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一次多轨多音箱空气混音的实验

( 26 )
12
 
[收藏]
-  第 2 页  -

4104
#16 13-2-28 12:13

回复 ddyykk_hello 在 #11 的 pid=3750329 的贴子

楼主是故意全部摆在正前方的,你连为什么这么摆都搞不懂就出来教育人,还教别人读心理声学,你先把小学语文读好吧

254
#17 13-2-28 13:50
酒足饭饱, 就让楼上所谓小学语文未读好的底层人物, 来上上课了
首先声明, 我支持军长对声音探索的精神, 场地和箱子有限 , 陈军长的想法才有所限制的!未加环绕

  11楼大湿说了:“ 这跟环绕声没有任何关系
下面本人就用足够的论据 , 来推翻他的话:

  LZ军长这个Demo  缺了合成器键盘,  大家搞编曲或听音乐都知道 ,很多CD专辑 都会有一些声场“小点缀”
来烘托意境 、艺术氛围。

我下面就举个实际例子  大家自己去听,去思考!! 军长这样的摆放 要达到最佳听音状态 需不需要环绕声
大家听听下面两段 最后3秒的那个合成器长音 "无环绕 与有环绕“的对比        
   

----------------------------------------------




军长因为是箱子有限 场地有限 才摆成扇形,  所以最后3秒那一声长音   只能限制在人耳前方小幅回荡!
但如果如上图 ,军长场地 、箱子 都充足,  那么左右手  后区 再多设置箱子做类似第二段音频例子的环绕  
那么整个艺术氛围 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宽且飘渺,声场 不仅有立体层次感,
而且会动起来,(那最后一声的长音会“转动”起来)

( 11 楼有不服 尽管来本人在职剧院现场观摩, 箱子也不多32只马田
我现场可以花3小时 摆给大家听, 事实胜于雄辩!)

[ 本帖最后由 第7维度 于 13-2-28 15:4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观众反应
:你继续这样想就好了,一定要坚持

254
#18 13-2-28 15:32

回复 ddyykk_hello 在 #11 的 pid=3750329 的贴子

一山还有一山高。。。要谦虚Boy,你不懂的太多了

2085
#19 13-2-28 16:39
谢谢大家捧场,楼上说得有道理,楼上的楼上说得也没错。
我一开始是没有考虑环绕声的问题,只是想虚拟乐队在面前的各自演奏,所以全摆在正前方,按照想象中的乐队实际站位来摆的,各轨直送相对应音箱,后期只加了EQ和动态处理。
如果要加环绕效果,就有个环绕声像后期处理了,是能有特别的效果,但跟实际乐队演出还是不一样的。很多演出为了突出环绕声效,要花相当大的功夫在上面,侧面和后面的音箱能有十几只每只都是单独的混音发送母线。我这次没有考虑这个。

611
#20 13-3-1 08:19
先撇開品牌不談,對於某品牌用音柱做樂器箱 是否是一種較好的小空間方案呢?

14
#21 13-3-1 13:29
我就一个感觉,完全是为了卖音箱而搞出的怪胎,有这个必要吗?现场这么小,直接原声就可以了,音乐的本质是什么?能不用扩声尽量还是不用的好,何必非要加个马甲然后说:看吧我这跟没穿马甲是一样的。很多音乐厅基本都靠建筑声学进行扩声,而不使用扩声设备。这搞得实在不伦不类。空间环绕什么的暂且都不提。根本就不是什么环绕,顶多是每一路单独出声罢了。各位不要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好像搞得越复杂越觉得是专家,国外人家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我们正好相反,明明很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就一个问题,哪位大师帮解答一下:那么多音响,那么多路,每个音响功率各不相同,如何调整一个各个乐器间的比例,标准是什么?不要跟我说什么主观听觉。所谓的空气mixing,和在bus中缩混后,在多只音响中播放在这么小的空间中有多少区别。

我觉得除了乐器方位感会比缩混要好一些之外,没什么其他可取之处。不过这样楼主倒是又可以卖很多音箱倒是真的,呵呵。欢迎大家拍砖。

4104
#22 13-3-1 13:38
楼主发到混音版就好了,呃,无语

2085
#23 13-3-1 15:16

回复 zhaotnt 在 #15 的 pid=3751522 的贴子

嗯,我不卖音箱的,只是手上有这么多音箱可以用,纯粹吃饱了撑的,为了一个念头而动手试一试而已。
你问如何调整各个乐器的比例,是啊,这就是混音的过程啊,每个声轨都是有调音台单独的推子控制的呀。混音的标准不是主观听感是什么?难道混音师是用仪表来混音吗?

14
#24 13-3-1 15:30

回复 zhaotnt 在 #15 的 pid=3751522 的贴子

陈军长,莫生气嘛,知道你不负责卖音箱,YDACC应该是只负责推广和培训罢了。。嘻嘻。卖这个动作是销售部的范畴。我可能说的有点问题,不过既然这种混音完全靠主观,没有标准,那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耳朵的确是很重要的,起码也要有个标准吧。你觉得ok,我听起来不一定就ok,对吧。人和人是有差别的,所以对于没有一个基本普遍标准的玩法,我实在觉得没必要去应声附和,大家可以探讨嘛。如果照你这么讲,我觉得那么以后我们的扩声佬也都不要带那么多测试设备了,就带个耳朵好了。测试设备都是扯淡,耳朵才是王道。对吧?陈san。

[ 本帖最后由 zhaotnt 于 13-3-1 15:45 编辑 ]

2329
#25 13-3-1 16:10
肯定LZ的精神,不用想得太复杂,环绕也是其次的问题,其实这是很古老的想法,过去早期的年代很多老录音也会用这种方式做mixing.  只是不会用那么多喇叭,只贿选几个生轨来处理,多半用来重新获得一个新的声音/音色为主。想想过去的器材条件,特别是喇叭都没有今天的标准来得好。
第七维度说的没错,的确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声音不会加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实验,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追求,如果环境、设备的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之下,未必不会有好的收获。只是那要花多少代价!


唯一可以在目前情况下得到的定论,就是以LZ这个方式,在处理古典音乐的时候(假设各个乐器都是分轨单独收录),声音重放时泛音会出现,而且是多轨混音很难得到的自然泛音效果,特别是和声共鸣的部份。
观众反应

84
#26 13-3-11 13:30
陈老师,可惜我们太远了,还不,我就没事有事去找你。玩了。

574
#27 13-3-12 1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