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之前有很多人强荐我看《血色II》,因为几乎从不看电视,所以对大陆近年的连续剧一无所知。
我的印象里也是我心里的经典还是《无雪的冬天》《梦开始的地方》哪个年代。
看《无》和《梦》大概是98、99年吧,刚上大学头两年,正是闷儿迷惘不知所谓并开始改变对社会、人性和周围一代人看法儿的时候,遇到了《梦》,记得特清楚,一集没落,那时刚拨了几年号儿,还没宽带,没的下,盗版敌敌畏也远没现在这么泛滥。
春节,坐118,寒冷的平安大街,紧赶慢赶就为回家再看一遍地方台重播,觉得拍的真好,怎么看都不够。
《梦》我觉得算叶导演在大陆的成名作了吧,应该也是电视剧处女作。
联想到这次的《血色II》,我对这人的语言功底彻底折服,怪不得他的老发小儿王朔说他要写小说自己肯定没饭碗。
实际《血II》一片也是根据老王的早期几个本子拼的,片中也提到了其中几个名字。
两部里都主角的丁志诚和刘蓓是那时我觉得最好的演员,尤其丁的一口京片子,片儿汤话,特有男人味儿,这个思维定式也导致我觉得《血色I》的刘烨和《血色II》里的佟大为、果静林等人的发音都差的挺多,起码味儿不对,绝对超越不了丁志诚。
当然陈宝国、李成儒、李雪健那些老炮儿也绝对是当时的《无》《梦》二剧里的实力派,陈宝国也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虽然说这话有点儿过,起码宫廷那些电视剧他演的我一部没看过,只有这两部印象深刻,但电视剧这玩意儿就是这样,绝对是攒人气儿的王道,电影儿没戏,观者一旦和剧中人物天天“见面儿”慢慢儿就有感情了。
我一开始准备用一个礼拜时间把血色三部全看完的,不过看完了《血II》我就有点儿看恶心了,虽然III只有20集,也拖了好几天时间才看完。
诚然我们自己的电视剧没有越狱英雄反恐那么扣人心弦制作精良,但独特的历史年代赋予了那拨儿人特有的历史烙印,他们就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那拨儿,青春这个名词我一直认为只可能属于他们,属于曾经的他们。
在我看来70 80后看无非是图一乐儿,感情用事也无非就是几个人物建立的那点儿关系,但没有战友的军旅生涯,那么被赋予的情感绝对意义不一样。
而年轻演员怎么演也得有晃范儿的时候,真正做到缅怀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也就是70后的父辈儿的,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老三届---40末50初生人,66-68正好十六七八岁。他们看才算是真正的缅怀,真正的理解那些青涩的回忆。
比如在我们70后成长的年代里已经不流行碴架碴琴,最多已经改叫“码架”,北京绝对没有碴架这叫法儿了。
没有“圈子”的称呼了,取而代之的已变成“果儿”,拍婆子早被“嗅蜜柳蜜”代之。
“顽主”更不知所云了,哪会儿就是叫“流氓”。
诸如此类很多人事物都发生了质变,正因此每一代人的昨天都是不一样的。
错爱之《血色浪漫I-浪漫人生》
说实话,血色三部里这部是我心里的经典。
要说我觉得的缺点就是够浪漫不够血色,这一点也是三部都有的通病,如果说非要都扣上《血色浪漫》这个标题的前提下。
大概90年代初期刚上初中时候,一发小儿带我去美术馆东街那一溜儿小摊儿上,对着其中两本儿对我说:我哥说这书特牛比,是禁书,后来终于搞到手才知道那是王山的天字小说头两本儿天伤和天祭,没想到的是到了我都工作了首版天字儿小说竟然还能跟报国寺旧书市场卖个小高价儿。
从初中那时起,我第一次从书中知道了当时的北京,当时的血色,也明白了比我大几届那拨儿学校家长眼里所谓的流氓们追捧的对象是什么,虽然那时顽主的名词已经不再流行了。
要说天字系列肯定对得起"血色"这个称呼,也正因为在我国电视剧不可能直白又露骨的去展现那个年代特殊背景下的京城故事,所以我说三部都不够"血色"这个称呼。
滕导演40年代生人,WenGe时正是电影学院深造的时候儿,对这个年代的“掌握”肯定没的说。
刘烨的表演改变了电影里我对他的看法,除了语言上还是生硬的男中音(这点和“京城顽主”太不沾边儿了),一点儿京味儿"看"不出来,其他的真的没什么挑的,把主人公钟跃民塑造的很成功。不过这个主人公我认为是个理想而又夸大的人物,有点儿脱离现实,当然肯定也存在这种人,只不过围绕他的女人都太奇特了,好象要在几十集里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形形色色一股脑儿全都要扣在钟跃民这个人身上,感觉招呼的太多了。
故事结构上来说我觉得是三部里最好的一部,虽然三部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也没什么比的,但是一部里把顽主/插队/参军/复员/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知青分房算筒龄等等都很均衡的串起来的只有《血I》做到了,而且分配的很平衡很全面。
孙俪确实漂亮,就是有点儿太"精致"了,所以跟那时的"圈子"也不太搭,看不出一点儿胡同妞儿大院儿妞儿的气质。
说错爱就是周晓白对钟跃民一生所付出的爱,从剧中看这个人物确实很让人同情,因为没有人能得到钟跃民的心,所以即便周结了婚依旧无法释怀那段曾经美好的日子,而钟跃民"错爱"的恰巧正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秦岭,他同样无法得到她的心,所以也只能一路错爱最后不了了之,同样的“悲剧”人物还有最后的高玥,虽然最后的电话收尾留了引子,但她注定也是无法俘获钟岳民的心,所以也只能说错爱,在我看来钟越民唯一的感情寄托便是同样性格的秦岭,这么安排也算是解了女同胞们一个心头大恨吧,让这种游戏人生的男人最终也得不到自己的最爱。
群P之《血色浪漫II-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叶京地道老京油,自己不但客串一把,还把人冯小刚往死里糟践,太狂了。。一看爆牙冯裤子最后说话内味儿内头型儿招牌动作啃手就想乐,太高了整的。
几个女主人公基本都是公共汽车的路子,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爱。过于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下撑了五十多集,够能编的。。
李白玲儿和乔乔这样的演员就比较适合演胡同妞儿大院儿妞,尤其后者,说不上多漂亮,但骨子里那种傲劲儿撅嘴说话的内样儿拿的太好了。若不是白雪个儿太高了,我还真的能看到以前大院儿里我暗恋的那种女孩儿的影子,没别的,就是气质,傲劲儿,骨子里不甘人下的那种骨气。
我也在西单后面警卫局大院儿里长大的,我们没有偷过幼儿园向日葵,我们倒是偷过长安街便道上的水井盖儿上插的警示小旗儿;我们没有从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儿,我们倒是从南池子81号儿礼堂2楼看电影儿时往一楼分撒来时路上逮的装在雨衣袋子里的无数只蜻蜓,那是一生里最快乐的时光,看到退场出来的大人们脑袋顶儿上肩膀儿上浑然没有察觉的蜻蜓,跟礼堂外面儿的台阶儿两侧乐疯了。
美好的童年---这是《血II》里重复最多的台词之一,有时我也很想回到大院儿的生活,和儿时的伙伴相聚聊个昏天黑地,但多年以后彼此天各一方杳无音信,这让我很是绝望。
之于这部连续剧实际分配给童年的篇幅少的可怜,我印象里基本就是一场游戏和几个镜头就代过了,我估计要都加上可能70集都打不住,但这部分童年时代的缺失导致了后面一直在重复美好的童年这句时我觉得有点儿过于贫了,因为在观者看来那美好的童年根本从一开始就不覆存在,或者说无法深入人心,这就好比一个赌局外的人只能看到局势的错综复杂但无法体会到博者的内心深处。
同样的部队单元在《血II》里也几乎没有,我觉得真正能建立最好的友谊和友情友爱的两部分-童年,部队,都缺失了,觉得有点儿失重了,这让我很难想象卓越在戏里凭什么能两肋插刀(相反血I里的宁伟作出的举动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因为前期的铺垫很全面,下乡时的照顾和战友时的感情是最关键的)
最失败的我觉得是许逊,典型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且有点儿假鲁。
不过羽凡拍部戏落一白雪他还真是赚了。。。而且哭别卓越一幕我发现二人还真有点儿夫妻相儿~
佟大为之前只看过《我爱你》,感觉好象《血II》里胖了一圈儿,小眼儿,巨可爱,招人喜欢那种男演员,说话的劲儿也把骨子里玩世不恭的精髓表达的挺透彻的。
吴胖子和王匡林两个人物就属于十足京范儿,虽然二者出境不多,但基本每搁几集我能乐喷的地儿都是他们俩有戏的部分。
抛开哪些来源于生活的暗指影射,就从每一部的结构来说我觉得都梁的原著层次也略高一层,叶京的东西大部分还是在嘴皮子上了。所以总的说个人还是觉得I比II好。
暗恋之《血色浪漫III-玫瑰绽放的日子》
看完这部我愈发想尽快看到《颐和园》了,因为郭晓冬在这部的表演太出色了(而且血色三部都横跨了整个八九十年代,不过对八九那年的社会和人只字不提),塑造了一个铮铮的汉子。不理解为什么叫玫瑰绽放的日子(另一个名儿大校的女儿我觉得更扯了),在我看来若果把澎澄比做玫瑰,那她最终没有绽放,因为直到她牺牲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发表;若果把韩琳比做玫瑰,更是一朵始终没有绽放的花,编剧直到结尾也没有安排韩姜二人的“幸福生活”。
这部只讲军队故事的《血III》没什么可说的,四平八稳,稳步前进,没太大跌宕起伏。
姜对韩的暗恋持续了十五年,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且接触的时间都少的可怜,每次都是不期而遇又擦肩而过,最后一摞剪报呈交于韩后方知这么多年除了父母外姜是唯一一个一直关注关心自己的人,在看到“姜道出当年连队里生生吃了韩为他错加了糖精的饭”后我还看的眼睛真有点儿湿,姜这份爱太伟大了,也很苦,若不是到了这一刻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姜自己的心里。
这种优秀男人太少见了,我想也只有哪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能有这种觉悟,也只有部队里的战士能有这种觉悟。
死:
I里的吴满囤儿的死和宁伟的死我看来是剧情安排的那种必然的死,前者代表部队单元的结束标志以及对钟跃民内心的一次创伤,后者代表改革开放后在金钱社会这个单元的一个注定要挂掉的人物,虽然起因还是和钟跃民有关并且再次对其内心造成一次重大创伤。
开始的小混蛋儿就不算了,那也是必死的,不然真和"血色"一点儿关系没有了,但奎勇死我有点儿不平,完全是老实人没好报嘛~为了证明钟跃民的仗义?
II里的卓越的死很是伟大,绝对的两肋插刀,真正的铁瓷那种人,看到最后集体告别卓越时我还真是很难过,为的就是卓越那种仗义,现在的年代早没这景儿了--- 一个愿意为你付出生命仅仅是为了儿时那种友谊的绝对严格意义上的“朋友”。
李白玲儿的挂掉也算是对她那种人最后的一个讽刺和对方言的一个遗憾吧,虽然最后交代方言最终也没和李白玲儿完婚,这和他得知李癌症晚期床上抱者人家鼻涕泪的肺腑之言又有点儿出入了,感觉倒象I里的钟跃民了---千万别把他说的话当真。。
III里澎澄的死,我觉得标志着韩琳和澎湛维系的纽带的终结吧。。。墓地里只有一个她。。。
姜父的死只不过是最后把对观者的悲伤感染力推向高潮的一个前戏,不过好赖姜龙没死,不过一天内得知父亡儿生死未卜双重打击依旧顽强坚守抗洪第一线的姜也是绝对的模范标兵了,突出英雄主义嘛,总要有些陪衬。
靓女:
I里的周晓白--孙俪,正因为太靓所以不像高干子弟不像圈子。
II里的金燕儿--高露,和李白玲儿恶语相讥时翻白眼儿最飒了。。特有女人味儿。马尾辫儿一扎还特显嫩。感觉有点儿能媲美当年刘蓓的范儿了。
III里的澎澄--徐筠,广告模特儿,标准瓜子儿脸,巨瘦,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