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考》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发展下去逐渐跟曲调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之为“诗馀”。
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现在普遍的分法是: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种分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很绝对化了,但是比较通俗,容易应用。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容易因为各人不同的理解出现分歧。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令引近慢本来其实是音乐名词。
令: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即为一令,于是以令字代曲字。小令就是小曲,小令简称令。
引:宋代人取唐五代小令,扩展成引。比起原曲,引比令多添加了字词,曲调也变化了。
近:近是近拍的简称。大概为同一首词同名异曲。一首词的曲调,经过改编,发展成为了新调。不断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就难以考证哪一首曲调是本曲了。
慢:慢在古书中写作曼,是延长引伸的意思。就是减缓曲调的节奏,拖长唱腔,使曲子变得更加抒情。慢的唱法更加通俗流行,本来一部分古人对慢的唱法相当排斥的,认为是淫靡之音。但发展下去,后来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词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通常就是一首小令,很像一首诗,只不过是以长短句的形式出现的。
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的词分为上下两阙,两阙的字数基本相等,句式和平仄基本相同。形成对称美。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三叠的词就是三段,四叠是四段。
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双调的称呼别扭了。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这个称呼很不恰当:实际上双调就是同一曲调填的两段不同的唱词,是“同调”不是“双调”,若称之为“双词”才最为准确。一首曲调重复唱两遍,两遍分别填不同的词来唱,是这么一种形式。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是叫“重头小令”而不是叫“双调小令”。
作为广为流传的“官方教科书”,万树的《词律》,上面说的是双调。清朝时,陈廷敬、王奕清等人奉康熙大帝之命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编写成《钦定词谱》一书。此书照样难免有不少错漏。
吴衡照,字子律,他在所著一书中就指出了关于双调称呼的错误。《莲子居词话·卷之二·词律失考》:“红友词律,如南歌子、荷叶杯等体,多注双调。西林先生云:双调乃唐宋燕乐二十八调、商声七之一曲之大段名也。词中雨淋铃、何满子、翠楼吟,皆入双调。万氏失考,误以再叠当之,有此卮言。”
杜文澜在《词律校勘记》中引述吴子律的批评后注“此论存参”。实际上是他不敢冒犯《钦定词谱》的权威性,因而不敢对吴子律的见解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