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响的字面意思看中国音响的发展之路
从音响的字面意思看中国音响的发展之路 音响,从字面上看,是音发出的响声。那什么是“音”呢?音,即声音,一切发音物体如人的声带声带、乐器的琴弦及簧片或其他物体等经过振动带动空气振动产生的结果都称为“音”,音有四个最主要的基本性质,即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四个要素。由于发音体的形制及振动形态的不同,所有的音又可划分为三类:纯音、乐音和噪音。首先从音的三个分类来看,噪音是我们不需要的东西,音响要表现的是乐音和纯音。要表现这两种声音,就要针对音的四个基本属性来进行研究。
音的高低,也就是音的频率,物体振动的速度越快,频率就越高,发出的声音就越高越尖,反之,频率低的声音就越低沉。
音的长短,也就是声音的持续时间,有些音声音持续时间长,音就长,比如火车汽笛长鸣,音的持续时间短,音就短,比如打碎玻璃的声音。音乐中,音的长短由拍数决定,拍数越多,音就越长。
音的强弱,也就是是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动的幅度越大,音的强度越高,听起来就更响,反之,就更弱。
音色:这是由发音体(比如乐器)本身的发声特性,以及泛音成份所决定的。发音体的发声特性好,泛音成份比较丰富,音色听起来就比较圆润,比较美,反之,音色就感觉有些干涩了。这好比帕瓦罗蒂的嗓音和一个公鸭嗓的区别。
在音乐中,最关键的使用的音的两个属性是音的高低和长短,这两点决定了音乐的旋律,同一首音乐或者歌曲,无论你大声唱还是小声唱,旋律是不会变的。但是你唱歌的时候,任意改变了音乐里面的音的高低,那就会出现不和Xie音,也就是常说的“跑调”。或者改变了音的长短,也会让音乐的旋律发生变化,出现所谓的“不卡拍”现象。
了解了音的这些特性之后,我们再来说音响,音响主要是为了表现音乐服务的,目前国内的音响研发,主要还是瞄准音响的物理特性,比如功率,声压级,频率响应特性等等。也就是主要精力放在音的高低和强弱方面,比如,频率响应特性是描述音响对全音频范围内的各个频率声音强弱反应能力的,声压级是描述音响发出的整体声音强弱的能力的。而对音的长短以及音色方面缺乏专门的研究。
先说音的高低和强弱,目前的研发模式中对产品频率响应特性都是依据电声测量系统来测量,工业化的测量系统,普遍是使用相对恒定的测量信号源(比如粉红噪声)或者纯音扫频信号,也就是说是一种在某个时间段内,音的频率固定,强弱固定,一般不具备动态范围,这种测量模式是相对机械性的。而音乐是一种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信号,音的高低和强弱都在不断变化,其中包括很多猝发性的、强弱变化大的大动态声音,使用无动态的测量信号,也许可以显示出音响的频率特性是平坦的,但是可能对于猝发性的音乐动态信号就失去了表现力,或者由于音响的频率特性不好,对该高的音高不上去,该低的又低不下来,让原本是和Xie的音乐变得不和Xie了。
然后说音的长短,这是描述音响对于音乐中的音符的拍数的跟随能力的,跟随能力好的产品,对于音长的表现是精准的,该长就长,该短就短。而跟随能力不好的产品,的长不了,该短的又拖音了,通过这种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就变味了。这种音长的变化,懂音乐的人可以听出来,而不懂音乐的人,就很难区分出来。
再说音色,音响的音色在于是否能真实还原音乐中各种乐器的音色,上面说过,音色中是包括泛音的,而目前国内的的音响研发模式中,从事音响研发的团队中 大多是不懂音乐的技术人员,对于什么乐器是什么音色,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可以说自己都不了解音色,更别说理解音色中的泛音了。这样做出来的产品,往往给人感觉缺乏音乐味道,听起来不圆润,不美。
音响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所以,从中国音响的研发过程来看,中国音响的研发团队中普遍缺乏音乐人才,所以导致了中国音响的效果普遍不具备较高的音乐性,也就是说音响对音乐的表现力不足。
国外发达国家的音乐普及和大众音乐素养普遍高于国内,在音响研发和应用上,往往都有大量的音乐人才介入或者本身设计师就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这样,就使他们的产品在音乐表现力上普遍高于国内的产品,而且由于设计师自身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喜爱程度,在设计及选材上就有了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就具有了不同的风格。这也是比如说两款技术指标接近的产品,声音风格却迥然不同的原因所在。
所以,从目前国内音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厂家还是把研发精力放在“响”的方面,而对于“音”的理解不足。国产音响要想在品质上有所突破,不单单是需要有新的技术研发,还需要具备更强的音乐性,不单单是通过测试仪器检测后就算通过,还需要经过具有音乐素养的人参与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好产品。
本人不是音乐人士,对音乐的描述不一定正确,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同行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喇叭杀手 于 08-8-13 06: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