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布局与作曲、抄袭的关系
和声布局与作曲、抄袭的关系
文/玄道珠
先说与作曲的关系。
西方音乐作曲体系。在西洋和声大小调体系下,不管是多声部还是单声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和声布局基础上的,通俗的说,就是一组和弦连接,一组和声序进。
近代西方传统音乐的旋律的本质,就是在和弦音基础上加入和弦外音进行装饰来形成的,旋律构造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和声布局下,就会产生相似的旋律,风格就会雷同,所以和声布局也是划分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一个参考标准,相同乐派,和声布局基本雷同。
古典乐派时期,音乐的主题旋律,第一句和声一般是1――5――1,或者二者交替;第二句换成1-2-5-1,或者1-6-2-5-1。就是在属和弦前加入连续的上4下5进行,具体说就是重属和弦,或者重属前再加一个四度和弦。(功能和声的最有力的代表性进行)。并且在属和弦前加入K46和弦,所以同一乐派的作曲家,常采用相同或接近的和声布局。
最典型的例子,贝多芬的《欢乐颂》主题,与舒伯特的《摇篮曲》,相似度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种作曲手法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使得这种体系空前繁荣了几百年,但同时这也是导致和声大小调体系自身瓦解的一个原因。
这导致了在印象派以后,音乐家为了避免重复,为了创造,最后不得不抛弃了这个体系。因为音乐家发现,你如果采用这个体系作曲,作出来的旋律,总是和以前的某个作曲家的旋律有点象,甚至很像,这使音乐家非常苦恼,因为他根本没有抄袭,结果却变成了抄袭。
因为功能和声体系,就是以三个正三和弦(1-4-5)为基础,加入副三和弦的围绕形成的,一个调常用的和弦也就七个,音乐家能作的就是,再作一下音级的变化,改变一下和显得性质。
上四下五是功能和声学理论的基础,体现了主与属的相互支持关系。音的进行符合自然的倾向性,这种进行听起来最顺耳,所以上四下五和声布局在各个音乐家的音乐中广泛存在。
在这个基础上,将上四下五的前一个和弦改造成大三和弦或大小七和弦(副属和弦),就构成离调,离调本身并没有带来新的布局,只是产生了较多的子布局,相当于英语中复合句中的分句,分句仍然是相同的主属结构,只不过在另一个调上罢了。。。。。。。。
说一下抄袭。
回到主题上来,现在的流行音乐,在国外,专家称为商业音乐的东西,作曲基本以古典和声功能体系为基础,就是以大小调,和弦这些东西为手段,来进行的。
学院派的作曲家是不屑于搞这些的,记得一次赵晓声教授给我们讲学,说他一天可以作出几十首这种流行的东西。
我很赞同这种观点,一个受过良好音乐训练的人,坐在钢琴前,拿一些现成的和声模式进行即兴演奏,即兴组合,。。。。。。就很容易写出几十首来。
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一个问题,这样用一些传统的和声布局创作的话,有些旋律就会和以前的某些旋律雷同,作曲家意思到这一点后,心中无法忍受这种重复,所以很多人放弃了这种作曲手法。
这意味着,一个人打算进行流行音乐创作的,必须面对重复的问题,强调一遍,是重复,不是抄袭。不过好像区别不大。
一.常用和声布局的重复。
先举一个例子,就是最常见的一个进行,1-3-4-5(1)。
以这个进行创作的作品有
《月亮代表我的心》第一句
……………………..
曲/汤尼(最经典的重复)
《烛光里的妈妈》的两个主题段落 。。。。。。。。。。。。。。。。。。曲/谷建芬(成名了,还在重复,对重复的意义理解的最深刻)
《同桌的你》前两句。。。。。。。。。。。。。。。。。。。。。。。。。。。。。。。。。。曲/高晓松(太聪明了,拿来Zhu义用的很灵活,看来鲁迅没白读)
周惠的《约定》的主题乐段。。。。。。。。。。。。。。。。。。。。。。。。。。。。。。(为了挣钱,理直气壮的重复)。
王杰《最后一个冬季》。的两个主题乐段。。。。。。。。。。。。。。。。(为了艺术,理直气壮的重复)等
还有很多港台歌曲,有时我走在街上,一听,感叹道怎么这个也是这种进行。。。。。。。。。太多了。
如果将这个和声进行做成一个伴奏,很多歌曲都可以唱,,速度可以改变的话,就是一个万能伴奏。至少有些歌曲可以唱一句。
我以前学生时代是坚决不用现成的和声进行作曲,现在我也开始用这个了。用鲁迅的话:我这是拿来Zhu义。
这可能也是一种悲哀,一种妥协。在你没有能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和声进行前,你只有重复,包括很多已经成名的作曲家。再说,你能创造出几个进行。这些东西在西方发展了几百年,和弦之间的组合可能已经被发掘尽了。
既是你自认为创造了一个很好听的进行,也可能会在几百年前的一个作曲家的音乐里发现相同的手法,所以很多人接受了拿来Zhu义,包括我。
还一个角度来说,用这些经典的和声进行,保证能写出很流畅动听的旋律,换一种节奏,涣一种节拍,换一个人演唱,就是新东西。
还有一些例子,大家自己去发现。
推荐一本蔡松琦老先生的书《流行音乐和声技法》,对各种常用和声进行,做了详细的分析。
未经俺同意,不得转载,否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