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音频工作者《内功心法》一篇第二小节

( 12 )
 
[收藏]

646
#1 07-9-8 00:49

音频工作者《内功心法》一篇第二小节

音频工作者《内功心法》
作者:贝勒  
职业:电工、曾经是调音员

敬告:大家都可以看,但是必须遵守本门门规,你不需要是本门中人,但是一样与你分享本门秘籍,未经作者许可禁止任何转载。
本门秘籍目前只发布于《音频应用》其内容主要以简洁明快的方式解释基础课程,也许你在学校学习到的基础不容易消化理解,也许就单纯是死记硬背下来应付考试,那么你不妨看看本门的基础心法,本门的心法就是基础。但是本门内部认为,这样的解释方式更加有利于吸收消化。
开篇:
   当你拥有了音频领域的各类操作技巧,首先恭喜你有了一身过人的本领,这就好比拳法、脚法、擒拿、格斗.....

   当你拥有了音频领域的各类器械,那么再次恭喜你有了倚天利刃、屠龙宝刀...这样的神兵利器,既可以炫耀又可以卖弄...还可以创收。
   
   职场如战场,决不可故弄玄虚,装腔做势。内功犹如万法归宗,乃任何领域之根本所以在,不管是多么精美绝妙的拳法套路,那都是表面现象,没有内功犹如....(省略一万字)....


第一篇:浅说声音
2、双耳效应与实战应用

     人都有两个耳朵,只要有一只就可以听音辩物,区别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比如听到高根鞋响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女人走过来了,如果是人妖呢?只要一开口说话聪明的你还是能分辨出来,如果两个耳朵都用上会有什么效果,比如行走江湖的一位大侠吧,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敌人从背后发动袭击突然使用暗器,只见这位大侠忽听得背后一阵破风之声,惊觉一声不好,听风辩物闪身避开伸手二指,啪的一声将飞标接住....怒呵一声,什么人........


    双耳效应:
    人大脑的分辨能力有多强大?可以这么说,没有任何仪器有这么高的精确度,有的人会听又会用脑袋思考问题,有的人只会听而懒的或是不会思考问题所在,更有一种人根本听都不会听....马三立相声里有一位人物叫做 比茄多耳,可能说的就是这种人,比茄子多两耳朵。



当声源(包括复杂的多样的声音信号)偏向左耳或右耳,即偏离两耳正前方的中轴线(以你的鼻梁骨为基准向上扰过头顶,向下延伸到耳朵水平以下位置)时,声源到达左、右耳的距离就存在了微小的差异,这将导致到达两耳的声音在声级、时间、相位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微小差异被人耳的听觉所感知,传导给大脑并与存贮在大脑里已有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声音方位的判别,这就是双耳效应

   n年前,有一个电工抗了一台双喇叭的录音机,来到了首都北京的地铁站台,他拉了两条长线,插了两只话筒放在站台两端(一只插进左输入,一只又插进右输入),希望能录下一段列车开过的声音,很遗憾的是还没遇到一列过站不停的车,就被工作人员轰了出来 然后还是不死心,找了一条铁路又如法炮制(这次两个话筒距离拉的更远了些),终于成功了,完成了生平第一个所谓的立体声录音作品。当时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做调音台,更不知道什么是PIN,只是土办法验证了一下什么叫立体声收录机。

  N年后有个学生惊喜的对他说:老师我今天看见了一只高级话筒,是立体声的,一跟棍棍分出两个叉上面有两个交差的咪头,非常昂贵.....电工思考几秒后问到,这个东西你认为他和两只话筒交差捆绑放在一起有什么区别吗?如果这两个头不分开距离?它能录出体现位置性的声音吗?从此以后,这个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做闭门造车的厂家,和什么是愚弄百姓的奸商。

引用一段学校的课程解释,和电工的验证很类似。
(在舞台上用两个相距不太远的传声器,分别连到两个放大器上,然后把放大器放大后的变化电流连接到另一个房间的两个与传声器位置对应的扬声器中。这样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时,在另一个房间里的听众就会感到好像演员就在自己面前由左向右、边走边唱地走过一样。如果用两个录音机同时分别记录从两个传声器送来的音频电流;放音时,再将同时放音的两个扬声器放到与传声器对应的位置上,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很好的立体感,这就是两声道立体声录音。)
猛一看还确实不好理解,不生动,注意一点,他们所说的这两个话筒必须是固定放在台是分开距离的。如果是演员手持这两个捆绑一起的话筒呢?跟拿一个没什么区别了吧??唯一区别是(两个安全点万一 一个坏了,还有一个备份的)尤其是领导讲话.........


       接下来说一下实战应用,严格的说,没有任何一场演出,台下的观众都处在最佳听音位置,VIP的票毕竟是少数,而且主办方和观众群体对VIP票的定义也不是指听觉感受为首位的。基本上大部分的观众位置都不是适合听觉享受的,由其是吴老师说过的内地演出经常是搭建中心台的案列,即便是常规单面台的演出,常规的立体声处置手法也不适合应用,经常就象刘宇老师说的那样只能作为特殊效果手法偶然在适当的情况下施展。
(刘宇老师说:顶多加个1/4到1/2DYL,SOLO乐器一出来只能在立体声上狂拧)人为的制造眩晕的感觉。
那么在实际的PA应用上应该怎么做呢?有这么2几个要素:
1、覆盖
尽可能的完善扩声对观众群的覆盖面,力求保障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够听清楚,该加补充的地方尽可能的不要偷懒。
2、完整
由于无法体现立体声的方式扩声,那就应该尽力让每只喇叭都发出相同的声音,对所有观众一视同人的对待,对于收音的每一通路都要将PIN放在中心12点位置,这样就能保证每通路送到ST总线的信号是一样的,对于AUX送出的补充喇叭信号,要尽量调整电平的一致性,务必保障每路送出信号的统一性。

以上是第二小节,双耳效应与实际应用,与你分享!

833
#2 07-9-8 01:53
“ N年后有个学生惊喜的对他说:老师我今天看见了一只高级话筒,是立体声的,一跟棍棍分出两个叉上面有两个交差的咪头,非常昂贵.....电工思考几秒后问到,这个东西你认为他和两只话筒交差捆绑放在一起有什么区别吗?如果这两个头不分开距离?它能录出体现位置性的声音吗?从此以后,这个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做闭门造车的厂家,和什么是愚弄百姓的奸商。

老魏,这段话没看明白啊。你的意思是XY不行?

646
#3 07-9-8 10:56
很简单,你用两个普通超指向的的话筒交差捆绑着,一样也是这个作用,首先要看你拿它干什么用,如果是固定在舞台口正中心位置,对于平行分布在舞台上的乐手来说,它是有一点拾取位置性的能力,无非是一个送如R一个送入L。

但是对于录制固定位置的单一声源,比如录唱,歌手就在正前面位置站着,那么它和用一个普通话筒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意思你随便找两个超指向话筒一样可以这么干,如果分开距离,那将会比它更好。

833
#4 07-9-8 11:48
你的意思是AB制比XY的立体声定位稍好一些,但我觉得他们只是不同,没有优劣。
而且恐怕没人会在一个固定的单一声源前面摆任何的立体声话筒。
我觉得你有的地方说的太极端了,建议你适当修改一下。

关于立体声拾音,我觉得《立体声拾音技术》不错,正在研读中,多交流!

646
#5 07-9-8 12:24
兄弟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你既然用两个普通话筒交差捆绑也能实现 X Y 方式....那为什么要追风购买那么昂贵的东西?X Y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是不是也需要PIN调整一下对它重新定位呢?如果它的指向性能不尽人意,那么从X方位传过来的声音也会或多或少的进入Y呢?同样从Y方位传过来的声音也一样会被X头收入的。你还是交叉摆放两个话筒,稍微拉开些距离,这夜属于是XY方式吧,你会发现距离来开后的效果的,这也不是什么纯正的AB方式。

总之并不是非得有这个东西才能干这个活的.......是不是
多实践验证!恩,你会发现什么方式更好的。
另外台子上的PIN功能旋扭就是用于平景式收音定位的,可以说自从有可这个手段以后,你用什么话筒都可以实现平景位置性的收音,是不是....何必受人蛊惑呢。理论要活学活用。产品的宣传性质理论又是一回事情了。

[ 本帖最后由 魏贝勒 于 07-9-8 12:31 编辑 ]

968
#6 07-9-8 15:50
立体麦克风收音,原自欧洲早期立体无线电台收音时的技术延伸,一直到电视工程作业上的眼观与耳辨的一致合理化,
然而又是本位主意的原故,法国电视台推出自己的立体收音模式ORTF,
荷兰电视台也是NOS stereo …………….
至今从学术到电影到电视到电台的收因应用已有好多的根底基本,然后延伸出个样的成品。
基本的立体收音认识,DPA网站已经写了,各位可以看看。

正面的那两只喇叭无论再怎的变,也全是要跟着人耳来合理化,当加上了识觉,
就会有上下、前后的问题,人是聪明的,
就交流声讯周期而言,时间=相位,那么就会有操纵时间相为的麦克风来让听觉便成3D的,
http://www.soundfield.com/
http://www.soundfield.com/products/st350.php
这个东西是我玩过的,超身历感的,只是…..买不起,呵呵
跟各位分享

吴荣宗

646
#7 07-9-8 17:54
哈哈,台湾的语言总是让内地观众难理解,我替吴大师解释一下:

吴大师的意思可能是:
正面的两组喇叭发出的声音无论位置怎么变化,都应该合理的符合人的双耳效应感受惯列来处理(毕竟是为人服务的嘛),当给这两个麦加上了时间相位分辨识别功能后,它这两个麦就会智能的分辨出声源的准确位置,合理的送到相应的某只喇叭,并且合理的设置好相位值。
识别手段是利用时间差来确定声源的具体位置。

是不是这个意思?吴大师?

关键昂贵的是这个识别系统的蜡,就算是两只普通的麦克风加上这套识别系统,还不是一样的喔?

[ 本帖最后由 魏贝勒 于 07-9-8 18:06 编辑 ]

646
#8 07-9-8 17:59
下次客户还让你做中心舞台的场子,就算你有很多酱紫的智能识别立体麦克风,又能怎么样呢
我这二小节想要表述的主题意思是:现场扩声案列,朋友们应该怎么做的辣

[ 本帖最后由 魏贝勒 于 07-9-8 18:11 编辑 ]

646
#9 07-9-8 20:31
吴老师展示的这套麦克风,他的意思是想告诉大家,既然现场扩声可以手工完成,录音制作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花费昂贵的金钱去买这么一套智能识别的立体声麦克风呢?况且它的识别能力真的能达到一个训练有素的吴老师水平呢?

这样子的产品就算不符合闭门造车的,那也应该是符合不和实际用途了吧?

吴老师是不是.........
观众反应
:老魏,你真的该好好学习了!

646
#10 07-9-10 12:11
发烧兔子兄弟,你来说说吆,我其实是个固执而又很虚心的人,只要是对的,我是不会反对的,机器的分辨能力是人为定制标准框架和法则,制造出来的,其性能真的能象人一样理性的发挥吗??所谓的人工智能真的能达到人的灵活性吗?

另外你不会在一个固定的单一声源前面摆任何的立体声话筒,因为你明白,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明白!
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还叫什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更不符合吴老师的分享Zhu义精神吧!!!

[ 本帖最后由 魏贝勒 于 07-9-10 12:22 编辑 ]

833
#11 07-9-10 13:59
老魏,我非常钦佩你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但我发现你对立体声录音制式可能有些误会。我现在也是在学习中,隐约感到i你的一些话有些问题,所以我建议你也一起来学习。

至于专业的立体声话筒为什么都很贵,可能有如下原因。
比如XY、ORTF、人工头等等,这些立体声制式对于两个个话筒的一致性要求很高,这只能是话筒生产厂家才能做的比较完美,因为他们要在几百上千的话筒中进行测试和配对,这样的生产成本肯定会比较高。MS录音话筒还需要配合MS编码器,虽然我们只需要用一个调音台也能做到,但是相信与专业产品的效果仍然有差距。
另外这些高档立体声话筒往往都是用在电视台、电影录音和音乐厅录音。因为需求量少,生产数量少,这也是他们价格很贵的原因。
至于你说厂家在闭门造车,我实在难以理解。
另外现场扩声与录音对于拾音的思路有时是不完全一样的,对于现场不合适的,对于录音可能更好。

646
#12 07-9-10 14:08
对嘛,你这么说就对了嘛,配对成本是高了些,也看要求的性能指标决定吧,我的意思也是说它实际用途不大,为什么需求量少?还不是因为没有它也一样录音吧,而且人掌握更灵活些吧,确实是涉嫌不和实际用途的!对于MS的编解码,我永远会认为它不可能达到人的理性灵活水平!这种东西也只能用于录音,现场扩声是没有人用它的,就好象你不会用她拾取单一固定的声源!

[ 本帖最后由 魏贝勒 于 07-9-10 14:12 编辑 ]

1256
#13 07-9-14 09:48
这类好帖应该人工置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