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落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古代两位高僧留下的著名诗词。体现了他们二位各自对佛学精深的参悟。后来有很多人认为第二首诗比第一首诗境界更高。
第一首诗是想告诉修炼之人杂念如同空气中的灰尘不断落在窗台上一样会不断充斥在你的心头,要想使自己始终有一个修行的良好状态,就必须如同经常打扫房间一样不断排除心中的杂念。
第二首诗本是在第一首诗基础上变化而来,明显有反驳之意。
第一首诗应该是悟出在修炼的过程中,无论是普通修行者还是高僧都会出现杂念,杂念是难以避免的;而杂念对修行是有害的,会走火入魔的,要想修成正果就必须不断排除。不断排除杂念的过程也就是修行的过程。
第二首诗描述的明显已是物我两忘、四大皆空的至高境界。从这一点来讲确实更胜一筹。
那么这两首诗是否就一定存在高低上下之分呢?我觉得不是。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参禅路径。第一首诗说的是由人到佛的法门;而第二首诗说的是由佛到佛的境界,这话好象不太好理解?!
《西游记》中唐三藏的故事就是由佛到佛的最好解释。唐三藏本是如来弟子,只因不听如来讲法而被贬下界,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重返西天极乐。唐三藏尚在襁褓之时就已与佛结缘,被焦山寺高僧所救并在寺中长大、出家。这一切本已是注定,其实他根本就未曾入红尘半步。他所要完成的就是一个回归我佛的过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尘世里的尘埃只会落在世人身上,未曾踏入红尘当然就惹不到尘埃。
佛家所言,只要一心向善任何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既是“人”,就难免有七情六欲,既有七情六欲就难免杂念丛生。无论是否成仙成佛,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所谓“人在世上走,刀在石上磨”。即便是一个高尚的人也难保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只是这样的人能够将它缩到最小限度并能够有效控制。
毕竟能修行成仙成佛者只是极少数,世上真正高尚的人也是不多的。芸芸众生和你我一样只是为了生计或理想而奔走的普通人而已,因为我们断不了七情六欲,杂念也是难免的。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这也许更有实际意义,即便是这样一个标准要真正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而做一个坏人,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害的人却是很容易的,小到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大到杀人放火、走私贩毒、贪脏枉法;一旦放纵心魔就会立刻得到暂时的满足;这些人看似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合格的修行者而已,或者他们本来就是“魔”。
我不懂佛学,只是看过《西游记》,看过这两首诗,自己写了一点感想而已,我不觉得这两首诗有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