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两场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 1 )
 
[收藏]

2085
#1 06-7-9 03:22

两场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刚刚听完上海交响乐团2005~2006音乐季闭幕演出——音乐会版歌剧《茶花女》回来,一路上仍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今晚的演出太精彩了,太令人激动了。
音乐会版的歌剧演出,我两年前在德国的时候在法兰克福老歌剧院看过《图兰多》的音乐会版演出,写过篇短文可见http://www.classical.net.cn/digest/dspnews.asp?ipt=2276,至今仍是记忆犹新,而在上海则是第一次。在那篇短文中我写到:这种演出方式,有个好处,就是听者不会被布景呀道具呀分散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了。相对于演出者来说,也容易放松,压力小,会更容易出彩,但也难说,也许有的歌唱者反而进不了剧中人物的状态。
女高音么红无疑是前一种状态,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深厚的声乐基本功加上高超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她对角色完美的把握与演绎以及无比的投入度,便她成为今晚最耀眼的明星,再多滥美的词汇用在她的身上都不过分!我坐在A区第三排,就在她的面前不远处,死死盯住她的每一个表情与眼神的变化,努力捕捉她唱出的每一个小节与吐词,她的歌声把我送上天堂又打入地狱,若干的段落,我是听得全身发冷手脚冰凉,眼角忍不住地流下泪水……
男高音魏松今晚与么红一比,就逊色很多。过去也听过他的演唱,一直不以为然,今晚近距离再细听,觉得还是音色的问题比较大,有毛刺感,没有圆润的感觉,好像喉咙里有口痰堵在那里,放开大声时虽然能出几个很漂亮的高音,也明亮也浑厚,但中小音量的中低音时就含浑不清音色晦暗。么红则是无论强弱都音色非常漂亮干净,只是有时控制不足,在处理一些渐强渐弱的唱句时略显突兀和粗糙,我觉得这可能与她对演出的投入和亢奋使得难以冷静而细致精巧地对待这些乐句,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不过宁愿听这种饱含激情而略嫌粗犷的,也不愿听精雕细琢而冷冰冰的。魏松就是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不怎么投入,不带感情的唱,四平八稳。若干年前我听过他在上交演出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唱男高音,就觉得一点激情也没有,到现在还是这样。
好在男中音杨小勇替上海歌剧院在北京来的么红面前挣回了点面子。他一上台,我就不由在心里惊呼:太酷了!那身燕尾服就象长在他身上一样的合身(与之相比其它几位演唱者的演出服也太糟糕了),人长得又那么瘦长精干,再来个舞台灯光照耀下光光亮亮的光脑袋和忧郁的表情,酷,真是酷!然后再一亮嗓子,漂亮的音色和沉稳的控制力,折服!第二幕中他与么红的二重唱,前后情绪的变化,拿捏得恰到好处,接下来向魏松唱的要他回家的那一段,我真是听得沉醉其中。
另外,今晚饰演男爵的男中音的音色也非常漂亮,形象也很有形,查了一下节目单,叫马懿崴,以后此君值得注意。其他的几位演唱者就一般了,没什么出彩的。
乐队今晚可能是受到么红的感染,状态也是超级好,一个个精神抖擞,在陈燮阳的棒下表现奇佳。前奏曲和间奏曲,弦乐组拉得老灵咯。合唱团则一般般了,可能是我坐得太靠前与独唱者和乐队太近,就显得坐在远处的合唱团的声音比例就不对了。
写完今晚的音乐会,再记两句昨晚仍是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这里的前一场音乐会,同样也是2005~2006音乐季闭幕演出,不过乐团是陈佐湟执棒的上海爱乐交响乐团。之前看到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眼前很是一亮,立刻联系乐团里的朋友,想问有没有折扣票,不料却到手一张免费票。我这人生性不喜欢占便宜,不过近年来随着圈子里认识了一些人,便经常有白大的音乐会听,很有些不好意思,说与他人听,别人把嘴一撇:“他们反正是财政全额拨款。”想想自己一年到头也交了不少个人所得税,就当全交给两个交响乐团了,似乎心安理得了一些。
为什么说看到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眼前很是一亮呢?当晚的四个曲目:比才的《卡门组曲》、拉威尔的《波莱罗》、哈恰图良的《期巴达克思组曲》和雷斯庇基的《罗马的松树》,全是我二十年前的入门曲目,且后来很少听但却念念不忘的。这些曲目,我当年全是听的磁带,而且除了《波莱罗》外,全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内部音乐资料》,现在看来,全是官方盗版,不过那时却是新华书店的磁带柜台里面难得一见的凤毛麟角,对我来说无比珍贵,翻来覆去听得滚瓜烂熟……这个晚上,于我而言,是一场怀旧之旅了。
当年第一次听到《波莱罗》,是一个同好中人借来一盒也是翻录来的磁带,听完后我是又惊又喜,目瞪口呆,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这样写的管弦乐作品,太有个性了。后来读到拉威尔的传记,其中写到当他晚年在非洲某地穷乡僻壤之地旅游时,听到当地的一个黑人青年在大街上一边骑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一边用口哨吹着《波莱罗》的旋律,他不禁泪流满面。我读到此外,也不禁心驰神往。
可惜当晚的《波莱罗》不尽人意,一是此曲的灵魂人物小军鼓手水平欠佳。因为此曲中小军鼓的重要性,陈佐湟特意让他把鼓从最后一排搬到木管声部之前就站在指挥台面前,可怜这个小伙子紧张得要死,一上来就敲得无比拘谨,前几个变奏中几乎听不到鼓点,二是独奏乐器一上来就大声,第一个是长笛,第二个是巴松管,与小军鼓相比,简直是肆无忌惮地上来就吹f,没有个pp到p的变化,以至于整个乐队的渐强只能靠加入演奏的乐器数量增多,而缺乏单个声部的强度变化。第三,很奇怪的,在我坐的位置(G区第三排中间),当小军鼓响度上来后,竟然能清楚地听见其在我右侧脑后墙壁反射传来的鼓点的回声!这个回声比舞台上的鼓声声延迟个零点几秒重叠上去,直接导致了节奏的混乱,难以忍受。这应该是把鼓的位置挪到前面来所造成的。音乐会结束后陈佐湟先一口气安可了两曲:《乡村骑士》简奏曲和《野蜂飞舞》,就在这一片喝彩鼓掌时,我鼓起勇气,冲着他大声喊叫,希望能把《波莱罗》的最后部分安可一下再结束,以验证一下回声的问题(因为此时鼓手回到了原位),可惜他没加理会,最后安可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卡门组曲》里的斗牛士之歌。
两场音乐会我都随身带了相机,可是一来东方艺术中心近来特别严打场内摄影摄像者,场内台口两侧新安装了灯箱标语“请勿照相摄相”(最后一个字我怀疑是错字,一般都是用“摄像”,应该没有“摄相”这个词),而且特别是前不久的“穆特事件”后,场内的服务员对带着相机摄像机入场者更是特别关照,“一露头就打击”,二是音乐本身也是精彩,使我无暇顾及掏出相机。只是今晚在谢幕时才猛然想起脚下包中的相机,赶紧高举抓拍了几张,当然,我是不会打开闪光灯的,嘿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423
#2 06-7-9 21:16
上海就只会搞歌剧.........

偶比较喜欢协奏曲~~~~
要不就独奏  拉威儿啊   谱罗克夫也夫也不错
再要不就摇滚   死亡  金说也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