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拖尾现象与摄像机镜头有关,还是...?

( 14 )
 
[收藏]

13860
#1 05-10-11 19:43

拖尾现象与摄像机镜头有关,还是...?

拖尾现象与摄像机镜头有关,还是与数字DSP处理有关,还是与记录格式有关?

1368
#2 05-10-12 04:45
DSP处理和记录格式最能搞死……尤其前者让自己眼看着视频傻蛋了却也没办法!曾有个利用表达式在后期模拟交错抵消算法的程序软件,在AE里以插件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根本上还是……难免其恶!!!(硬件的问题是硬伤,很难解决!)

53
#3 05-10-12 19:43
与CCD有关

1206
#4 05-10-12 21:03
拖尾与电光转换器件有关,以前的摄像管(包括超正析管,2氧化铅管和硒砷锑管)的拖尾表现在高亮物体的运动反方向,是由于电子束来不急补充有关。现在CCD的拖尾主要出现在比较老型号的IT模式CCD上,表现为高亮物体的画面垂直拖尾,其它FT和FIT的拖尾几乎是没有的。新型广播级IT的CCD拖尾指标已有达到10年前FIT的水平了。
镜头可能出现炫光,这与镜片镀膜质量和镜筒的消光设计有关。但拖尾和炫光是完全不同的。

2808
#5 05-10-12 21:32
应该是和记录格式没什么关系和输出格式有关系吧~~

632
#6 05-10-13 22:51
原帖由 张俊 于 2005-10-11 19:43 发表
拖尾现象与摄像机镜头有关,还是与数字DSP处理有关,还是与记录格式有关?

是个什么现象沙。太垄通了。

13860
#7 05-10-14 20:44
看来,主要问题在CCD传感器上,充放电的延迟造成拖尾现象(特别是画面亮的部分)。

1206
#8 05-10-15 01:13
确切说CCD的拖尾与CCD像素电平转移输出形式有关。IT的形式为行间转移,某行的高亮电荷因为是通过下一行缓存器一行行下移的,所以容易产生过载的垂直拖尾。而FIT是场转移的,画面中每个像素电荷需要积累到一场的容量在转移输出,FT形式是有机械遮光快门的,转移期间完全处于黑暗情况。所以FT,FIT比较不会出现拖尾。

1887
#9 05-10-15 02:02
新型ccd应该能较好 避免这种情况。听老师说每一块ccd上面的电荷转移速度不是绝对一样的,经过挑选好的会给高端机器。

1206
#10 05-10-15 02:13
转移速度是一样的,可以被控制的。但拖尾与CCD的版图和掩膜工艺有关,比较复杂的成品率比较低。

13860
#11 05-10-15 02:23
像松下DVC200或者AJ-D410使用的是什么CCD,应该算新型的吧。

1206
#12 05-10-15 02:46
都是IT的。

13860
#13 05-10-15 05:58
啊!!!
哪些机器是FIT、FT的?
AG-DVC200的介绍里可是有一句“极低拖尾”的呀!

[ 本帖最后由 张俊 于 2005-10-15 05:59 编辑 ]

1206
#14 05-10-15 12:32
比如SONG的DVW系列中 700P是比较老的产品,但他是FIT的,707是IT的CCD,709和790是FIT的。SX系列产品中DNW-7P是IT的9P和90P是FIT的。演播室/EFP摄像机中BVP系列广播级中有IT也有FIT的,但DXC系列专业级几乎全是IT的。
松下的演播室机器也只有AQ23/235是FIT的,其它便携一体机中DVCPRO50兆的910是FIT的其它都是IT的。
池上的产品中HK377,388是FIT的,399是IT的。HL系列中343,43是IT的,55,57是FIT的。
THOMSON的LDK基本都是FT的。
现在最好的IT垂直拖尾可以做到-120分贝左右,FIT可以做到-145分贝以上。
基本上17-18万以下的摄像机没办法买到FIT的,几乎非2/3英寸CCD的机器也没有FIT和FT的,都是IT的。

13860
#15 05-10-15 15:22
原来如此,看来我也不必太担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