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制作/创作 吉他 扩声技术 视频技术 作品展示 生活 信息 更多... | 音频应用专卖店

[教程] 【转自EVA贴吧】鹭巢诗郎对《Q》音乐的解说

( 8 )
 
[收藏]
#1 13-6-14 09:21

【转自EVA贴吧】鹭巢诗郎对《Q》音乐的解说


591
「Q」与「Cue」

鹭巢诗郎

我在伦敦的工作地(工作室)位于Notting Hill附近,以庵野监督为首的EVA音乐STAFF们也都多次来访过,离我家只有3分钟的步行路程。
坐落于和东京差不多大小、曾经拥堵也十分严重的伦敦,再加上开车去Air Lyndhurst Hall、Abbey Road Road Studios只要15、20分钟。由于EVA的音乐制作一旦开始,就必须频繁往来于巴黎、伦敦与东京,因此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段。
本专辑中收录的“Peaceful Times”等数曲是在2009年9月进行录音的,因此《Q》的音乐制作实际上在《破》公映之后立马就开始了。
在巴黎的自宅兼工作室里,每天都在谱写Cue(曲子),当总谱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利用“欧洲之星单程只要两个半小时”的有利之处,毫不犹豫地移动到伦敦。
接下来以伦敦的工作地作为据点,出发前往Air Lyndhurst Hall、Abbey Road Road Studios,召集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与合唱队,让他们把总谱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录音。
像这样在这三年里进行的管弦乐、合唱的录音,前前后后加起来多达20多次。以至于在电影公映两周多之前的2012年10月末,居然还在Air里进行着《Q》的音乐录音(汗)。
最近20年间,好莱坞大作音乐的大部分都是在Air或者Abbey Road进行录音,并由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担任演奏的,因此可以说,世上没有比这更好的环境了。
后期作业是在东京的自宅兼工作室,和庵野监督一起进行着“5.1混声”以及“立体声Down Mix”。
而最后,则交给好莱坞的女王Patricia Sullivan Fourstar来润色,如此完成的就是本专辑!!

关于录制的Cue(曲子)的总数,前作《破》已然是《序》的3倍,超过了180首。而这次《Q》的录音,居然又是《破》的3倍,也就是说足足有500多首。
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让人晕眩的数量,不过考虑到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或许也算是情理之中的数字……不,其实说实话,一制作起EVA的音乐,关于这方面的感觉就完全麻痹了。
对了对了,关于Cue这个单词,其实它原本是作为戏剧与电影的记号(信号),比方说需要音乐响起的部分就会书写上「Q」这个文字,后来则演变成「Cue」。
英语的“5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德语也全是「W」),而到了拉丁语圈中,法语里是“Q, Q, Q, Q, P”,西班牙语则全部都是「Q」,不过意大利语“C, C, Q, D, P”里只有“Quando(什么时候)”是「Q」。
正因如此,意大利语“Quando”的头文字「Q」成为了「Cue」的语源。而在歌剧台本中缩写成「Q」这一个字母,大概是出于简记的考虑吧。
由于剧中音乐响起的“时间(位置)”是确定的,“在此处响起的音乐的特定”等于“绝对时间”,从这个意义上将,剧中音乐本身就是“Q(Quando)=Cue”的。
也就是说,剧中音乐的本质事实上并不是剧伴(戏剧的伴奏),而应该是为了向内内外外展示“我们现在处于全剧时间轴上的什么位置”的信号。
这不正是“The show must go on”的真意吗!!

即使在日本,最近使用「Cue」而不是「Q」来称呼伴奏音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而本来在日本业界中的很多情况,把“Q”当做信号的这种表示方式就一直被使用着。
首先还得多亏了“Cue!”那气势十足的语感。一般都是“准备正式开怕,Action、Q!”这么喊的,但如果换成“准备正式开怕,Action、W(When的头文字)!”,感觉就像Action跌了个跟头似的。
(在英语、法语中字母「Q」的发音是「kyu」,在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中则是「ku」)

嘛,要披露“业界用语「Cue」其实来源于「Q」”这一全球性并且颇具历史的闲话,应该没有比这回更好的机会了。

于是这次,除了作词家Mike Wyzgowski本人命名的合唱词标题以外,(15年间填写了EVA所有的英语歌词的Mike,他所写的歌词永远是这么的精彩!!)显而易见地清一色全部都是带有「Q」的单词。

话说回来,在法国,每当购入新居之时,一上来总会被告知“请赶紧去一趟保险公司”。以下是8年前和保险公司某女士之间的一段对话。
“名字?”“鹭巢诗郎”
“出生年月?”“1957年8月29日”
“职业?”“作曲家”
“那么,新居的地址是?”“Beethoven街9号”
一瞬间,那个拒人千里之外、冷冰冰的保险公司的女士破颜一笑。
“呵(笑),作曲家住在Beethoven街9号!?这个组合也太妙了吧”
这样一来,终于,我迎来了在Beethoven街9号工作室制作Beethoven 9号的幸运!!

而在住到这个自宅工作室之前的之前,距今20年前,我住在位于巴黎市Zheng-Fu附近的Saint-Jacques塔的旁边。Saint-Jacques塔就是那个天才数学家Blaise Pascal(帕斯卡)进行大气压试验的地方,在塔下也有个Pascal的铜像。
而且Pascal还是个写下了《思想录》的著名哲学家。你有没有试过在Saint-Jacques塔脚下的哲学咖啡店里,把那篇保存了300以上的原文诵读一遍?应该有许多外国人也挑战过吧。自然,鹭巢我也是其中一员。
其中有一句话我十分喜欢:qui veut faire l'ange fait la bête 任何一心想扮演天使的人都表现得像野兽。
这实在是颇有EVA的风格,简直就是《Q》的写照,难道不是吗?(使徒既是「Ange」亦是「Bête」)20年前,在那间Saint-Jacques塔附近的房间中所书写的旋律,这次也发展成「Cue」,并在标题引用了那句名言。
因为那是从「Q」开始的词汇吗?
不不,所有的「Cue」都已经从「Q」开始了!!

2012年11月某日 于东京

From Beethoven 9 =3EM27=
听到这首第九后会有“噢?”这样想法的人,一定欣赏过相当数量的第九。而如果能进一步被圆号、铜管部分所吸引,恐怕不是现役的乐队成员就是有过相关经验的人士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首先,这是始终处于节拍器“滴答”声的支配之下、别开生面的贝九第四乐章。(无论是改编成四拍子还是break beat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大家请务必挑战一下Remix!!)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由于在圆号、铜管、打击乐的部分中,存在数处不同于原作的大幅改动。
从详细信息(文章下)中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录音方法(顺序)本身也有相当大的破格之处。
关于这次《Q》所有的管弦乐队的编制,其一大特征如下:虽然木管有时是2管编制(8名),有时是3管编制(12名),弦乐有14型(50名)、16型(60名)、18型(70名)三种,然而唯独“圆号、铜管的数量”作为一个恒定的增量常数贯穿始终。
没错,在《序》、《破》中,保持着圆号4支、小号3支、长号3支、大号1支的现代管弦乐队的基本编制,然而在《Q》中却凑齐了圆号6支、小号4支、长号4支、大号2支这样相当招摇(笑)的编制。
而这一在圆号、铜管上增量,也对“From Beethoven 9”的渲染施加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通常在演奏、录制古典音乐的名作时,通常会100%地忠实于它的“原始总谱”来进行乐队的编制与招募。
不过这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彻底针对《Q》的乐队编制,对第九进行了再构筑,与我的盟友、担当管弦乐队编曲的天野正道一起,在无数次谱曲、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放过任何细节追究到底。
接下来,另一个必须大书特书的地方就是贝九第四乐章之华——“伟大的独唱家们”!!
希望大家务必从职员表中检索一下他们的经历。
这样一来应该就能明白,从《序》、《破》时起就支撑着EVA中合唱的Our Special Choir的众位领唱,他们究竟是何等身经百战的独唱家。
无论是《序》、《破》还是《Q》,他们精彩的演出都一以贯之。
尤其在这首“From Beethoven 9”中,理所当然地发挥出了它十二分的真正价值。
当然,第九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德语歌词(Seele的发音比起“ゼーレ”其实更接近“ズィーレ”,关于这点,相信凡是唱过第九的人对此应该都是心知肚明的吧),而其他原创的合唱Cue(曲)都是英语歌词。
接下来请允许我聊些无关主题的话,关于《序》、《破》的合唱我其实经常被人问起“这唱的真的是英语吗?”“难道歌唱者不是大不列颠吗?”(甚至身边的STAFF也是如此)
明明全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大不列颠,为什么听起来会是那样的呢?
这是由于按编曲或歌词的不同,“故意”采用了意大利语式(歌剧风)或者是德语式(表现出夸张感)的发音,所以听起来才会给人那种感觉。
像这种“苛求般的演出”,也只有依靠作为究极专家的他们才使其变成了可能。每次听起这首第九,我都发自内心地如此感叹。


管弦乐队 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
首席小提琴 Perry Montague=Masaon
乐队指挥 Nick Ingman

合唱 Our Special Choir
独唱・女高音 Catherine Bott
独唱・女低音 Deborah Miles=Johnson
独唱・男高音 Andrew Busher
独唱・男低音 Michael George

总编曲 鹭巣诗郎
管弦乐编曲 天野正道

2009年12月于Beethoven Studio:Guide・Piano录音
2010年3月于Air Lyndhurst Hall:独唱与合唱录音
2012年8月于Air Lyndhurst Hall:80人全编制・管弦乐录音


Bataille d'Espace =3EM01=
曲子的氛围必须保持绝对的明确。那么就稍稍添加一些“升级”来补充吧。
于是就打算添加一些Horn的部分。
就在录音的前一天,连打印的总谱与分谱都准备好的时候,冷不丁冒出一个“再添加一个新吉他吧”这样的想法。
若是这样,就应该对目前的曲子做一些变动,于是我就给北岛健二打了个电话。
EVA简直就是随叫随到的吉他演奏家们的博览会。今刚、芳野藤丸、松下诚、土方隆行,还有就是北岛。
以这五人为首,我与节奏乐器组的诸位已经一起共事了30年以上。其间充满了如同重拾童心般的愉快对话=演奏。


节奏乐器组
山木秀夫(爵士鼓)斎藤ノブ(小手鼓)
今刚、芳野藤丸、北岛健二(吉他)
编曲 鹭巣诗郎
2007年7月 节奏乐器组录音
2012年7月 Eric宫城的顶尖Horn16人编制的管弦乐追加录音
2012年7月 北岛健二的吉他追加录音

591
#2 13-6-14 09:22
Qui veut faire l'ange fait la bête (piano solo) =3EM17=
第一次听到るみ酱(北るみこ)的演奏是在1986年,在森雪之丞的乐队“Mighty Opera”的初次演唱会上。当时村田阳一、Lucky池田等人也在,阵容十分华丽。
再加上雪之丞“真的是十分出色,鹭巢君你也去邀请看看吧”如此推荐,于是就向她发出了工作的邀请。
第一次EVA上的合作是在旧剧场版,以此为契机,有幸请到了她参加交响乐(音乐会)的演出。
伴随着管弦乐队的演奏,るみ酱那首超绝的、仿佛能将钢琴炸裂开来一般的“I SHINJI”,成为了任谁都不得不认可的著名演出(总谱是斎藤恒芳)。
“这个谱面应该这样练习、这么弹奏”,るみ酱那固执的美学从这首Cue(曲子)中也足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而她的这种态度,定能引出最为完美的演奏吧。
她与宫城纯子、クリヤマコト一样,都是对EVA来说不可欠缺的钢琴家。

独奏 北るみこ
2012年10月录音,所用钢琴为Steinway

Quiproquo 131 (2 pianos) =3EM03=
Quiproquo 83 (2 pianos) =3EM09=

在一架钢琴上进行连弹,这次的“Quatre Mains”确实是第一次尝试,不过若是两架钢琴的连奏的话,无论是《序》中的“I'll Go On Lovin' Someone Else”或是旧剧场版的『空しき流れ』等,都进行过数次宫城纯子和北るみこ连奏的录音。
如果进一步在庵野作品中进行回溯,《蓝宝石之谜》里就已经有过已故的大谷和夫与宫城纯子的连奏。
没错,鹭巢我本来就十分喜爱两架钢琴的连奏。
下次真想挑战一下三架钢琴的同时收录!!


编曲 鹭巢诗郎

2012年10月
宫城纯子(高音部)Boesendorfer
北るみこ(低音部)Steinway
同时录音

Quelconque 103 (piano) =3EM08=
在《破》的Liner Note【写在唱片或CD BK中的解说文】里我也提到过,与宫城纯子已经合作了将近36个春秋。对于鹭巢我来说,她真的是一位非常、非常重要钢琴家。
只要是为影像进行音乐演奏,几乎每次都必定会邀请她,在一次又一次的“音乐表现”过程中,她是最为重要的演奏者。
在宫城纯子的指尖下,隐藏着鹭巢书写的谱面,并将庵野秀明这位艺术家所编织出的“微妙之处”投射到影像之上。
这种同步率可不是寻常可比的。


独奏 宫城纯子

2012年9月录音,所用钢琴为Boesendorfer


Thème Q (guitare) =3EM13=
这首曲子的诞生是在《破》公映后不久。
比起《Q》的内容,我更希望能做出一首广义的Cue(曲子),就在我对谱面进行润色的时候,突然感到它与《序》时的“EM09”→“Guit_A”相类似,于是就“对了,去拜托一下(松下)诚吧。”
除了之前提到过的30年以上的相识相知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于鹭巢来说,松下诚是一位能够和他共有错综复杂的“Reharmonization感觉”的人物。也就是说,他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将独奏“100%”全权拜托给他的吉他演奏家。
再加上对于高保真,他时时恪守着高度的自我要求,这也是我选择他的一大原因。
虽然1960、70年代的软硬件或许比不上现在,然而就Know-How这一方面来说,毫无疑问那个年代才是“录音棚艺术”最为精雕细琢的时期。
松下诚、今刚这两人不仅是演奏能力,连如此为之的Know-How也熟识掌握,即使从一切工作室的制高点来俯瞰,他们“将录音棚艺术发挥到极致”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相当突出的。
若是没有松下诚,《Q》的主题就不可能诞生。

吉他 松下诚

2009年11月录音

Gods Message =3EM02=
最为愉快的事件、最为悲伤的事故,这两者同时涌上心头。
曾经引发革命的爵士声乐组合,这就是成立了50年(虽然已不是原班人马)却仍在活动中的The Swingle Singers(Les Double Six)。
能在他们的诞生地巴黎,观赏他们和管弦乐队的共同演出实在是我的荣幸。然而,就在我还沉浸于这一短暂的欢喜兴奋之时,2011年11月,其原始成员之一的Michel Legrand,他的姐姐Christiane Legrand不幸离开了人世。

虽然经常被误认为源自英美,然而将<syabadaba>【拟声词】之类的scat【爵士音乐歌唱中无意义的叫喊声】以合唱形式进行表演,这一独创的想法与表现形式,事实上是由她发展壮大起来的,并留下了众多的经典演出。
在Jacques Demy=Legrand的银幕名作群中,她所领衔的动听的爵士乐大合唱,也证明了其光辉的成绩。

然而这次,仅就这首“Gods Message”来说,必须写明它是为了向我们的冬木透先生表达敬意而创作的“那个合唱”。

既是我工作上的同事,也是我友人的Benjamin Legrand,他的父亲就是Michel Legrand,而他同样也是一位爵士乐演唱家。20年Benjamin在东京举办招待演唱会时,最早赶过来的是已故的羽田健太郎先生。
果然,和Demy=Legrand的狂热爱好者羽田先生一起彻夜秉烛长谈之后,我们一致得出结论,其乐曲群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Christiane Legrand所带来的独特合唱”

就像一回想起《瑟堡的雨伞》、《洛城故事》,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就是Legrand姐弟带来的合唱,果然一说起《赛文奥特曼》和《归来的奥特曼》【《杰克奥特曼》】,同样会在脑中回响起冬木先生的合唱。

早在《火箭大使》从我家工作室中诞生的时候,自认为是P·PRODUCTION一兵一卒的小学生鹭巢,他最为得意的就是已故的山本直纯先生演奏的精彩音乐。
【鹭巢诗郎先生的父亲是P·PRODUCTION的创立者,《火箭大使》是由手冢治虫大师同名漫画改编的特摄片,于1966年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由P·PRODUCTION制作】
若是要我进一步吐露心声的话,那个在同一时期接触了《瑟堡的雨伞》(1964)、《洛城故事》(1967)、《赛文奥特曼》(1967)和《归来的奥特曼》(1971)的孩子,早就胸怀壮志:“有朝一日,一定要在自己的曲子中加入这样的合唱!!”


管弦乐队 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
首席小提琴 Perry Montague=Masaon
乐队指挥 Nick Ingman

合唱 Our Special Choir
首席女高音 Catherine Bott
首席女低音 Deborah Miles=Johnson
首席男高音 Andrew Busher
首席男低音 Michael George
合唱作词 Mike Wyzgowski

総合编曲 鹭巣诗郎
管弦乐编曲 天野正道
流行乐队编曲、编排、所有的吉他、贝斯演奏 CHOKKAKU 

2012年4月于Air Lyndhurst Hall,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 80人全编制管弦乐录音
2012年7月于东京,Eric宫城的顶尖管乐16人编制管弦乐追加录音
2012年8月于Abbey Road Studios,The London Studio Orchestra 50人编制弦乐・管弦乐追加录音
2012年8月于Air Lyndhurst Hall、合唱录音

Quatre Mains (à quatre mains) =3EM16=
在巴黎的办公地,我花了一周时间,写了20个左右的联弹用钢琴小品。在甄选、合并、推敲之后,加起来一共给监督送去了12个。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监督的答复“再明快一点、跃动感再强一点”。
是不是因为对分镜过于熟读,导致忧伤的情感渗透入了曲子里?正当我如此回顾的瞬间,这首『Quatre Mains』突然在脑海中成型。猛然奋笔疾书、录音、迅速送给监督。

从在脑中浮现到递送给监督这一过程的速度,也可以从这首曲子本身的速率上反映出来。
虽然无论是标注的「140 BPM」,还是在客观地听完之后,都感觉并没有多么快,然而实际弹完之后总之就是“好快”!!简直就像是云霄飞车一样恐怖,让演奏者无比头痛。
把速率调低了一点点到「138 BPM」,战战兢兢的再次发给监督。
“趣味没有了啊。”
这话只能说实在是一针见血,不由得让人钦佩“真不愧是监督的反应”。
这样一来,我只好更加战战兢兢地把「140 BPM」的谱子以及使用电脑生成的演奏,原原本本地交给两位钢琴演奏者。虽然立马就传来了一片叫苦之声,但那就像是“花样滑冰、体操参赛选手上场前的规定动作”一样。无比自然地,他们就会把演技锻炼到“极致”,对此不用担心。

而接下来的正式回合,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录像,还是录音”了。摄像机的总数居然有20多台!!
宫城纯子认认真真地在低音部担当支撑,北るみこ在在高音部轻快地演奏着。
为了可以随时改变演奏的气氛,クリヤ·マコト也在旁待机
录像、录影合起来,一共有30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进来。录制的每一条,都用场记板区分开来,20多台的录像机、录音器材,每次录制时都全部装配好、时刻待命。正式录制以“庵野总监督→鹭巣→前田监督的指示”这样的架构持续着,在一反常态的怪异氛围中,向前推进着录影、录音。
比起紧张,由此产生出的独特“高扬感”,对演奏者的指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我只能说得出的结果非常棒。
超越了钢琴音色的潜力,其中蕴含着“马上就要绽裂开一样”的极富个性的音色。

2012年7月预告第一次公开的时候,经常被人问起:“影像中是YAMAHA的钢琴没错,但声音是Steinway或Boesendorfer的吗?”因为录音和摄影都是同时进行的,那是100%正宗的YAMAHA钢琴的声音。只不过,由于被添加了特殊环境这一附加部分,形成了真真正正的one and only、独一无二的音色。
庵野监督很喜欢钢琴,所以录音时一直都在一个准备了多台钢琴的奢侈环境之中。按旋律、编曲的不同,监督会从Boesendorfer、Steinway、YAMAHA之中比较挑选。
选择使用YAMAHA,是自《序》中几首曲子以来的第一次。甚至指定了“从几几年到几几年间制造的样式”,将录音间里常设的STAINWAY弃而不用,专门为了这次录音、录像,从相关业者那儿搬来了「YAMAHA CFIII」。

最后,向为我们带来完美表演的宫城纯子、北るみこ,这两位钢琴家再一次致以最衷心的鼓掌。


编曲 鹭巣诗郎
(录音用曲谱已收录在CD附录中)

钢琴演奏 宫城纯子 北るみこ

591
#3 13-6-14 09:22
EVA音乐制作上的几条“定则”

在Air Lyndhurst Hall录音完成后的全部数据,当日深夜就带回我自己的工作室Eastcote,随即就开始对所有录音进行试听,进入录音Take的挑选作业,这会花去一整天的时间。然后,管弦乐部分录音完成的两天后,在Hall楼上的房间(Air2或3)里,与技师Rupert Coulson一起,首先对不包括合唱的管弦乐部分进行混音。
这是第一条“定则”。

为什么一定得在两天内进行呢?理由很明白,要对数量庞大的管弦乐的每一条录音都保持精确记忆,2天已经是极限了。而要先排除合唱部分的原因稍后再述。
实际上,最大的敌人不是演奏失误,而是“噪音”。
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录音室、麦克、器材)中,以大人数(50名以上)多麦克(50只以上)进行录音的话,从演奏者的呼吸、乐器的拿放、手指与乐谱的接触乃至一些极其微小的物理音,无可避免都会被收录进来。
无论如何,如果“咔唦”这样的杂音被收录进来了的话,50多条音轨必须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确认,将其放大到毫(1/1000)秒单位,对pin spot进行消除,这一作业可是马虎不得。
一次录音,大概有20首曲子,每首按50条音轨计算,合计一共就有1000条音轨,而且这1000条音轨中有些包含“多次录音”或是“实时处理”【「数テイクぶん」「実时间ぶん」】,一想到这些我就有点意识模糊。
除此以外,还有同样每曲50音轨以上的“合唱”有待处理。

之所以先只对管弦乐部分进行混音,第一条理由就是因为得对如此巨大的数量“依次、确实地”进行确认、选择、删除、整理。
而第二条理由,是因为合唱部分在电影公开前的最终阶段,恐怕肯定还会进行“存取(按照影像,对其进行扩展或者删减)”。看情况,甚至必须为“更改歌词、重新录音”做准备。
(实际上,这次居然在电影公映两周前,还对歌词进行了更换、再录音)
因此“管弦乐部分和合唱部分,总是必须分开处理”,而这也是一条“定则”。

管弦乐部分50条以上、合唱部分50条以上,合计100条以上的音轨,这是《破》以来的“定则”,然而这次无论是管弦乐还是合唱,增长2倍、3倍都不稀奇,最终某些曲子的音轨数膨胀到300、400条。
就如同您所看到的一样,对于EVA的音乐来说,“处理这大到荒谬的数量所需的时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一条“定则”。

而比这数量巨大的音轨数更棘手的是,即使在日本屈指可数的东京大型工作室,也根本无法处理EVA的音乐(其ProTools会话)。
由于它多到不可思议的音轨数目,远远超过了通常作品录音的常识范围(歌手录音的十几倍),包含电脑容量、软件性能等原因在内,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无法播放,也就说,如果在日本的话,别说是处理EVA音乐的原始数据,就连想听一听都做不到。
即使在伦敦,除了Air或Abbey Road Studios,这些以处理好莱坞大片的音乐制作为日常工作的工作室之外,要播放使用了和那些大片相同音轨数的EVA音乐,一样也是不可能的,这点要说是理所当然的话那的确是理所当然的。

经过这一步骤,就能在离Q本篇的制作基地“KHARA”近在咫尺的,鹭巢我自己的工作室里,对EVA音乐进行各种混音处理了。
当然无论是巴黎还是伦敦,只要是鹭巢的工作室的话都可以进行作业,然而,毕竟因为我在日本的工作室和KHARA之间只有极短的距离,监督随时都可以立马过来。
这也是一条“定则”。


原文http://www.ro-jam.com/info.php
翻译:tmucpqrs

680
#4 13-6-14 10:54
受教了

155
#5 13-6-14 16:39
鹭巢诗郎,一位大师啊,听他的音乐,感觉把古典和爵士乐融入的太好,EVA要没他的作曲,瞬间要掉价很多!

246
#6 13-6-14 16:51
特地把那几首搬出来听了听!

134
#7 13-6-16 23:37
我的大偶像,配器及其彪悍

2392
#8 13-6-17 08:58
T-Square 的第一任鍵盤手~~

249
#9 13-11-13 11:24
偶的大神~~鹭巢诗郎,还有山根美智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