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Mp3经验谈...】

( 3 )
 
[收藏]

373
#1 02-3-24 02:24

【Mp3经验谈...】

大家平时不知道压MP3多不多, 我把自己的一些经验说说, 都是亲手实践检验过的, 跟那些看着软件广告写的东西不一样, 希望有用...

抓轨:
1.AudioGrabber-速度快, 稳定, 设置简单,我用它抓的轨基本上都没问题(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有的D碟同一轨每一次抓下来的文件都不一样, 这是碟太烂或光驱质量不行, 这种情况用Exact Audio Copy也解决不了, 除此之外在我机子上没发现它抓错过一个文件, 够可靠的) 用它抓歌曲片断非常方便, 扒带时很有用.
2.EAC-网上都推荐它, 我第一次用它就抓错了一个文件(用的是默认的BurstMode,
后来改成Secure Mode就好了), 我个人倾向于只要出一次错(同样情况下别的软件不出错)就不用, 因为以后可能因为同样的设置不当而出错(声明:这只是个人习惯, 经验主义, 并不科学)
3.WinDAC, Easy CD-DA Extractor, CDex, 这些也是网上常推荐的软件, 我试过前两个, 都没发现过抓错文件, 只不过从抓轨角度看没有AudioGrabber方便, 又不如EAC专业, 所以不用.(Easy4.0以上的版本在Win98第一版里有显示问题, 这是因为comctl32.dll太旧, 很多其他软件也有一样的问题, 就是按键的图标挤在一起).

编码:
128kbps:
1.Lame和Audioactive不分上下, 在这个压缩比上各有各的问题(什么声场不准, 高频失真,....) 我偏向Lame, 因为它的立体分离度较好, 特别是立体声的纯打击乐录音压出来比Audioactive好.

196k~320kbps:
2.Lame和Audioactive都很好, 我基本听不出和源文件的差异(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有些专门用来测试的声音, 比如敲击声, 20~20khz扫频之类的能试出它们极小的不足, 如果不是Lame的开发者们特意指出, 我可能永远不会觉察, 而且我们压
的是音乐, 这些极个别现象很难碰上.)
VBR:
我没用过,没有意见.

播放:
虽然解码各个软件差异不大, 但注意如果用Winamp要装2.7以上版本的, 2.23~2.65用的是Nitrane的解码器, 它一直有bug, 放Lame编码的mp3时尤甚,从2.66开始winamp已经不用它了.

其他:

Musicmatch Jukebox是一个不错的软件, 它用的是Fraunhofer的编码器, 但是注意使用6.1以上的版本, 因为6.0标准模式下压出的东西有严重问题: 立体感消失, 乐器都挤到中间去了, 这是因为它标准模式用的是Fraunhofer的旧款FastEnc编码器, 立体感消失是这个编码器的典型问题之一, 6.1以后MMJukebox用的新FastEnc已经解决这一问题. 同一问题也存在于SoundForge4.5的一些版本和CoolEdit1.2里的Mp3 plugin中, 因为它们也用了旧的FastEnc.(所以不能只看用的是Fraunhofer的编码就认为质量有保证.)

!!!!AudioCatalyst-- 靠! 大家跟我一块念: 垃圾!!!
从抓轨到编码它都是垃圾, 虽然抓轨部分声称和Audiograbber一样, 可我抓过好几首歌它都很稳定的在开头出错, 换AudioGrabber根本没这个问题. 编码它用的是Xing的编码器, 它有多烂我就不罗嗦了, 声明, 我不是变态发烧友(比如那种能听出来蔡琴唱完一句往左转身吐了一口痰什么的), AC转的mp3的毛病正常听力的人是很容易听出来的, 听不出来可能是播放设备太烂的问题.

多亏国外有一班mp3编码的热心分子(尤其是对Lame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 我得以了解许多关于音频有损压缩的知识, 这里写的与他们发布的信息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只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我对现在的有损压缩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概念: 要在听感上达到与原文件无法区分的地步,压缩比在1:5左右(MD, Mp3>256k), 而VQF,WMA, Mp3pro, Mp3<160k基本上是同一个档次的东西, 音质都可以接受(甚至是不错), 但与源文件比较十有八九有可听出来的损失...

[ Last edited by LOBO on 2005-7-28 at 11:59 ]

17
#2 02-3-24 04:06
总结的很全面,很受启发。

2234
#3 02-3-26 08:01
我在两个资料上看到的关于VBR解码各有各的说法

一个美国人的文章说:"VBR不可否认是一个更为出色编码算法,但是对于不同素质源文件,它的结果往往有巨大差异.所以建议,在压缩一个MP3时,最好用CBR和VBR各压一次,对比一下,再做选择……”(大意)

另一个美国人(呵呵,废话)的文章却说:“VBR编码算法是动态的控制压缩比,比如这段音乐波形极为规律,那他会通过计算,将Kbps控制得很低,以便减小体积,当然如果这段波形极为复杂,那它就会老老实实的压缩了,但是仍时不时的萌生出尝试压缩一下的阴暗心理。,所以如果对音质的要求大过体积,最好不要选择VBR解码算法。”

我用过VBR,所以我说说,如果用监听音箱,基本区别不大,但如果换上监听耳机,那VBR算过的音乐的确在声场和谐振丰富的乐器(钢琴、小提琴)上有细微差别,音质时有变化。

我压缩MP3主要追求音质,通常是320Kbps,因此目前不用VBR。

以上均是一家之言,如有谬误,还望海涵。

2234
#4 02-3-27 22:36
转贴一篇抓轨的的研究文章

¥¥¥¥¥¥¥¥¥¥¥¥¥¥¥¥¥¥¥¥¥¥
¥¥¥¥¥¥¥¥¥¥¥¥¥¥¥¥¥¥¥¥¥¥

关于用EAC抓轨的测试

作者-数字崇拜

  这两天闲来无事,作了一些抓音轨的试验,本人的机器配置如下:PII400超450,HY128M,EPOX BX3主板。使用两台CDROM:

  1.Acer CD650P 50倍速,传输模式 UDMA/33
  2.Samsung SC-140 40倍速,传输模式 PIO-4

  使用的软件:Exact Audio Copy V0.9 Prebeta 9

  实验唱片:

  1.Z版 MERCURY Hi-Fi西班牙 编号434 349-2
  2.D版 MERCURY Hi-Fi西班牙 盘片白底蓝字,标称贵州音像出版公司发行

  测试音轨:使用Track1 BRAZILIAN SLEIGH BELLS

  实验一:同一张Z版唱片在不同的CD-ROM上的多次抓取

  首先在IDE2接上Acer光驱,进行三次抓取,然后关闭计算机,拆下Acer 50X的数据线,接到Samsung 40X上,进行两次抓取,关闭计算机,重新启动,进行三次抓取,关闭计算机,拆下数据线,重新接到Samsung 40X上,再进行两次抓取。在开始和更换光驱后,首先使用EAC检测光驱的特性,发现两台光驱都支持如下三个特点:

  1.不缓冲音频数据(No Cache Audio Data)
  2.精确流模式(Accurate Stream)
  3.C2级校错(C2 error correction)

  使用安全模式(Secure Mode)进行抓取,抓取前首先检测音轨之间的间隔(Gap),一次抓取完毕后关闭EAC,再重新启动EAC,检测Gap,然后进行下一次抓取。首先观察十个文件的大小,都是34,052,300字节,即272418400位。 然后使用FC/B进行二进制比较,发现所有的文件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使用质量好的Z版唱片,在两台CDROM上,使用EAC抓取的WAV文件是完全相同的,但这样的数据是否就是CD上原有的数据呢?这可以通过红皮书的误码率作一个模糊的概率统计,但是红皮书只是一个书面标准,并不能保证我抓取音轨的误码率就是这样,所以我采用了一个通用的数字游戏的方法。

  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为简单起见,首先只考虑其中两个文件A和B。分几种情况讨论。

  1.两个文件都是正确的,这很好。
  2.一个文件正确,一个文件错误,这与实验结果相矛盾。
  3.两个文件都错误,但错误的位数不一样。不妨设A,B错误的位数分别为x和y x<>y,那么两个文件至少有x-y位不相同,这与实验结果相矛盾。
  4.两个文件都错误,且错误的位数一样,不妨设为m(m>0),也就是说B文件也错在m个固定的位(相对A文件来说)。这种事件出现的概率是P=1/C(n,m)=m!(n-m)!/n! n=272418400。当m-n/2越大时,P越大。如果m<>n,也就是说文件不是全错的话,当m=n-1或m=1时,P最大,P=(n-1)!/n!=1/n=1/272418400=3.67e-9。扩展到十个文件,他们全部出错误,错误的位数相同,位置相同,且并非所有位全错的最大概率是(3.67e-9)^9=1.21e-76,这是什么样的小概率事件,不言而喻,我想不会比中一个几百万元的彩票的机会更大。

  看来只有一种情况可能出现了,即m=n,P=1,唉,我的两台光驱读CD数据居然在所有的位上100%的出错,在红皮书的标准之下,这真是不可思意,这种误差如果是随机性的,那么其概率为1/2^272418400,不大于10e-68104600,如果是系统性的,看来又该换光驱了,不过我的光驱读软件可好好的,真是不可思议。

  顺便说一下:在原先的实验中,网友在不同的光驱上抓却音轨往往不一致。但EAC为什么这么厉害呢,我摘译软件作者在文档中的若干描述,本人英文水平不高,也不是相关技术领域专家,错误在所难免。

  EAC的作者Andre Wiethoff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经常抓取和监听各种WAV文件,所以使用了许多抓音轨的软件,但令他不满意的是,这些软件只有时基误差的校正,而CDROM在抓音轨时会产生其他的误差,所以,他就萌发了开发一个完全精确的抓音轨软件的念头,这样EAC诞生了。EAC的特点如下:

  抓取技术:

  EAC采用三种抓取方式:安全(Secure),快速(Fast)和爆发(Burst)。在安全模式模式下,对于每一段音频数据至少读取两次,如果两次不一样,则继续读取直到有50%以上的采样是完全相同的为止,不过最多只读取82次,这样就会得到完全正确的或最佳结果,当光驱支持精确流(accurate stream)特性时可以确保这一点。如果光驱对于音频数据进行缓冲(Cache),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后面每一次读取数据都是第一次的缓冲,是从Cache中读出的,当然是一致的。EAC通过重新初始化光驱来避免这一点。由此可见,安全模式是比较慢的。C2级错误检测是EAC采用的又一种光驱特性。光驱有C1,C2两种错误检测方法,如果在读取音频流时,发现C1和C2校验错误,那么只用读取一次就可以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光驱对以这一特性的报告可实现并非完全准确,所以为了保险,可以关闭这一选项。如果光驱支持精确流特性,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那么EAC可以使用快速模式效果是相同的。而爆发模式不进行任何的检测和校正,只是速度快。

  间隙技术:

  EAC可以检测音轨之间的间隙,这种信息并非直接存储在CD上,需要进行测试,使用这种技术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指明抓取的时间范围。

  光驱特性自动检测技术:

  上面说了,如果光驱支持支持精确流特性,C2级错误校正,且不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这对于音轨的抓取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在使用EAC之前,首先要检测你自己的光驱,EAC对于精确流特性的检测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Cache的检测并非完全准确,为保险起见,你可以假设你的光驱对音频数据进行缓冲。

  音轨同步技术:

  如果使用这一选项,EAC会对于相邻的音轨进行同步,以避免时基误差,这对于一些现场录音(Live Recording)特别有用。

  采样偏移技术:

  采样偏移(Sample Offset)技术是EAC的又一大特点,许多光驱不支持精确流特性,EAC使用这一技术有利于在进行多次抓取时,同一条音轨其数据都是一致的。有些光驱无法精确的定义起始点,所以程序指定读取第10000块(Block)时,可能读的是第9998块,但读取程序是无法发现这一点的。一般的,对于每一台光驱,都有其特定的偏移值,EAC如何适应这一点呢,作者收集了几百张常见的CD,在每张CD的特殊位置读取了一些字节,建立了一个CD特征库,如果你也正好有这个版本的CD,你就可以使用他们,通过EAC进行比较,以得到你自己的光驱的特征偏移,注意同一种CD可能有多种版本,所以你必须仔细检查CD内环的代码,当然,如果同一版本的CD,不同的碟片上的数据居然不一致的话,这种技术也就失效了。

  正是因为EAC采用了这些技术,所以将音频数据抓取的正确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它还是0.9的贝塔测试版,作者还在不断地进行努力。

  文档摘译完了,我的观点是:在适当的软件(EAC)的驱动下,当然这种控制软件也可以设计成专用的芯片,廉价的CD-ROM(即使是维修过的)完全能胜任红皮书标准的音乐CD数据的读取,这与天价转盘没有什么两样,无论他们采用了什么防震措施和发烧级的元器件。前题是控制软件要足够好。

  一个免费软件能够做到的事,但是为什么音响厂商们做不到这一点呢,这恐怕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只有从商业目的上来理解了,对于数字信号的正确读取,传输和复制,他们恨得要死,怕的要命,当然,这更包括各个唱片公司,反观IT厂商,对于D版的问题更多的是从法律和技术上来防范,而不是鼓吹炒作各种奇怪的概念。

  实验二:同版本的D版唱片在不同的CD-ROM上的多次抓取

  既然Z版唱片的问题不大,那么D版唱片呢,我找到了Hi-Fi西班牙的 一张D版,盘片白底蓝字,标称贵州音像出版公司发行,与Z版相比,印刷粗糙多了,盘片的内环和外沿都不是很平滑。同样的在两台光驱 中分别抓取了5次,其中有时还关闭了EAC的精确流选项,no cache audio 选项,即让EAC采用最保守的多次比较的方法进行抓取,结果是所有文件 的大小仍然为34,052,300字节,但是进行二进制比较时,问题来了,D版本身抓取的十个文件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与Z版相比较时,几乎100%不一样,经过分析,发现同一段的数据在两个文件中的偏移完全不同,由此可见D版还是有问题的。

  由于本人是从事软件工作的,所以以上的某些观点可能不免又陷入了软件万能论的泥潭,其实也就是硬件万能论,因为许多计算机控制芯片就是在不断的固化各种软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