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定义上来说,chill-out并非专业的音乐类型划分,而只作为对一种在特定环境中播放的舒缓乐风的归类而产生的音乐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Trip-hop音乐不断衰落之时起,Chill-out音乐出其不意地虏获了广大时髦电子音乐青年的听觉,取代了昔日Trip-hop音乐在舞曲音乐爱好者中奠定的翘楚地位。这股风潮在西班牙一个称之为Ibiza的小岛开始盛行,借由Café Del Mar以及Real Ibiza等一系列Chill-out合辑推广普及,迅速占据各种休息场境的音乐播放时间,适时地安抚了一众热舞过后余温未尽或疲惫归家的享乐主义青年。及至新世纪过后由此衍生的Lounge音乐风情,依然脱离不了其轻柔舒缓的颓靡情调。
点击进入专辑介绍
Röyksopp:《The Understanding》
Röyksopp在这股风潮中适时而起,于2001年底出版的首张大碟Melody A.M.广获肯定。其后单曲发行以及各路翻新的混音唱片横跨三个年度,尽可能地攫取了首张唱片所能发掘的所有音乐资源。在长达四年的隐匿之后,第二张大碟The Understanding于05年发行。
正如Björk经常被写成Bjork,Röyksopp常以Royksopp此等命名出现。Ö代表了又一支非英语国度的乐队。如果装B一点介绍,Röyksopp——继Kings of Convenience之后,来自北欧寒冷的挪威森林的另一支的二人音乐精灵。这样的介绍方式或许很容易让你产生呕吐感。所以还是平实一点说,这是一支由Torbjørn Brundtland和Svein Berge两人组成的挪威电子乐队。继Air的Moon Safari之后,重拾起复古电子节拍与唯美旋律结合的遗风。
这种基调从乐队的首张大碟开始奠定,一路延续至新近大碟The Understanding。开篇以一曲triumphant空寂而荒凉的钢琴独奏带起,随后细屑的声效与电气化节拍间入,借以鼓点与镲由沉默及至力量的爆发,渐进式的情绪表现逐步上扬。凄怆的氛围似乎更适合作为某一部电影原声音乐而出现,而非人声鼎沸的欢场。紧随而来的Only This Moment,人声表现可圈可点。Kate Havnevik迷离女声的加入,与胶着的催眠般男声哼唱相得益彰。似乎诸如此类唯美而充盈着青春怅然气息的男声更容易让人受落。这样的人声表现形式同样出现于Chelonis R Jones领衔的49 Percent以及英式舞曲风格的Follow My Ruin和Beautiful Day Without You之中。而由Karin Dreijer演绎的What Else Is There?,无论是人声表现还是音乐配器部分,十足七八十年代的旧式D场芭乐曲风。
对比起整体音乐旋律的流畅和人声表现的丰腴,唱片中段曲目无论是节奏还是声效及配乐的处理,其单薄与乏味感着实让人错愕不已。音乐架构和电子声效表现力简陋得有些承受不起丰富生动的音乐旋律来,如同支撑起身段膏腴的女人的纤细鞋跟一般,让人为之捏汗。纵然有其间的Boys与Alpha Male在节奏的多变灵动性以及电子乐氛围的深邃性做出一定的尝试,仍难掩整体音乐表现的单一。可见,80年代曲风的复古把戏可一不可再,过多的把玩,深化的音乐创作方向探讨很容易沦落成为音乐开发黔驴技穷后的三流招数。尤其对于迅速投入IDM和Laptop繁复诡变的电子音色与节奏段落怀中的乐迷来说,乏味的复古曲风更是寒酸得相形见绌。
作为暌违四年的全新大碟,The Understanding让人惊异之处,并不是音乐创新所带来的惊喜,而更多的是音乐表现僵直乏味产生的不知所措感。这种情况与Kings of Convenience成员之一的Eerlend Øye 独立发行的Unrest如出一辙。民谣般优美流畅的旋律与单薄简陋的电子配乐格格不入。两种音乐元素碰撞产生的,并不一定都是惊喜的火花。电子的寒蓝,民谣的暖黄,冷暖两色的交融,如同高脚杯中澄绿的酒精液体,蓝色过浓,色调过于黯淡,反之黄色过浓,便过于浅白。跳脱出Groove Armada与Zero 7制造的迷离电子场景重投Röyksopp轻柔的怀抱,闭眼沉迷,北欧寒原漫长极夜与冰川泻湖的奇幻异景并未让你陶醉其中。于是你只能尴尬地起身逃离,穿过午夜湿泞肮脏的街,回到寒凉而僵硬的房间,倒头睡去。
http://ent.163.com/ent/editor/music/050614/050614_424510.html
责任编辑:jaxx
http://mp3.baidu.com/m?f=ms& ... =Royksopp&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