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冷也好热也好我们都还活着——再看《活着》

( 9 )
 
[收藏]

858
#1 05-11-6 02:58

冷也好热也好我们都还活着——再看《活着》

是一位老师的“中国电影文化研究”课上,他讲到中国电影中的“热闹型美学”和“冷隽型美学”。其实前者有些“情节剧电影”的意味,当然提到了谢晋,还说到了张艺谋的《活着》。当年此片受评论界冷遇、抨击,始终未被列入张代表作品,盖因其向谢晋致敬,走家庭情节剧路子有关。也因被疑涉及政治问题始终未被获准在国内公映。

  可是在好莱坞商业片的洪水猛兽般冲撞下,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些吗?玩儿商业片显然无法望其项背,搞艺术电影又未见功力,反倒家长里短、伦理亲情更贴切于人们的情感。也许,《洗澡》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活着》,更有其超越表象的意义,而且票房决不会低(国内已无法得知。在美国票房成绩不错)。

  《活着》,几年前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看的,一屋子的人哭哭笑笑。从没有哪部影片的台词如《活着》里的那样让我不时脱口而出。聪明的幽默,然后辛酸。很多场景在记忆里挥抹不去。1992年,

  “第五代”的三部深刻反思的影片引人注目,实为精品(非今日主流宣称之“伪精品”)。陈凯歌拿了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批判色彩很浓烈很尖厉,整个影片感觉也汪洋恣肆,挥洒自如,溶入民族艺术——京剧,确为东方奇观。很张扬,很大气的风格。号称是田壮壮最好作品的《蓝风筝》则内敛得多,压抑得过分平淡地讲述文革年代人们的际遇,有悲欢离合,但将大喜大悲近乎残忍地做成一个朴素平实的蓝风筝,挂在树上。让你看着它,很难过,很沉重,很想哭(象片中的吕丽萍那样),可是流不出眼泪。

  而《活着》,确实在无遮无拦地大喜大悲,让你随之无所顾忌地大笑或流泪。但不是强迫型煽情的肥皂剧。影片给我的震撼,也许远比一万页声泪俱下的控诉演讲稿要强烈的多,深刻的多。在阳光柔媚的午后,三个人,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再看《活着》的后半部分。以为几年后的自己会跳出剧情,清楚地看它,戏谑地看它,可还是没能忍住眼泪。听见邻座女孩轻声的啜息。大家没有互相看一眼,空气似乎凝固在沉重里——即使一分钟前你还在无奈大笑。

  余华的小说,亮色少得多。只余老人福贵和一条也叫福贵的老牛。人生若梦,偶然的东西太多,宿命的因由也不少。一家人各自似乎无意间就离开了人世。站在耕田的两个“福贵”面前,我们一定无话可说,只能呆立在树荫下,忽然间觉得天地间一切都毫无意义。我们更上层楼,我们勾心斗角… …这些东西忽然显得可笑。

  张艺谋加了点亮色,起码还有希望——虽然是不太大气的、已开始切实的希望。

  春生与福贵情节剧模式的“再度相逢”却是因为他间接导致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记得此后他去见福贵和家珍三次。在有庆坟前,家珍的哭诉已足够让心地善良的我们的妈妈、外婆们泪下了。在对春生声嘶力竭喊“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我只有这一个儿子”时,我们会被感染。在亲人以非自然方式逝去时,活着的人常会说:“如果不……,他就不会走了……”可是人生,毕竟不是电脑游戏里的“虚拟人生”,绝望了,出现让你无法承受的事情了,可以重新再来。如果不怎么了呢?没有“大炼钢铁”的狂热?王春生的汽车取消?他的汽车没有撞到墙?有庆没有在墙下睡着?家珍执意阻拦福贵送有庆去学校?也许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许偶然中潜藏着必然,就象我们今天在地铁里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固然有神秘的巧合,只因为他今天与你一样,有原由乘地铁,去此地或彼地。

  第二次是福贵的女儿凤霞结婚时,人都散尽,春生探头探脑进来送贺礼。而家珍,明明暖瓶里的水是满的,还要去烧水避开他。这个细节,把母亲的情感表露无遗而细腻有致。后来家珍要福贵退还春生的贺礼——原来是镶了红绸的毛主席像。

  这时我们在感慨那个年代人们单纯的热情。可以为了一句话烧掉珍存许久的皮影,可以在炼出只能扔在垃圾堆的废钢后意气风发地说:“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打在蒋介石他们家的饭桌上,第三发打在蒋介石他们家的茅坑里。”可以义正词严地对着墙上画的金光万丈的毛主席像说: “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

  有时,这种单纯甚至令人神往。怀旧的时候,人们往往无意识地过滤掉不愉快的残忍的东西,只剩下美好的幻象。

  春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月黑风高的夜里。妻子被逼自杀,他被批斗欲丧失自由或者生命。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的结构》里说过,克制的情感会更感人。也如剧作课的老师说的,一个剧本,居然70多处痛哭流涕的戏,想想这种滥情的场面会怎样?春生极力压抑还是忍不住眼泪,一个曾经叱咤的男人,如今走投无路。此时忍不住与他一起落泪了。人在落难时容易被人同情和原谅。家珍终于出来要他进去聊。短短一句,却比长篇大论要有力的多。最后家珍对踯躅远去的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的时候,则纯然是为了鼓励他继续活着。人们的善良,在非常环境里表现的更显著。

  可怜的凤霞,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7个馒头加水变成49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 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去探有庆的坟时,是家珍在一遍遍埋怨自己不该让有庆去学校;而在凤霞的坟前,是福贵一遍遍唠叨自己不应该给王教授那么多馒头,给他喝水… …造化弄人。惊人的相似。宿命的感伤。“有庆吃饺子,凤霞看相片儿”,出自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馒头口中。又是一代,也许会过着同样的生活,也许更好。

  张艺谋没有象余华那么绝望,留给我们亮色,但“牛长大了”不是“就是供阐主义了”,而是“馒头长大了,日子越来越好了”。更切实,更有韵味。

  在浩淼的无尽的时空的一个小小段落,我们活着,享受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偶尔欣喜若狂或失意无语。想起一个大家不怎么待见的作家的一篇小说的名字。这就是活着了,冷也好,热也好,我们都还活着。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

作者:黄小邪
原载:北京电影学院BBS

507
#2 05-11-6 19:43
个人一直都觉得《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片子,《活着》之所以有一定的成就,其功劳有余华很大一部分。即使张艺谋最近那两部噱头狂飙的武打电影遭来不少骂声,不得否认,张艺谋的摄影和表现力功底还是很深厚的,只是美丽的外表再怎么美,也要在空洞乏味且有点缺心眼的内容上大打折扣。

张艺谋借着《千里走单骑》又回归了朴实纯真带点乡土气息的老路子,多多少少对这新片子还是有点信心的,毕竟那是他擅长的东西。不过,老谋子想超越自我是比较难了的。

17
#3 05-11-6 21:52
也许我太过悲观
倒觉得余华的小说让我记忆深刻
彻头彻尾的绝望
老谋子的结尾
不太喜欢~~~

453
#4 05-11-7 16:43
同意二楼的说法.

#5 05-11-8 22: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232
#6 05-11-8 22:46
据我调查,凡是看过原著的都是哭了的.至少目前我感觉是这样.

4680
#7 05-11-12 01:33
《活着》是不错~~~收了个DVD

44
#8 05-11-23 09:53
有机会看看~

1286
#9 05-12-4 14:24
咳..............

304
#10 05-12-10 01:14
原帖由 klimt 于 2005-11-6 19:43 发表
个人一直都觉得《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片子,《活着》之所以有一定的成就,其功劳有余华很大一部分。即使张艺谋最近那两部噱头狂飙的武打电影遭来不少骂声,不得否认,张艺谋的摄影和表现力功底还是很深厚的,只是 ...


喜欢这部电影,看了几遍。。。

余华的书更好看,《兄弟》笑了哭,哭了笑,期待下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