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家,但如此设计没有什么不妥。
早期国外的厅堂和舞台专业性非常强,这个专业性体现在目标群体和表演形式,只用建声和用电声的区分会很明显。
现在的厅堂普遍是用电声的。
看看传统使用建声的厅堂,辅助的电声系统(主要是做讲演和播报用途的)基本上只在台眉中间设置。类似的产品北美在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使用BOSE和ALTEC很多.厂家为此设计了一些专供台眉中间使用的声柱(水平指向广,垂直指向窄).国内能够找到的资料最初是50年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声学译丛>第二册,其中有几篇翻译自BOSE前身和ALTEC的类似产品探讨原理和应用的文章.
另外以电声为主,只在侧台设置音箱的,声像定位明显会有问题,采用台眉的音箱做补点的确会达到稳定声像,提高声像的作用.
观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