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第5讲 (连载)

( 4 )
 
[收藏]

1416
#1 10-12-6 10:56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第5讲 (连载)



第5讲 色法、四界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a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在前几个晚上一起学习了“阿毗达摩”的概论或者导论。我们从佛教开始谈起,然后谈到经典的结集以及三藏,之后又讲到了“阿毗达摩”的来源以及两种谛:世俗谛与胜义谛。然后再谈到了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以及学习到三藏、三学、三种教法之间的关系。
    从今天开始,就转入了讨论胜义谛的范畴。在昨天晚上我们谈到了概念法,概念法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们也必须得运用的。概念法它还会有时间、空间、组合、形状等等。但是到了究竟法,我们就不能光从时间、空间、形状、上下、高低等等来去了解、去讨论了。
    那到底什么是究竟法呢?“阿毗达摩”里面就讲到了究竟法,有四种究竟法。第一种是心(citta);
    第二种是心所(cetasika);
    第三种是色(rupa);
    第四种是涅槃(nibbana)。
    心、心所与色法,它们都是因缘造作之法,又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称为有为法。又因为这些有为法,它们具有生灭相,有生起、有存在,必然有坏灭,所以也称为行法(satkhara dhamma) 。
    涅槃,非因缘造作之法,称为无为法。又:它不具有生灭相,所以不能称为行法,必须称为无为法。
    “阿毗达摩”所讨论的主要是这四种究竟法。但是我们在学习“阿毗达摩”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按照这四种究竟法的原来的次第、顺序。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是先讲心法,再讲心所,再讲色法,再讲涅槃。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依这个次第。为什么呢?我们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将由粗到细,由简到繁,这样的次第来学习。
    在讲到色法的时候,色法的分类一共有二十八种。讲到心所的时候,有五十二种心所,讲到心的时候,有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大家可能听到数目,觉得挺吓人,很多数字,但是如果我们很有系统地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是那么吓人的,它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从粗到细。色法粗还是称为心的名法粗呢?色法是粗的,因为色法容易被我们感知。但是,心法更加微细一点儿。所以我们先从粗的色法开始学习,然后再学心法。还有,我们要先从色法再讲到心所和心,这样的教学次第是跟我们禅修有关。
    我们知道修行必须得依靠经论,而经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禅修。我们不能够为了经论而经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跟学子没什么区别。佛陀教导三藏,教导经论的目的是为了要去实践,惟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达到灭苦。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们的禅修也通常是先观照色法,观照粗浅的色法,然后再观照名法。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修行次第来学习。
    在禅修的时候,修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修止,一类是修观。
    修止,它的所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概念法,一类是究竟法。如果是取概念法为对象(为所缘)来培育定力,它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是取究竟法为所缘来培育定力,不能够证得禅那,但是它可以达到近行定。
    而在讲到修观(vipassana)的所缘,依所缘来分,所有的观只有两种业处,一种是色业处,一种是名业处。也就是说,我们观智所观照的对象离不开名色法,离不开身心。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这样,那缘起到底算什么?因为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得要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当我们把心导向过去,观照过去世的时候,难道过去世就不是五蕴吗?难道过去世就不是名色法吗?是不是?未来世呢?难道未来世就不是五蕴吗?未来世就不是名色法吗?还是属于心、心所跟色法的范畴。只不过是已经灭去了,称为过去,还没有生起的称为未来,已经生起的正准备灭去的,称为现在。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必须要观照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具体的对象还是名色法,所以我们可以把观智的对象,把它总结为只有两种业处。如果说修止业处,培育定力,有四十种业处。那么修观,只有两种业处,就是色业处和名业处,就是观名色法而已。
    在具体修观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先观色法,因为色法是粗的,而且我们在观名法和观色法的时候,由于色法比较粗,也比较容易把握。如果在观名法的时候,有时候名法会比较细一点,如果定力不足的话,有时候可能会观不清楚。所以在修行的次第上,我们可以先修色业处,然后再修名业处,之后再查找名色法之因,就是修缘起。等我们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之因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培育观智。再观照这些有为法,这些心法,心所法和名法的本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无常、苦、无我。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有为法的过程中,也会讲到在具体实修的时候,应当如何去观照它们。
    在我们讲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时,会讲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在讲到心所和讲到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习了“阿毗达摩”,通过“阿毗达摩”的分析法,将会很容易地看清楚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再具体运用在生活上如何培养如理作意,如何培养善法。而在修观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阿毗达摩”的帮助。修行离不开经论,特别是修观离不开论。我们可以说,经论好象眼睛,实修好象脚步,惟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走的清楚。如果我们有了“阿毗达摩”的知识,已经了解了名法,了解了色法,在修观的时候,会觉得有轻车熟路的感觉。
    我们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学习“阿毗达摩”的方法是先掌握一定的理论。例如对色法,对名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色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而存在,色法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了解名法,名法是怎么样运作的,名法的本质又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实修,这一种先学后修的方法,就好象我们要去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在没有去之前,我们先搜集一些资料。例如:我们先去看看地图,这个城市里面有哪些风景点,有哪些要去的地方,哪些主要的街道。先了解,当去的时候,我们就对那个城市心中已经有数了,这是一种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学习“阿毗达摩”的方法,就是先修后学,先修后学就是我们可能对“阿毗达摩”的一些概念名相不是很熟悉,只是依照导师的指导,导师叫我们如何观照我们就如何观照。我们学习“阿毗达摩”主要对应的是修维巴沙那(vipassana),修观智的阶段。惟有我们有了观智的体验,就是真正在修到(vipassana)观智的时候,我们就依照导师的教导去观照色法,观照名法,观照缘起。在我们观照的时候,在实修的时候,也会涉及到“阿毗达摩”。但是,因为我们是先以修行为主,所以对于名色法只是大概的了解,等我们有了实修的体验,已经真正的用观智如实的见到了色法是怎么运作,名法是怎么运作,之后,等我们再修观智达到一定的阶段,例如说修到行舍智,或者说证得了圣道、圣果之后,我们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当你有了实修的体验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就好象你对一个城市已经很了解了,你再看地图,会觉得更清晰、更清楚,是不是?甚至你会用很多种具体的方法把“阿毗达摩”里面的东西讲出来。一个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修经验的人讲“阿毗达摩”,他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甚至会讲错,但如果一个人有了实修之后,这种实修必须得是依经论而实修,不是瞎修。就是当他有了实修经验,已经真正地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色法之后,他再去学习“阿毗达摩”,再去研究“阿毗达摩”,就好象他对于这个城市已经有了解,只是现在再更加系统地去深入研究这个城市的一些构造,一些规模等等,只是这样而已。
    所以我们学习“阿毗达摩”,有两种方法来学习。对于现在在座绝大部分的人,我们只能够这么说,先以第一种方法来学习,就是先对“阿毗达摩”有所了解,对理论的知识有所掌握,之后我们再应用在实修上。如果有的人说,这样的话,我没有机会修到vipassana,那怎么办?也不要紧,正如我们在讲到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能力修到vipassana,但是你可以运用在生活上,即使你没有运用在生活上,但是你已经把握到佛教的核心了。
    好,既然在学习这些究竟法的时候,是先从粗的学起,我们就先来讲色法。不过涅槃一般我们不是拿来谈、讨论的,到时在学习“阿毗达摩” 的时候,我们也会简单地讲一讲涅槃。但是我们并不深入地去讨论涅槃,因为涅槃是拿来怎么样?拿来证的,不是拿来说的,说不清楚。
    我们就先学色法( rupa ),为什么称为色法呢?色,巴利叫作( rupa )。它源于动词(ruppati),意思是变坏、破坏、压破、逼迫、干扰。为什么要用色这个词呢?不直接用“物”呢?用物质的物呢?因为如果是用物的话,它并不能够表达原来巴利的这种意思。这里讲到的色,它并不是我们说到的颜色的色,也不是讲到女色的色。这里的色,它的意思是指物质,但是由于巴利语(rupa),它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颜色,而另外一种意思呢?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在这里,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但由于从巴利的词源来说,它的意思是变坏,所以,以变坏故称为色。正如佛陀在《相应部 第22相应 第8品 第7经》里面这么样说:
Kinca, bhikkhave, rupam vadetha? Ruppati'ti kho, bhikkhave, tasma rupan'ti vuccati. Kena ruppati?
Sitenapi ruppati, unhenapi ruppati, jighacchayapi  ruppati, pipasayapi ruppati, damsamakasavatatapa-sariapasamphassenapi ruppati.
Ruppati'ti kho, bhikkhave, tasma rupanti'ti vuccati.

1416
#2 10-12-6 10:57
这是在《应食经》里面说到的:
    “诸比库,为什么说是色呢?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因什么变坏呢?因冷变坏,因热变坏,因饥变坏,因渴变坏,因虻、蚊、风吹、日晒、爬虫变坏。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
    也就是说,物质、一切的物质现象都会受到内在跟外在因素的干扰,必定会破坏,会坏灭。简单地说,毁坏义谓之色。一切的物质都会毁坏、变坏,会受到内在、外在种种因素的干扰,称为色法。有的人问:要解脱,解脱是什么解脱?色法解脱,还是心解脱?心解脱。对,我们不是解脱色法,而是解脱心法。即使是佛陀,他解脱的并不是色法,而是心解脱。所以佛陀讲到解脱的时候,是讲心解脱。也就是说,当一个圣者在断尽了一切烦恼的时候,是心没有束缚,心是自由的。但是,这一个色身还会生病,还会变坏,最终还会死亡,是不是?你说,如果是色法也可以解脱,岂不是象老道一样求长生不老或者羽化登仙了。在佛教里面看来,可不可能?可能吗?不可能。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色法,还要修色法,还要观色法呢?因为佛陀说过,佛陀在《中部·大牧牛经》里面说:
    “诸比库,具足十一法的比库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长、成长、增广。哪十一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不知色……。诸比库,比库如何不知色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对无论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与四大界所造不如实知。诸比库,这是比库不知色。”
    我们要了解色法的意义,正如佛陀在这一部经里面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色法,不如实地知见,如实地照见色法,他不可能解脱。
    我们讲到心,心是离不开色法的。在五蕴有的世间,在欲界跟色界里面讲到的心就是名法,它不可能离开色法而存在。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我们的心因色法而生。
    例如,讲到眼睛看,是什么?是眼识,是不是?眼识如果没有了作为眼睛这种依处的话,有眼识生起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所对应的颜色、形状这些物质,这五花八门、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眼识生起吗?没有。所以,从因缘法上来说,名法就是心,它不是单独生起的,必须是因缘和合生起的。
    佛陀在经典里面经常讲到的:缘于眼,外面的颜色跟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触,因为触而有受,无论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不是?所以如果讲心法,我们必须得了解色法。同时,由于种种的色法,往往是我们内心抓取、贪着、执取、贪染的对象。如果我们不观照色法,只是观照心,那么这种心没有了对象,我们的观很可能变成是空观,或是偏离一边的观,而不是完全的观。为什么呢?当生起贪染的时候,我们同时还是要观照贪染的对象是什么,贪染的对象往往是五欲的功德,哪五欲的功德?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还是名法?是色法。对,例如,财啊、色啊、食啊,这些其实都是色法。在修观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观能观的心,或者能的心所执的对象,这是要观的。所以,修色法是必然的、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不修色法,他不可能证入涅槃。
    佛陀把世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色法,一类是名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名法是心理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得了解的。我们说修观、观智,观智观的是什么?观的就是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世间法,一种是世间法,是不是?我们用不用去观照出世间法?没有意义。难道我们需要观出世间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吗?不用。我们观的是世间法,因为世间法,它有生灭相,它有无常相,有苦相,有无我相,有空相,所以我们观照的是这些。而世间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心理现象。如果说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个就是概念了,但是我们不用去观概念。如果我们观概念,观一辈子,我们都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观智。为什么呢?因为概念在究竟意义上它是不存在的,观它你只能够落空。我们观的是究竟法,去观照的是五蕴,观照的是十二处、十八界,观照的是色法跟名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为究竟法才具有无常相、苦相、无我相。

1416
#3 10-12-6 10:57
在修观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无非是色法跟名法。我们现在学“阿毗达摩”,也是以学习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为主,这就已经贯穿了“阿毗达摩”的最主要的部分,而其它的,还会讲到的概念法,讲到的涅槃,但这些,我们带过就可以。
    要如何来了解色法呢?可以从最基本、最粗浅的方式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个物质的世界,我们所感知的几乎都是属于物质。我们要吃饭,要有房子住,出门要坐汽车,生活要有钱,这些都离不开物质,是不是?甚至说绝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质,追求的是物质的享乐、物质的享受,一切的欲界的有情,就算连猫,狗,蚂蚁,蚊子,爬虫,它们都要为食而奔波,是不是?它们都要找食物。所以说,我们是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面。
    如果用物理的方式来分析所有的物质,对人、动物、植物、矿物质、山河大地进行分析,将会发现到这些物质现象或者说有生命的现象,包括人,包括动物,它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如果再继续分解会发现,细胞是由很多的分子组成的,再分析分子,会发现它是由原子组成的,继续再分,可能还有核子、质子、中子、电子、亚原子、粒子等等。据说现在科学界又发现了最小的物质单位叫夸克。但无论科学家怎么分,这些在“阿毗达摩”里面都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也就是说,还是属于概念法。
    佛教怎么分呢?佛教的分法有点像科学的分法,但是不尽相同。佛教的分法也是把一切的物质进行分析,包括有生命的、特别是有生命的现象,有情的色法把它一直分,也是不断地再分,再分。当我们把一切的物质,包括有生命的,包括没有生命的物质一直再分,分到不可再分的程度,有一种称为色聚(kalapa) 的。但是,色聚虽然是最小的单位,它还是属于概念法,还是属于世俗谛。我们在修观,要观色法的时候,必须得要破除色聚的三种密集,就是组合密集,功用密集跟相续密集。为什么称为聚呢?聚是组合,色聚(kalapa)的意思就是组合,只要有组合,它是属于究竟法还是属于概念法?属于概念法,对。所以我们在见到了色聚之后,不要认为说一个人能够看到色聚,啊,他就很了不起,差得远呢!看到了色聚之后,他还必须得要破除色聚的组合,直到见到究竟法。
    我们可以说一般的物理学家,他们研究色法、去观察色法用的是肉眼,而我们要去观照色法、要去观察色法,了解色法,我们用的是什么眼?我们用的是慧眼,这个是不同。肉眼跟慧眼,哪一个更高明?
    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外面,还有无论是有情识的,没有情识的,有情识的动物,包括人,没有情识的山河大地、木石等等,这些都是称为物质,称为色法。
    色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大,一类是四大所造色。正如佛陀在《相应部》里面说:“诸比库,有哪些色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诸比库,这称为色。”
    也就是说,一切的色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大种色(mahabhuta),有四种,我们称为四大,或者称为四大种或者称为四界。
    还有另外一种是所造色,(upadaya rupa),一共有二十四种。
    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而所造色是什么呢?我们说到,例如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这些都是属于所造色的范畴。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大地跟树木的关系。树木,花草树木的生长,必须得依靠大地,没有了大地,花草树木的生长就没有依处,就没有立足处。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所能够感知的一切物质现象,大,大至整个宇宙,整个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山河大地;小到细菌,小到极微细的粒子等等,无一不是色法,所有这些色法都属于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只是它们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好象是五花八门,千姿万彩,其实都离不开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由于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它们不同的组合,构成了我们现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
    我们在这里就先来学习四大。
    四大种叫做(cattari mahabhutani),或者又称为四界(catasso dhatuyo),也简称四大。这四大分别是地界(pathavidhatu) ,水界 (apodhatu) ,第三火界(tejodhatu),第四风界(vayodhatu)。
    这里讲到的地、水、火、风四界,跟我们平时所认知的地、水、火、风是不同的。这里讲到的地,不是土地、大地的地,田地的地,不是这里的地。水,也不是海水、江水、河水,或者我们所喝的水,不是这里讲到的水。火,也不是熊熊燃烧的火,灯火。风也不是我们讲到平时吹来的风,我们不能够用这种物理现象来理解。如果认为说,大地、土地是地,这种地是概念法。如果讲到会流动的水,海水,江水,湖水,这些还是概念,讲到烧的火,灯火,这些是概念的火。讲到吹来的风,这些都是属于概念的范畴。但是,佛陀在讲到了地、水、火、风,四界之所以称为界,它是究竟法的范畴。
    我们在分析究竟法之前先来讲一讲,在我们学习每一样究竟法的时候,将会采用四种鉴别法。依照“阿毗达摩”,每分析一种究竟法,都会用四种方法来分析。
    第一是特相(lakkhana),也就是特点的意思,每一种究竟法都拥有它的特点,因为有了特点,才能够区别于其它的法。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它很容易跟其它的法混淆。
    第二是作用(rasa),或者直接翻译成“味”,味道的味。也就是究竟法的作用,一种究竟法对其它究竟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好象说,一个经理在一间公司里面,他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一个会计在一间公司里面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类似于这么样。一个究竟法不可能单独存在,但是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在其它的究竟法当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好象一间寺院一样,一间寺院的僧职能够起到什么样作用,维那能够起到什么样作用,知客又在这个寺院里面起到什么样作用,监院、方丈他们又起到什么样作用。同样的,每一样究竟法,在一个究竟法的组合里面、一个聚里面,色聚或者名聚里面,它起到的是什么作用?因为有了这个作用,我们就知道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
    第三是现起(paccu-patthana) ,也就是一种究竟法表现为什么,它被我们体验为什么,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我们所认知。例如,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知道这个是地,这个是水,这是火,这是风,每一样的究竟法都会给我们所认知、所体验,体验这种究竟法,称为现起。
    第四是近因,近因,直接翻译为(padatthana) ,pada是脚,tthana是地方,也就是足处,或者立足的地方,即一个究竟法产生或存在所直接依靠的原因。依照佛陀的教法,任何一种法的产生跟存在都必须得依靠许许多多的因,有了种种的因缘助成和合,才会有一种法的存在,一种究竟法的存在,一种有为法的存在。但是在种种的因缘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其中一种最直接的原因。就好比是一个小朋友,他只要生活在社会,生活在家庭,他都会有很多关系,跟他的爸爸、他的妈妈、兄弟姐妹,他的邻居,在学校里面还有老师,还有同学,有很多关系,是不是?但是,在所有这些关系当中,小孩子跟谁的关系最亲密?跟他母亲的关系最亲密,是不是?所以,同样的,一种究竟法它的产生或者存在,会有很多的因缘。但是,在这种种的因缘当中,有哪一种关系最直接?就是这里讲到的近因。
    例如佛陀讲到的慧,智慧的慧,特别是指在修观的时候,观智的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近因是什么?是定,对,为什么不是其它呢?难道如理作意不是吗?难道正念不是吗?都需要,难道慧所依赖的心也不是吗?也是,都是。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定,因为有了定力才能够如实知见。
    在我们讨论每一个究竟法的时候,都会用这四种方法来区别。用这四种方法来区别,那么究竟法的定义就很明确。有时候,在讨论究竟法的时候,偶尔也会把近因省略掉,只用三种来理解。不过,我们在学习“阿毗达摩”的时候,又必须得要懂得一种技巧。讲到色法,有二十八种色法,每一种色法都有它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讲到心所法,有五十二种,每一种又有它的特相、作用、现起、近因,这样的话,不是很复杂,是不是?不过,我们在学习“阿毗达摩”的时候,虽然这些究竟法,它用这四种鉴别法来鉴定,但我们在真正学习的时候,你不用死记硬背,了解就可以。讲到特点,当我们一讲到每一样究竟法的特点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它的特点,这种特点是跟其它的究竟法不同的。由于有了这种特点,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到它。而作用,就是每一样究竟法的作用。可以被我们体验为什么。从现在开始,每讲到一样究竟法,我们都会讲到特相、作用、现起,有时也讲到近因。但对于这些,大家能够理解就可以,理解是重要的,而不是背。在作笔记的时候,甚至你把它记下来,不去背它也可以。但是你要知道,每一样究竟法都有它的特点和它的作用,可以被我们体验为什么。你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不会跟其它的究竟法混杂,就可以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掌握好学习《阿毗达摩》的方法,就不会一见到这些很复杂的东西就望洋兴叹了。
    我们下面就来学习地界(pathavidhatu)。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俱生色法的立足处,也就是说,任何色法都必须得依赖地而存在。表现为接受俱生色法。近因为其余的三界。
    这里讲到的俱生色法,也就是每一种究竟色法,它的产生跟存在都不会单独的,一产生会成组成组的产生。比如说地,地的产生,它必定跟水火风一起产生,还有跟颜色、跟香、味等一起产生,不会说,突然一种色法产生就只是地,不可能。所以跟它同时产生跟存在的那些色法,称为俱生色法。

1416
#4 10-12-6 10:58
我们不能够把地界理解成大地,任何的物质,只要我们可以感受到,可以听到,所有这些现象都有地界。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空间,里面有很多空气,是不是?如果理解成地是大地的话,那么只有我们现在站立或者坐着下面的那个才叫作地。然而,只要有物质的现象存在都有地,例如我们讲的空气,空气里面也还会有很多的地、水、火、风的存在。象河水、流水一样都会有地的存在,乃至烧火也有地的存在。即使是声音或呼吸的空气都会有地的存在。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如果透过观智来分析就会发现到其实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空间里面,它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小灰尘和一些许许多多的色聚。而每一粒的色聚之间,它都会有地界的存在。例如说,现在这是一个物体,外面这个是空间,其实这个物体里面也是很多的色聚,外面这些空间其实也很多的色聚。只不过色聚跟色聚之间它的空隙不同,使我们感觉到这个是有形的物质,这个是无形的物质。但如果在观智里面观照,其实地、水、火、风,或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无不是色法,无不是色聚。
    再讲到水(apodhatu),这里的水也不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湖水、江水、河水,所喝的茶水、咖啡等等。水的特相是流动。作用是增长俱生色法。现起是把俱生色法握在一起或者黏着。近因是其余的三界,也就是地、火、风三界。所有的物质,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它能够成型,能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每一样的物质,必定有它的向心力,是不是?因为有了这种向心力,所以它能够把物质黏在一起,不会散掉,这种能够把物质黏在一起的作用就是水界所产生的作用。如果没有水界的凝聚力,那么物质将不能够成型,将会散掉。
    再讲到第三种火界(tejodhatu) ,特相是表现为冷或热,换而言之,就是温度,温度就是火界。作用是使俱生色法成熟,也就是在同一粒色聚里面,它能够促使其它的色法成熟。表现为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余的三界。我们可以说,只要有物质现象,必定会有温度,是不是?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温度的?没有,对。温度是什么?其实就是火界。我们说的空气,空气里面其实也有温度,是不是?空气里面的温度其实就是火界。我们的体内有体温,碰到这些地面会比较冰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体验的这些温度,其实就是色法里面的火界。
    再讲风界(vayodhatu),风界的特相是支持。作用是使其它色法移动或者活动。表现为使色法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近因是其余的三界。换而言之,任何的色法能够支撑,能够支持,能够维持,就是风界。同时,任何的物质的运动都是风界的作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的世界,而任何的物质都是处在运动当中,是不是?你说我静坐,我坐在那里不动,你坐在那里不动,难道你体内的物质不是还在运动吗?能够动就是物质的作用。
    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四大种立足于地界,由地界支撑着它们,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而维持,由风界而支持。为什么这么样说呢?我们可以说,任何的物质都可以发现地、水、火、风这四大的属性。例如我们讲到这一个麦克风、这个话筒,这个话筒它呈现出来的重量或者说它呈现出这种坚硬的东西,就是地界,而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这一个形状,它是以地界为主的。然后,为什么这个麦克风它能够凝聚成型呢?而不会散掉呢?它能够凝聚在一起,这个是水界的作用。这个麦克风有没有温度?有温度,它的温度本身就是火界。而且,火界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任何的物质都会变坏,是不是?变坏其实还是火界的作用,因为火界能够促使色法成熟,成熟的末端是什么?就是毁坏。所以一切的物质,它即使刚生产出来的时候,再新也好,放久了都会怎么?都会变旧,这也是火界的作用。而风界就例如说,之所以现在这个麦克风可以移动,移动这个是风界的作用。当我们去看到这麦克风里面的色法,去研究它,我们会发现到里面的很多的原子、分子,它都是不断极其快速地运动,是不是?这种运动是风界的作用。如果再继续去分析它,再去破它一直见到色聚,我们还是会发现到,里面的运动是属于风界。只要是物质,它就是在不断的运动当中,这种运动就是风界的作用。所以任何的物质现象、任何的色法,它都有这四种属性。物质的坚硬,物质的立足的地方,就是它能够成型,这些是属于地界。能够黏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形状,或者说它不会散掉,这是水界。温度是火界。它的运动或者它能够支持而不会倒,这是风界。我们了解了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有这四大,到底我们应当如何在实修当中去了解四大?如何来辩识四大呢?我们在下一期的禅修营继续再学习。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m me punnam,asavakkhayam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nibba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aga,sabbasattanam bhajemi,
    Te sabbe me samam,punnabha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盘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adhu! Sadhu! Sadhu!
    萨度!萨度!萨度!

4008
#5 10-12-6 12:52
萨度萨度萨度

有幸亲自听过尊者的阿毗达磨讲座以及受过尊者禅修指导

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