是很小巧的)。
本帖最后由 沙人 于 19-2-21 17:00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