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和质量的平衡。我的设备包含2台羚羊声卡共计32个单信道DSP通道, 4路外部硬件insert通道(线放,压缩,均衡各2台),8核UAD(89插件共享位),电脑为4核垃圾桶64G内存,编曲平台为logic X 正版.混音也可以选用PT12.5正版。 编曲工程一般在80-100轨(包含logic的summing track,软音源的多通道AUX输出和fx track),有些简单的大概在40轨左右。 我的感受是使用PT导分轨和整理素材会占用大量时间,并且要重建整个空间声场,对于一些后来发现有问题的素材,还得回到原来的编曲工程中重新处理。现在我一般40轨左右的编曲工程都导分轨混,而大型的像80轨以上的工程出于重新整理素材的麻烦程度,我一般都是在Logic上直接混音。 所以请大家给我点建议,4钟做法如下: 1.直接在logic工程中混音和mastering处理。 2.导出推子前的分轨忽略所有效果器,然后使用PT新建混音工程。 3.导出推子前的分轨包含所有效果器以及效果器的自动化处理,然后使用PT新建混音工程。 4.在logic编曲工程钟完成混音,导出推子后的分轨包含所有效果器,然后使用PT新建混音工程,基本只做mastering处理。 4钟做法根据效率和质量的要求都会做一些取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忽略重塑混响空间的影响,就音色上来看,方法1和方法4差别仅仅在于summing的宿主不一样,假设我再logic中已经调整好混音,然后把分轨放到PT中过一下,会有本质上的提升吗? 然后就是大家自己的编曲作品如果是自己混音的话,又是如何注重效率和质量的平衡呢? |
Kevin.C 发表于 18-6-29 03:10
音色最佳是在编曲工程中混音,前提是编曲也懂混音啊。
小非非 发表于 18-7-21 05:06
基本认同7楼,仪式感也是我坚持的一个点,录音完了要完全把素材整理好、导出;编曲完把素材整理好,导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